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和内固定治疗组,各43例。外固定支架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内固定治疗组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内固定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旋后、桡偏及尺偏的角度均大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41.2±3.9)°比(39.1±3.6)°,(72.5±3.5)°比(69.4±3.1)°,(14.6±2.3)°比(13.4±2.0)°,(26.4±3.1)°比(24.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3.7%(36/43),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的55.8%(24/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腕关节旋后及桡偏的程度大于外固定,且两组的骨折中愈合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2.
蔡穗东  符瑜亮  陆武泽 《海南医学》2016,(18):3044-304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46%,对照组为93.33%,观察组B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90.63%(2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27.27%(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A型和B型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值为(2.415±0.589)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66±0.776) mm,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12.331±1.553)°、(2.123±7.44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3±0.817)°、(6.158±4.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相当,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则明显不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3.
董桂贤 《重庆医学》2018,(16):2235-2238
目的 观察内固定和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架组(各50例),其中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PTA)、尺倾角(RI)及尺骨变异(UV)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总费用.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均满意,但内固定组术后3d的PTA、RI及UV恢复情况均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3个月PTA、RI及UV丢失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治疗总费用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612-614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8例,其中36例给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32例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外固定组),对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aumann角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内固定组患儿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8.9±6.4)min、(53.1±3.4)d,外固定组患儿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2.4±12.8)min、(76.3±5.5)d,内固定组患儿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患儿术毕时、术后3个月时Baumann角分别为(70.9±11.2)°、(68.5±10.2)°,差值为(2.4±1.2)°;外固定组患儿术毕时、术后3月时Baumann角分别为(71.6±10.5)°、(65.4±8.4)°,差值为(6.2±2.0)°;内固定组患儿术后3个月Baumann角变化显著小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患儿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6.1%(31/36)、62.5%(20/32),内固定组患儿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外固定组(χ~2=4.816,P<0.05)。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2/32)、5.6%(2/36),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5)。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中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03%)略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且具有较佳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8.7±2.6)°、(16.2±6.7)°,优于对照组的(6.5±2.8)°、(12.7±4.4)°(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明显,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卫东 《当代医学》2013,(13):101-102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9月辽宁海城市骨伤病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6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及临床诊断确诊为闭合性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所有患者按配对原则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闭合复位外固定器治疗组,各33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桡骨远端腕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评价随访(12.6±4.6)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术后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atra解剖学复位评分:外固定器组(91.2±11.6)分,内固定组(94.4±12.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分:外固定器组(95.2±13.2)分,内固定组(96.2±9.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有较好疗效,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属于AO分型C3型的52例桡骨远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石膏组,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周的改良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治疗前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患者腕关节屈(44.89±3.72)°、伸(53.01±2.89)°、桡偏(22.73±2.42)°、尺偏(35.96±5.32)°、旋前(52.17±4.08)°、旋后(45.11±4.26)°,明显优于石膏组各项指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idstrom-Radiographic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度、关节面台阶上都优于石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保持桡骨远端的长度,并发症少,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角、掌倾角和尺偏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延安市人民医院和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每组109例。