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刚 《医学综述》1999,5(4):167-169
<正>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的标本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试从致病因素和机制方面探讨HP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 (Hp)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 ,尤其与以下四种疾病密切相关 :①慢性胃炎 ;②消化性溃疡病 ;③胃癌 ;④MALT淋巴瘤。Hp的致病机制并不很清楚 ,但是现已公认Hp是B型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 ,慢性胃炎病人有 95%感染Hp ,其在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根除Hp可以降低溃疡复发率和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的自然病史 ,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列入第I类致癌因子 ,因此对Hp致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Hp研究中的热门话题。1 Hp的毒力因子胃内低的 pH值 ( <2 )及胃的蠕动推进作用均不利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n;Hp)以来,人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目前认为,HPB引起慢性B型胃炎的病原菌、是多数消化性锻疡形成的先决条件、还是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批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辅助因子。关于它的致病机制.国内外的研究较多,现就其作如下综述。1幽门螺杆菌的定局与存活现在已明确,HP仅相生于胃粘膜上皮或食管、十二指肠具有胃粘膜上皮的部位及Meckel想室的胃上皮化生部位。HP能定居于胄粘膜上皮,涉及到许多定居因子。1.1动力:Hp的四毛是由FlaA和FlaB蛋白相…  相似文献   

4.
1982年澳大利亚医学家Marshall和Warren从人胃活检标本上首先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目前已经肯定,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及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据《内科学》统计:Hp在慢性胃炎的检出率多达80%~90%以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U(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约90%~100%,GU(胃溃疡)患者亦有80%以上。但正常人群也有一半以上感染Hp,临床根除Hp的治疗措施不但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胃炎修复,并且还可以缩短溃疡病的自然病程,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从而治愈溃疡。Hp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也较密切:①Hp高感染地区、高感染人群,大多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②WHO已将Hp列为致癌源。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③Hp直接诱发蒙古沙鼠胃癌获得成功。因此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对治愈部分上消化道疾病十分重要。近年来对Hp研究和使用中医药辩证治疗Hp感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之一,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腺癌的主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一类致癌因子。但HP感染引起的人类胃肠疾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菌毒力的高低尤其是HP基因多态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及免疫反应与宿主的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多种毒力因子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以造成慢性感染。自噬是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过程,可清除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对维持机体内坏境起重要作用,并可通过溶酶体对受损、衰老的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等进行吞噬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幽门螺杆菌能够入侵胃上皮细胞和某些免疫细胞,诱导自噬的发生,并可在自噬体中复制后被清除。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约有50%的人患有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肠疾病。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HP的致病因子分两类:一类是定植因子,决定Hp在体内的定居;另一类是毒力因子,决定感染后是否导致炎症以及溃疡的发生。已知毒力因子有LPS、尿素酶、VacA、CagA、OipA等,后三者主要存在于毒力强的菌株中。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OipA是一种较强的Hp致病因子,特别在Hp感染的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OipA及其研究的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除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肠疾病外,还与慢性心血管疾病,肝脏及胆道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其基因结构多态性差异是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Hp毒力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对其主要的毒力基因多态性及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将其归为第一类致癌因子[1]。但Hp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p致病机制的研究近况作一介绍。1Hp相关毒力基因Hp的毒力因子有鞭毛的动力、粘附因子、脂多糖、尿素酶、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和过氧化氢酶等。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并不能解释为什么Hp感染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近期研究发现Hp存在许多菌种变异,这种菌种变异议定了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并发现了Hp毒力因子能产生局部致病作用,与疾病发生有关。它们包括体外…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作为各种常见胃十二指肠疾患的重要病原菌已得到确认,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及防治用疫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就近年来这两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很多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热疗用于现代肿瘤治疗中已有近百年历史。热疗属于物理治疗范畴,它是通过物理方法将电能或其他能量转化为热能,以热效应对机体组织产生生物学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热疗按治疗范围可分为局部、区域性及全身性热疗三大类;按温度区分为亚高温(39~41℃)、常规高温(41~45℃)、固化高温(热凝固,70~100℃)热疗[1];按产热设备及方式则分为微波热疗、射频治疗、红外线及超声波(海扶刀)等热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面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居多,单纯热疗往往难以取得整体治疗效果,故将热疗与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式,成为中晚期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而热化疗是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期前特发性矮身材(I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ISS患儿56例,根据治疗剂量不同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rhGH(0.12、0.20 U·kg-1·d-1)治疗,疗程18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长速率(G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GV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2组疗效优于治疗1组,治疗后治疗1组GV为(7.05±2.70)cm/y,治疗2组的GV为(9.27±3.50)cm/y,治疗后治疗1组的骨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为(-0.96±0.48),治疗2组的HtS-DSBA为(-0.78±0.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H可以促进青春期前ISS患者的生长,高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不同给药剂量对骨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淋证源流考     
中医学对淋证的认识历史悠久,论载丰富。淋证多分为石淋、热淋、劳淋、膏淋、气淋和血淋6种。其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方面,湿热蕴结、脾肾亏虚、气血郁结为其主要病机。治疗淋证方法包括祛除湿热法、补脾益肾法、调和气血法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在生物材料表面构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复合结构,可以实现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相对于微米尺度,纳米尺度的拓扑结构与机体内细胞生长的自然环境更为相似.本文就有关微纳米拓扑结构的构建以及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该方法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婕  何伟星  韩国栋  陈贵全  李洪胜 《广东医学》2014,35(15):2390-2392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癌患者12例,诊断年龄为54~74岁,平均(61.5±6.39)岁,其中10例进行了单纯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在诊断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进行姑息性手术.根据临床分期,4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所有患者均无癌症家族史或男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表现为散发性,且发病率很低.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辅助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有助于提高总生存率.男性单侧乳腺肿物应高度怀疑为乳腺癌,及早就医,以获得最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患者,女,1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4个月余,左侧视物不清12 d于2013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6月29日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不能握拳,下肢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吴隼  黄琰  马栋  杨满  字友梅  贺立山 《广东医学》2014,35(15):2321-2322
目的 观察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型白血病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C、D组均进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B组采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治疗,C组采用灭活的FBL-3瘤苗治疗,D组采取灭活的FBL-3细胞+ISCOM瘤苗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巨噬细胞(M(Ψ))杀伤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 治疗后,C组M(Ψ)杀伤活性、B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A组(P<0.01),C组M(Ψ)杀伤活性、D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和D组小鼠未见明显脱毛,进食较正常,瘤体小于B组;C组和D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B组(P<0.01),D组具有最高的M(Ψ)杀伤活性和CTL杀伤活性.结论 ISCOM型白血病瘤苗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M(Ψ)活性和CTL活性达到改善荷瘤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