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1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血便率,腹痛率,腹胀率,结节数,瘤体直径,CD34、CD117、SMA、S-100阳性率,以及性别、年龄、肿瘤性质等资料并做统计分析。结果148例GIST患者中血便72例(48.65%),腹痛65例(43.92%),腹胀62例(41.89%)。单发肿瘤者占69.59%(103/148),多发者30.41%(45/148),CD117、CD34、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91.22%(135/148),52.70%(78/148),36.49%(54/148),25.68%(38/148)。性别、肿瘤直径、临床症状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对胃肠道间质瘤预后无影响(P〉0.05),年龄和肿瘤性质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年龄越大,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常有腹痛、血便、腹胀等症状,肿瘤多为单发结节,CD117和CD34呈弥漫性阳性表达,SMA和S-100主要呈局灶性分布,年龄大和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而性别、肿瘤直径、临床症状、免疫组化染色并不影响GISTs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遇到因腹痛、血便、腹胀等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继发的肿瘤细胞持续增殖。GIST的生物学行为多样。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81例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GI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肿瘤细胞经包括CD117和CD34等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所制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将181例GIST分为极低危险组、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和高度危险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核分裂像数目、NIH分级及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用COX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本组GIST中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包括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瘤体长径0.5~30cm不等,平均7.02cm。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CD117阳性率为94.5%(171/181), CD34阳性率为86.2%(156/181)。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根据NIH分级,极低风险组15例(8.3%),低度风险组45例(26.5%),中度风险组52例(28.7%),高度风险组66例(36.5%)。比较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象数目、NIH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NIH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种高危患者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疾病稳定。 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无复发转移GIST的首选治疗手段。用NIH分级来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简单可靠。以酪氨酸受体拮抗剂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将在GIST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IST多发于胃,发病中位年龄56.3岁,临床常见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器械检查病变检出率最高为CT和胃肠血管造影。光镜下病理形态相似,为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胃肠两部位: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CD34、Vimentin阳性率各自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源性分化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的型别构成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各个免疫组化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随访26例1~4年,术后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GIST据临床症状和器械检查无法确诊,确诊需病理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和(或)电镜形态相结合。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不能判断肿瘤良恶性。肿瘤核分裂数多少、有否转移是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肿瘤良恶性等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及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满3年,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以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5~10 cm者多见,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肿瘤性质以恶性多见,主要采取局部切除治疗.病理特征以无出血坏死比例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轻度异型性,瘤细胞丰富,核分裂数>5/50 HPF多见.1年存活率为90%,复发率为12%,3年存活率为70%,复发率为2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消化道间质瘤具有自身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谢长春  唐国都 《广西医学》2008,30(8):1186-1189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问叶原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随着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GISTs的认识逐渐深入,证实了过去临床和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并不是平滑肌肿瘤,而大多数都属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1]>.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大量研究证明其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部分具有平滑肌、神经、伴或不伴有双向分化。目前肿瘤的命名已逐渐统一。本文收集2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本组20例均来源于本院病理科1991至2000年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并做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组织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排列结构,良恶性指标有浸润、转移、核分裂象、异形、肿瘤坏死、高密度、直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57例胃肠道间质瘤HE染色切片,并复习临床病理资料,采用vimentin、SMA、S-100、CD34四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7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28例,结肠3例,其中良性28例,恶性26例,境界性3例;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6%,SMA阳性率45.6%,S-100阳性率31.6%,除S-100蛋白外,vimentin、SMA、CD34在不同部位的GIST或良恶性GIST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正常胃肠肌层及对照组的CD34标记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道的梭形细胞肿瘤大多为间质瘤,免疫组化特征为CD34阳性,并可同时部分表达肌源性及神经源性标记物,而良、恶性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核分裂的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已逐渐被重视,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08年内我们就发现8例.由于其形态多变,与真性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极为相似,同时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使它在诊断、临床治疗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对已确诊胃肠道间质瘤30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肿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研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位于粘膜下18例,位于浆膜下10例,位于肌壁间2例.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者混合存在.按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14例,中度危险性9例,高度危险性7例.免疫组化表达:CD117和DOG-1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3.33%,CD34阳性表达稍弱,达63.33%.SMA、Desmin、S-100阴性或局灶性微弱表达.Ki-67阳性率从1%到30%不等.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联合检测CD117、DOG-1等一组抗体,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对其进行准确的危险程度分级,可以帮助判断预后,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质瘤的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年来确诊的59例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结论 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肿瘤,应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区别,正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谢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87-1588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及手术的切除程度与该病的预后关系.结果21例患者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57.1%.单因素分析,患者预后仅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有关(P<0.05).结论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核分裂数大于5/50HPF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 5 9 1个月 ,术后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8%和 6 7 4 5 %。原发灶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 ;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以 2cm为界比较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cm为界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应加强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10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病理特点,分析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10例患者中发病部位位于胃部48例(43.64%),直肠8例(7.27%),胰腺36例(32.73%),壶腹部6例(5.45%),食道6例(5.45%),结肠4例(3.64%),回盲部2例(1.82%);病理分类NET占30.00%、NEC占66.36%、MANEC占3.64%;行手术切除术者占90.91%,13.64%的患者有远处转移;T3/T4期者明显高于T1/T2期者,病理分级G3级明显高于G1/G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分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胃部,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T分期、病理分类、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c-KI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对26例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c-KIT蛋白(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人S100蛋白(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c-KIT基因11、9、13、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6例病例中CD117阳性为22例,共14例(53.8%)检测到c-KIT突变,第11外显子是KIT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检测到的突变形式主要有缺失突变,点突变和插人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及c-KIT突变是GIST的普遍现象,突变位点有集中趋势,以梭形细胞型突变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吴英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905-906,9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均行手术治疗,37例位于胃部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位于小肠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S-10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4%,CD34阳性率为70.8%。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3.3%,8例死亡。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螺旋CT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术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干预,术后随访3年,调查患者术后3年的一般资料及总生存率,并分析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GIST患者术后三年的总生存率为7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危险分级、FIB水平、D-D水平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FIB及D-D水平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术前FIB及D-D水平对GIST患者的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