关节镜组接受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X线检查测量伸膝最大角度及屈膝最大角度来反映关节活动度。结果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切开复位组[(52±11)min比(82±22)min,(5.4±1.2)d比(9.3±3.2)d,P<0.01],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切开复位组[(22±7)m L比(63±11)m L,(14±3)m L比(24±5)m L,P<0.01]。与切开复位组比较,关节镜组术后8、16、24周时,膝关节伸膝最大角度[(-0.3±0.1)°比(-0.2±0.1)°,(-0.6±0.2)°比(-0.3±0.1)°,(-0.6±0.2)°比(-0.4±0.1)°,P<0.05]、屈膝最大角度[(116±5)°比(102±4)°,(130±8)°比(112±6)°,(132±5)°比(119±6)°,P<0.05]均显著大于切开复位组。术后6、9、12个月时,A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158±20)分比(127±24)分,(168±17)分比(137±17)分,(187±11)分比(152±17)分,P<0.05]。结论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胫骨平台患者的手术创伤、优化手术指标,且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单纯椎体后外侧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为(22.3±1.7)%,对照组为(21.1±1.5)%]均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为(3.4±1.4)%,对照组(6.7±1.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脊柱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观察组分别为[(44.2±4.6)°、(7.7±5.8)°,对照组分别为(47.1±4.7)°、(11.5±5.9)°]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分别为(83.4±5.2)°、(22.1±6.1)°,对照组分别为(84.2±5.1)°、(21.9±6.2)°],且术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疼痛视觉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组分别为(1.62±1.26)分、(14.3±7.9)分,对照组分别为(3.32±1.32)分、(14.4±7.7)分]均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分别为(8.71±1.60)分、(42.4±8.2)分,对照组分别为(8.91±1.54)分、(42.2±7.9)分],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ODI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 79.9%,P>0.05).结论 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联合椎体后外侧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脊柱生理曲度以及脊柱稳定性,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为42例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分为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组[共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0.2±8.6)岁]和开放手术组[共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42.4±9.3)岁],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H{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 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微创手术组手术切口明显缩小[(16.5±1.8)、(10.1±1.0)cm,P<0.05],术中出血量[(346.2±138.7)、(81.3±21.9)ml,P<0.01]及术后引流量[(138.6±46.5)、(13.7±4.3)ml,P<0.01]均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5±0.7)、(1.2±0.6)h,P<0.05].微创手术组手术前后Cobb's角[(15.4±5.1)°、(3.8±2.8)°,P<0.01]、椎体矢状面指数[(19.7±10.3)°、(7.3±9.1)°,P<0.01]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63.2±14.6)%、(86.4±6.9)%,P<0.01]均显著恢复.结论 在严格掌握照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工肩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shoulder joint replacement,ASJR)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LPHP)对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入院首次诊断为PHF的患者共9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选择LPHP,观察组51例选择ASJR,对比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eer功能评价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6% vs. 48.9%,P<0.05);观察组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6.2±4.3)° vs. (93.4±4.0)°,(38.4±5.0)° vs. (35.6±4.5)°,(90.5±4.6)° vs. (87.4±4.1)°,(34.4±2.2)° vs. (32.6±2.3)°,(33.0±2.4)° vs. (31.8±2.3)°,(56.6±8.2)° vs. (50.9±8.0)°,P均<0.05]。观察组的远期并发症(肩关节炎、废用性萎缩和再发骨折)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2.2%,P<0.05)。 结论 ASJR治疗复杂PHF可明显改善关节功能,且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石朝阳  戴海 《海南医学》2016,(21):3506-3508
目的:探讨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按照对旋前方肌的处理方案分为切开组42例和不切开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不切开组患者愈合优良率为97.73%,切开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6±16.1) min和(15.3±3.4) mL,切开组分别为(70.3±10.2) min和(20.1±4.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患者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6.3±5.2) d和(36.8±4.1) d,切开组分别为(45.2±7.1) d和(47.9±5.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09%,切开组为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45%,切开组为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可减少屈肌腱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负重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能更早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焕波  吴歆华  林忠婕  孙鹏  刘娟  李泽 《海南医学》2016,(11):1752-1755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18例UAP患者,根据有无OSAS分为UAP合并OSAS组46例与单纯UAP组72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分布宽度,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 OSAS合并UAP组与单纯UAP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64.1±63.4) vs (191.