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开胸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89例食管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胸腔镜组(53例)和开胸组(36例),胸腔镜组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开胸组采取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胸腔镜组24 h引流量(137.1±10.5)mL、术中出血量(139.23±23.1)mL、手术时间(31.43±15.2)min、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21±1.23)d均明显优于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明显低于开胸组的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段、恢复快,且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传统经胸骨正中开胸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比较,探讨VATS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两组病人分别通过VATS和开胸方式行胸腺完整切除和前纵隔脂肪组织廓清术来治疗MG,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和疗效等方面的异同。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93±20.5)min、术中出血量(150±15.4)mL、术后胸管放置(2.5±1.4)d、术后住院(7.5±1.4)d等优于开胸组(122±26.3)min、(210±45.3)mL、(4.0±1.8)d、(9.5±1.7)d,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TS组有1例术中诊断为恶性胸腺瘤改为正中开胸手术,开胸组有1例并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两组围术期均无临床死亡。随访6~24月,VATS组和开胸组术后缓解好转率分别为83.3%、8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可靠等优点,但对于恶性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建议开胸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160例,其中80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8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3 a生存率。结果胸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开胸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和开胸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11.3%,胸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2组患者1、2、3 a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5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两组胸腔镜组32例,采用右侧胸壁打3个小孔(直径1~2cm),股动脉、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全胸腔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常规开胸组22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术,直视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结果两组均无死亡。胸腔镜组与开胸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78±29)min和(73±25)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分别为(27±13)min和(25±1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3.6±1.3)h和(3.5±1.2)h,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36±19)mL和(68±28)mL(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8±1.10)d和(6.9±2.3)d(P<0.05)。结论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治疗小儿肺包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肺包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腔镜手术的50例小儿肺包虫患者作为胸腔镜组,行开胸手术的46例小儿肺包虫患者作为开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胸腔镜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10.16±1.80)mL比(19.31±3.27)mL],术后留管时间少于开胸组[(3.28±0.18)d比(5.16±1.62)d](P<0.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14.0%(7/50)比32.6%(15/46)](P<0.05),但两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是治疗小儿肺包虫病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是胸腔镜手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胸腔镜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优势。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5年10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8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胸腔镜手术组104例与开胸手术组104例。开胸手术组患者行开胸手术(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约12 cm);胸腔镜手术组患者行完全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11.54%,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的25.96%。胸腔镜手术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78.47±14.29)m L、(167.64±14.34)m L、(2.64±0.34)d、(3.47±0.29)分和(7.87±1.19)d;开胸手术组分别为(192.89±13.62)m L、(273.45±93.839)m L、(4.45±1.83)d、(7.89±0.62)分、(14.95±3.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胸腔镜手术组为(15.64±4.34)个,开胸手术组为(15.45±3.83)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均可有效清扫淋巴结,但胸腔镜手术有微创性,更安全,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和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 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的32例纵隔肿瘤患者, 同时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传统开胸手术50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镇痛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胸腔镜组VS开胸组:胸腔镜组32例均无中转开胸, 全组术中术后无死亡, 无二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6例, 肺不张8例;肺部感染8例,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开胸组低 (P<0.05) ;术中出血 (188.7±28.77 vs 266.4±54.55) m L、术后引流 (212.3±28.48 vs 352.44±9.67) m L、引流时间 (2.65±0.71 vs 3.64±0.92) d、镇痛时间 (1.35±0.49 vs 2.38±0.49) d、住院时间 (8.74±0.89 vs 12.16±1.11) d, 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较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50-53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的应用价值,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12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依据纳入、排除的相关标准,在知情同意下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单孔胸腔镜手术组,60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中转开胸3例,中转开胸率为5%(3/60)。单孔胸腔镜组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88.00±15.77)min、(87.52±15.6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33±15.16)mL、(443.75±43.69)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23.93±41.49)m L、(663.92±16.28)mL,胸腔引流管时间分别为(2.92±0.10)d、(4.35±1.44)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0±2.51)d、(13.65±2.52)d,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总的发生率为6.67%(4/60),传统开胸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3.33%(8/60)。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但在临床实际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8例早期肺癌患者,其中接受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的49例患者纳入胸腔镜组,接受开胸肺叶切除术的49例患者纳入开胸组。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开胸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胸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为(6.32±2.48)分,开胸组为(8.68±3.12)分,胸腔镜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肺不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效果相当,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对患者损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传统胸骨正中劈开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比较。