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针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高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伤科黄水纱外敷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选取双侧环跳、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2组均治疗至术前1 d。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水平变化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TEG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与治疗前比较,凝血反应(R)时间、凝固(K)时间显著延长(P0.05),α角、血栓的最大幅度(MA)值和血栓硬度(G)值显著减小(P0.05),且针刺组延长R、K时间,降低α角、MA值和G值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血管彩超检查发现对照组有3例DVT形成,针刺组无DVT形成,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针刺可改善髋部骨折后的高血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5例。对照组患者施以骨折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VT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DVT形成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与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减少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46例。对照组:23例,采取阿司匹林进行DVT预防;观察组:患者23例,采取LMWH钙对其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后的效果。结果采用常规药物预防DVT发生率为30.43%(7/23),对照组DVT发生率为0.00%(0/23)(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LMWH钙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地减低DVT的发生率,且无出血增多之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栓通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钙对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通过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药物(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联合LMWH-ca预防。比较两组凝血因子各项指标。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DVT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凝血因子指标变化水平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血栓通联合LMWH-ca对术后髋部骨折患者DVT预防以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及Evens分型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试验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7 d。分别观察2组受试对象试验前、试验后凝血—纤溶系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PAI)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伤肢DVT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预防伤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肝素钙组与常规组,各100例。对比治疗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 d肝素钙组患者出现DVT 2例(2.00%),常规组出现DVT9例(9.00%)(χ~2=4.714,P=0.030)。治疗后肝素钙组与常规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D-D水平均降低(P0.05),肝素钙组低于常规组(P0.05)。其它并发症两组比较无差异(χ~2=1.070,P=0.301)。结论 LMWH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可改善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有效地防止下肢DVT,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环减压弹力袜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2015年1月~2017年1月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环减压弹力袜联合LMWH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栓标志物D-D和v WF水平的变化,以及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第15 d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0%vs 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第4 d和7 d后DVT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水平(4.22±0.23)高于对照组D-D水平(1.52±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 WF水平(150.52±3.01)高于对照组v WF水平(100.52±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7.32±2.03),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4.22±3.23)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86.52±2.67),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93.52±3.01)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环减压弹力袜联合LMWH预防心肌梗死患者DVT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普通肝素联合活血通络组方对于长期卧床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长期卧床合并下肢DVT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方。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通肝素联合活血通络方对长期卧床老年下肢DVT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优于单用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前血液高凝状态及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住院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入院后口服骨科常规用药和利伐沙班片,采取物理预防措施,至术前1d停药;对照组不服用利伐沙班,其余处理与观察组相同。于入院当天及术前1d分别采集静脉血作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i)、血栓弹力图检查及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2天伤口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Plt、D-Di水平均较入院当天降低(P<0.05),而观察组Plt降低不如对照组明显(P<0.05),D-Di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前1dR时间和K时间均较入院当天延长(P<0.05),α角、MA值和G值均较入院当天减小(P<0.05),而观察组R时间延长较对照组明显(P<0.05),G值减少较对照组明显(P<0.05);血管彩超提示术前1d观察组无DVT形成,但对照组有2例DVT及2例比目鱼肌内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伤口引流量均略多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2天两组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前血液高凝状态及DVT形成有效、安全,为临床术前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预防DVT形成提供一种新的干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气虚血瘀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1组、治疗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1组给予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疏血通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方法本科2002年7月~2003年4月髋关节置换手术共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2~74岁,平均(64.6±13.2)岁.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1例),术前3d开始分别采用疏血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共14d,于用药前、术前1d、术后1、3、7、10d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用酶联免疫检测仪直接测定其含量,所有患者均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疏血通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VT发病率分别为23.1%、27.7%,术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TM无显著差异,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T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M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它能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疏血通在预防和治疗髋关节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不仅有抗凝、激活纤溶的作用,还能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范志文  陈思怡  汤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39-342, 34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行下肢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各组腘静脉和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比较各组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IPC组及IPC+LMWH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 < 0.01),LMWH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IPC组发生下肢DVT 2例(8%),LMWH组2例(8%),IPC+LMWH组1例(4%),空白对照组8例(32%),各治疗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各组均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应用IPC与低分子肝素是安全、有效地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DV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口服伤科活血方联合应用60°屈膝位对于术后出血量、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次行单侧TKA治疗的原发性退行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屈曲位联合伤科活血方组(Ⅰ组)、屈曲位组(Ⅱ组)和伸直位组(Ⅲ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术后均向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2...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髋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对100例髋周骨折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56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中西医结合)预防措施;对照组44例,仅采用基本预防的措施。主要的观察指标:①术后48 h的术口引流量;②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③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DVT 5例(8.9%),对照组DVT 14例(31.8%),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术口引流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丹红注射液、低分子肝素联合间隙充气加压装置)能有效降低髋周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周骨折术后DVT的发生有着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应用丹参川芎嗪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检查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7.5%,观察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