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平均体积[(12.78±1.58) vs (8.97±1.11)]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3.51±1.68) vs (9.08±1.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OSAS合并UAP组血小板聚集率为(77.5±5.9)%,明显高于单纯UAP组的(6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下降[(50.6±5.9)%,(33.3±5.6)%],但OSAS合并UAP组仍高于单纯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合并UAP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性均下降,但不能完全抵消OSAS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盆腔脏器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接受腹腔镜下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盆腔脏器保护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36.71±5.37) h vs (62.15±9.13) h]、术后排便时间[(74.29±9.15) h vs (108.18±11.83) h]、留置尿管时间[(7.25±1.72) d vs (16.09±3.47) d]、总住院时间[(5.16±0.57) d vs (7.84±1.02)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6.34±17.25) min vs (274.25±22.16) min,P<0.05];观察组的血便、腹泻、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04%vs 12.24%、4.08%vs 18.37%、6.12%vs 24.49%,P<0.05);观察组的感觉丧失、尿失禁、储尿排尿功能失调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04%vs 16.33%、4.08%vs 20.41%、8.16%vs 24.49%,P<0.05).结论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好的恢复,更有利于保护盆腔脏器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榕萍  曹雯 《中外医疗》2016,(26):172-174
目的:探究中医辩证敷脐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敷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中转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vs 73.0%,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4.2±0.6)d vs (6.2±0.9)d, P<0.05]、肛门排气时间[(4.3±0.8)d vs (7.0±1.6)d,P<0.05]、腹部压痛消失时间[(3.1±0.5)d vs (5.7±1.4)d,P<0.05]、肠鸣音恢复时间[(4.9±1.1)d vs (6.2±1.4)d,P<0.05]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13.3% vs 32.7%,P<0.05)。结论中医辨证敷脐治疗肠梗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中转手术率。  相似文献   

18.
多靶点治疗难治性成人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靶点治疗对难治性成人肾病综合征(RNS)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78例RN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泼尼松+霉酚酸酯+他克莫司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尿白细胞介素-6(IL-6)及T淋巴细胞水平。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79%(2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03%(1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71±0.82) g/24 h vs (1.30±1.06) g/24 h、(70.26±9.66)μmol/L vs (76.27±10.28)μmol/L],ALB明显高于对照组[(36.87±6.29) g/L vs (32.04±5.28)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L-6、IL-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42.34±9.37) pg/ml vs (63.68±8.23) pg/ml、(59.86±9.85) pg/ml vs (81.06±5.29)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39±5.29)%vs (58.67±6.07)%、(36.11±5.16)%vs (31.05±5.97)%、(1.53±0.71)%vs (1.27±0.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用药反应率分别为25.64%(10/39)和30.77%(1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结论泼尼松+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多靶点治疗RNS能够改善肾功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建内侧柱稳定性对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1月_2016年1月以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共28例,根据术后X片所见骨折内侧柱的稳定性分为稳定组15例,不稳定组13例。结果随访7~44个月(平均25.3个月),两组的年龄、性别、Neer分型、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稳定组肱骨头高度丢失(1.6±0.7)mm,内翻角(1.8±2.0)°,Constant评分(76.7±6.2)分,优良率92.9%;不稳定组肱骨头高度丢失(3.8±1.4)mm,内翻角(5.8±3.6)°,Constant评分(70.0±5.8)分,优良率69.2%。稳定组的术后肱骨头高度丢失、内翻角均比不稳定组低(P<0.05),Constant评分及优良率比不稳定组高(P<0.05)。结论重建内侧柱稳定性可有效提高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经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体质指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正常体质量组207例,超重组119例,肥胖组3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分期、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7.6±37.4) min vs (196.9±35.3) min vs (208.2±38.2) min]、术中出血量[(82.7±26.2) mL vs (89.7±22.7) mL vs (103.5±32.2) mL]、排气时间[(3.7±1.2) d vs (4.1±1.3) d vs (4.3±1.4) d]、淋巴结清扫数[(27±6.3)个vs (25±4.5)个vs (24±5.6)个]、住院时间[(12.9±4.8) d vs (13.9±4.2) d vs(14.7±5.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病率(4.83%vs 4.20%vs 5.56%)、切口感染率(2.42%vs 3.36%vs 11.11%)、肠梗阻发病率(3.38%vs 3.36%vs 5.56%)等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肥胖胃癌患者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