探讨VATS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通过胸骨正中劈开方式和VATS行胸腺完整切除和前纵隔脂肪组织清除术来治疗MG,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疗效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90.5±11.1)min、术中出血量(103.1±8.5)mL、术后胸管放置(2.6±0.6)d、术后住院(5.2±2.4)d等优于开胸组(92.3±12.3)min、(206.1±28.2)mL、(5.6±1.2)d、(9.6±3.1)d;VATS组有l例术中诊断为恶性胸腺瘤改为正中开胸手术,开胸组有2例并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两组围术期均无临床死亡。术后全部患者得到随访,VATS组和开胸组术后缓解好转率均为75.0%。结论 VATS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可靠等优点。是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疗效对比,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及疗效。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6(74.19%),明显低于试验组56(9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胸腔镜相比开胸手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氨溴索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第二炮兵总医院采取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患者48例,其中Osserman分型Ⅱa型及以上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8例。观察组在围术期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9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先兆危象"、危象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胸腔镜下胸腺及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手术及围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胸腺瘤5例(13.9%),胸腺增生18例(50.0%),胸腺囊肿2例(5.6%),胸腺萎缩11例(30.5%)。术后发生"先兆危象"7例(19.4%),经积极治疗后,5例缓解,2例发生肌无力危象(5.6%)。肺部并发症4例(11.1%)。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氨溴索,对于防治术后危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金华  赵天增 《安徽医学》2018,39(8):951-954
目的 探讨单孔与多孔胸腔镜术式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单孔或多孔胸腔镜治疗的109例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多孔胸腔镜术组(对照组)58例和单孔胸腔镜术组(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和站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总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满意评分,术后随访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和站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总时间及中转开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7.14±0.70)分vs(8.69±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和第30天随访,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多孔胸腔镜术式,单孔胸腔镜术式对周围型NSCLC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疼痛水平;但两者在操作用时、术后康复进程、中转开胸风险及并发症风险方面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40 例(研究组)前瞻性实施微创电视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开胸手术治疗40例纵膈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引流管留置、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术后1d、术后3d研究组切口疼痛评分(VAS),血浆中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微创胸腔镜纵膈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疗效好,创伤小,患者应激反应低,并发症少,临床应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镜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电视镜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0例作为观察组,开胸手术治疗的30例作为参考组,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48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参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电视镜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机体损伤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对其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陆双政  韦恺  黄元鲁  梁盛辉 《广西医学》2012,34(8):1019-1021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瘤的疗效.方法 MG合并胸腺瘤患者48例,分别采用传统胸骨正中劈开手术(传统手术组)23例和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组)2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传统手术组缓解7例、改善10例、无变化4例、死亡2例,微创手术组分别为8例、15例、2例、0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为(98.6±3.8)min,住院时间为(5.7±2.1)d,均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的(104.2±4.3)min、(9.8±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微创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95.0±16.0)ml,少于传统手术组的(180.0±38.0)ml(P<0.01);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微创手术组为8.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疗效较好,创伤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开胸术。  相似文献   

18.
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玉忠  何巍  廖寿合 《微创医学》2010,5(3):214-215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常规开胸手术(thoracotomy,TH)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对8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和48例常规开胸手术(TH)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VATS组与TH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58±34.3)min、(95±30.7)min(t=-6.469 7,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是(51±26.8)mL、(93.3±74.4)mL;术后胸腔引流留置时间分别是(1.5±1.1)d和(2.8±1.5)d;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3%(2/88)和2.1%(1/48)(P0.05);VAT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TH组明显减少,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较TH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与开胸手术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双侧胸腔镜下微创方法治疗胸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2003年3月至2006年8月46例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双侧胸腔镜下胸腺切除和纵隔脂肪清扫术,并与同期经正中开胸33例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做比较.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切除率为1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随访3年,所有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5.7%(44/46)、91.3%(42/46);同正中开胸组的93.9%(31/33)和90.9%(30/33)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肌无力的总有效缓解率91.7%(11/12),同正中开胸组的92.9%(13/1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P>0.05).结论 双侧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胸腺疾病可以达到同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一样的临床效果,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为患者手术后的后续治疗和高质量的生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组和胸腔镜组各43例,分别进行小切口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分析两组总体及不同叶间裂发育情况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体的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带胸管时间、引流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及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均多于小切口组[(214±44)min vs (169±26)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低于小切口组[(65±13)mL vs (97±26)mL,P<0.05];(2)除淋巴结清扫个数没有差异外,胸腔镜组的术后带胸管时间[(5.2±0.9)d vs(7.6±1.5)d,P<0.05]短于小切口组,引流量[(168±33)mL vs(216±55)mL,P<0.05]少于小切口组,住院时间[(9.3±2.1)d vs (12.5±3.2)d,P<0.05]短于小切口组;(3)胸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总数低于小切口组(44.7% vs 21.1%,P<0.05),其中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小切口组(5.3% vs 21.1%,P<0.05).结论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