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46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共48根,技术上全部成功,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5.2±10.9)%下降至(9.6±4.6)%,无一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5%),随访(8.0±6.1)个月,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46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共48根,技术上全部成功,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5.2±10.9)%下降至(9.6±4.6)%,无一例死亡,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6.5%),随访(8.0±6.1)个月,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患者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确诊为SECAS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支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药物组予以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支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术后30 d和1年的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 出院后1年,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再发脑血管事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的脑血管意外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减少SECAS患者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 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颅外脑动脉狭窄的10例患者(共13处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支架置入情况:共置入支架13枚,均一次性完成支架放置,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20%者12处、25%~30%者1处,颅内血管造影显示脑实质血流灌注明显改善。(2)临床效果:术后随访20天至18个月,5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2分降至术后的平均0.8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TIA患者中的2例随访期未再次发作,另1例术后5个月出现非支架侧血管卒中;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未再出现盗血现象,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并发症发生情况:出现近期症状性并发症2例,系术中出现、术后持续的颈动脉窦反射导致的心率下降,均为一过性,最长持续时间〈48h;未发现远期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临床效果好,适合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究提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因此,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合理性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7.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狭窄(IAS)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亚洲人种,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的2倍。目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仍然是临床上的难点,药物治疗至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亦是一项仍需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的2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就术后短期内疗效和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13例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2例有3次TIA发作,症状类似术前,余11例均未见有发作;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内仅有2例出现发作性眩晕,余6例均未出现TIA发作;22例患者于22根血管上放置了22枚支架,随访3~12个月,8/22出现了再狭窄,2/22再狭窄超过了50%,6/22再狭窄介于10%-20%,14/22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尽管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随访期间,症状再次出现的仅4例;所以短期疗效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弓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狭窄血管支数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89例患者中资料完整的128例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及头颅CT或MRI表现分为四组:脑梗死单支血管狭窄组,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脑梗死无血管狭窄组,非脑梗死非血管狭窄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测定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Hcy水平: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35.14±14.99)〉脑梗死单支血管狭窄组(22.90±8,02),脑梗死无血管狭窄组(16.64±4.39)〉非脑梗死非血管狭窄组(11.69±6.35)。结论脑梗死多支血管狭窄组Hcy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cy水平与弓上颅内外血管狭窄密切相关,血管狭窄病变越严重,血浆Hcy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对2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180例,锁骨下动脉下48例,椎动脉84例;症状性狭窄178例,其中62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6例表现为脑梗死,非症状性狭窄102例。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并观察远期预后。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4例(1.43%);过度灌注7例(2.5%),心肌梗死1例(0.35%),颈动脉窦反应延长21例(7.5%);无造影剂相关肾病、脑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在平均44.3个月的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14例(4.49%),颈内动脉支架6例(3.33%),椎动脉支架5例(5.95%),锁骨下动脉支架3例(6.25%);远期缺血事件共发生17例(6.07%),其中颈动脉系统14例(82.4%),随访期内无脑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和严重程度与血清中miR-17-5p、miR-27b-3p、miR-92a-3p、miR-125a-5p、miR-186-5p、miR-208b-3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9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责任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未见狭窄及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69%),C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70%),并DSA证实狭窄血管跟责任病灶具有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于入院当天及第7、14.,21天给予评分。结果纳入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88%。A、B、C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O%)显著高于B组(68.8%)(P〈0.01);而B组总有效率(68.8%)与C组(41.6%)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高于C组(4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关。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狭窄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早期顸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已行支架治疗患者资料,对其疗效、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74.7±10.7)%,术后平均狭窄率(12.8±4.7)%;术前NIHSS评分平均19.92±6.42,术后11.35±3.79;4例出现血压偏低、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未有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66例颅外症状性狭窄超过50%或无症状性狭窄超过70%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5.2%,1年后再狭窄发生率7.6%,无血管事件及死亡.结论: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方法对16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患者,由多学科参加进行术前评估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好转,术后残余狭窄率小于20%。其中1例因血管严重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1例因血压控制欠佳于术后48h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继发颅内出血,经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持续低血压。经升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d后血压正常。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4个月,无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监护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对症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9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地并发症对症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均一次放置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并顺利出院.经过观察,治疗组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腹胀、心理障碍、感染、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17.8%,治疗组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预后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5.6%,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MRS与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MRS与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循环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比较常见,积极的对症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降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2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22例患者共植入24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平均狭窄率从(82.5±9.2)%降至(3.7±3.5)%(P〈0.01),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27~58个月(平均42.6个月),2例患者出现症状复发,1例患者新发无症状小梗死,其余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效果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