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对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 CSFR)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以探讨G CSFR在AL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1.1 细胞系 :U937、K5 6 2、HL 6 0、NB4、Raji细胞由本院中心实验室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免疫实验室提供。1.2 病例 :初治AL 4 9例 ,男 34例 ,女 15例 ,年龄 14~ 5 9岁 ,中位年龄 34.5岁 ,均为 1998年 7月~ 2 0 0 0年 10月山东省立医院及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按文献 [1]标准确诊。按FAB分型 ,…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熊梅常瑛我们自1993年起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化疗联合应用于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观察对象1.1患者:1993年1月~19...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足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粒系特异的造血调控因子。G-CSF不仅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与细胞的凋亡有密切的关系。G-CSF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本文介绍了G-CS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受体的结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3(CSF3),是体内非常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够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可以抑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G-CSF的受体CSF3R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与G-CSF结合后激活JAK-STAT、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在临床上G-CSF广泛应用于粒细胞减少性疾病及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也是自体或异基因移植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剂,在G-CSF联合化疗的预激方案中,G-CSF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生长停滞、细胞凋亡,以增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CSF3R突变被发现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向白血病转化有关,而且常见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这些可能为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对G-CSF及其受体在血液相关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异常造血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其受体(MCSFR)在细胞中的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MCSF、MCSFR的单抗以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标记法(ABC免疫酶标法),测定其在6株血源细胞系,144例患者骨髓和160例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结果6株血源细胞系均有细胞MCSF和MCSFR的表达。正常人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中未测出细胞MCSF和MCSFR的表达。多种恶性和少数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中可测出MCSF和MCSFR的表达,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频率和积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MCSF、MCSFR阳性细胞主要为粒系细胞(M4,M5亦以粒细胞为主),单核系也较多见,红系和巨核系少见,未见阳性的淋巴细胞。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细胞膜和细胞浆,细胞核少见。结论异常造血时细胞MCSF、MCSFR分布甚广,髓系白血病表达尤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低增生恶性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点,并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配合小剂量阿糖胞苷对HA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HA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3例.总有效5例,占62.5%.结论 G-CSF配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HAL,可提高缓解率,早期病死率低,毒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发生规律及其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关系.方法 豚鼠30只,分为3组:组1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组2为油酸致病组,组3为油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组2、组3分别由尾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造成豚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组1则注入生理盐水.组3在实验造模前2 d由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1次/d.组1、组2、组3分别于注射后2 h用生理盐水进行全肺支气管肺灌洗,收集BALF.用梯度密度法离心收集PMN.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BALF中PMN凋亡.结果 组2、组3和组1BALF中PMN凋亡百分比分别为(2.500±1.080)%、(3.500±0.850)%、(6.400±1.505)%.组2、组3较组1 BALF中PMN凋亡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急性肺损伤炎性细胞PMN凋亡延迟,PMN持续激活和释放毒性内容物与肺损伤有密切关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调控干预急性肺损伤时PMN凋亡延迟.  相似文献   

12.
CAG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小剂量AA方案组合(CAG方案),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率(CR)及总体生存(OS)、无病生存(DFS)时间的影响,并试图通过预后因素分析,确定CAG方案的最佳适合人群.方法 21例AML患者采用CAG预激方案治疗,即阿糖胞苷(Ara-C)10 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阿克拉霉素(ACR)5~7 mg/m~2,静脉注射,每天1次,第1~8天.G-CSF 200μg/m~2,皮下注射,每天1次,在Ara-C之前12 h给予.结果 CAG方案在21例AML患者中总CR率66.7%(14/21),60岁以上患者CR率87.5%(7/8),难治复发患者CR率60.0%(9/1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AML患者CR率83.3%(5/6).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与低下至明显活跃患者CR率分别为33.3%(3/9)、91.7%(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1例AML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50 d,2年生存率为30.6%,中位无痛生存时间为165 d.难治或复发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35 d.高危核型与标危、良好核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40 d、620 d(P=0.00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与低下至明显活跃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21 d、620 d(P=0.05).21例患者中性粒细胞(ANC)<1.0×10~9/L的中位时间8 d,持续发热中位时间3.5 d,按WHO的毒性标准>2级的感染发生率为42.9%,无早期死亡病例.结论 CAG预激方案可能提高难治复发AML、老年AML及继发于MDS的AML的CR率,延长难治复发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发病时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患者及具有预后不良核型患者不能从CAG方案获益,应尝试其他方案治疗.CAG方案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严重感染发生率低,对于不耐受传统强烈化疗的患者值得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采用开胸左冠脉边缘支结扎法 ,术前 2 4h及术后 6d予G CSF 10 μg/ (kg·d)皮下注射处理。另外两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1周对照。三组术前、术后 4周均查心超 ,观察心功能的改变。 4周时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的病理变化。结果 药物治疗组 4周后心功能EF值 (0 6 95± 0 0 38)较心肌梗死组(0 5 5 4± 0 0 6 5 )上升 (P <0 0 5 ) ,低于假手术组 (0 74 7± 0 0 19)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发现有新生的血管。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修复心肌梗死区域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33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0例AL患儿白血病细胞膜上CD133的表达。结果⑴AL组患儿CD133的表达率为38.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⑵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D133的表达率分别为40.0%和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LL和B-ALL的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L各亚型间CD133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CD133表达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R)率低于CD133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⑷对18例初治时CD133高表达经化疗后CR的AL患儿进行随访,2例CD133阳性AML经后续化疗后有1例转阴,1例持续表达,但2例分别在化疗15个月、12个月复发,且转阴患儿骨髓复发时CD133再次表达;16例CD133阳性ALL经后续化疗后均转阴,此后有5例分别在21个月、19个月、18个月、16个月、13个月骨髓复发,且复发时CD133再次表达。结论 AL患儿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检测CD133表达可能有助于AL各亚型的鉴别及疗效判断;CD133高表达可能是A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以CD133为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标记物对防治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能与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G-CSF)结合,并能调节血细胞生长的活性物质,为研究药理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hetrophoresis,CE)方法研究15种不同链长和不同硫酸基含量的硫酸寡聚糖(Dextran sulfate,DexS)和G-CSF的相互作用.采用细胞生物学实验观察被筛选出的寡聚糖与G-CSF结合后对小鼠白血病细胞(bipotential murine hemopoietic cellline,NFS-60)增生、细胞周期、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形态的影响,以证明毛细管电泳所筛选出的DexS具有促进细胞分化等生物学活性.结果 除肝素寡聚糖、降解的卡拉胶、低分子量右旋Dexs、非硫酸化的寡聚糖以及碱性壳寡糖外,其余10种寡聚糖与G-CSF均有相互作用.DexS500、λ卡拉胶、ι卡拉胶、κ卡拉胶和具有抗凝活性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1能抑制NFS-60细胞生长,其作用NFS-60细胞后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31.33±2.08、37.67±2.08、45.00±1.20、43.00±2.65、74.67±1.52,与对照组100.00±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94、26.71、26.42、26.61、10.54,P均<0.01).形态学结果表明,LMWH、λ卡拉胶和相对分子质量为500 000的硫酸葡聚糖能有效地诱导早幼粒细胞过渡到中性晚幼粒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用LMWH和λ卡拉胶分别处理细胞后,其表面的CD11b和CD18表达量增加.在硫酸葡聚糖(DexSS00)和λ或ι卡拉胶作用后,细胞表面CD34含量增加.用不同的寡聚糖作用后,其CD34表达量降低.用壳寡糖处理后,CDs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在LMWH、DexS500和λ或ι卡拉胶作用后,S期NFS-60细胞减少,而壳寡糖处理后其细胞增加.结论 毛细管电泳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与G-CSF有相互作用的酸性寡聚糖,相互作用的强弱与寡聚糖的碳链长度和酸性基团的含量及其基团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燕  吴广胜 《临床荟萃》2012,27(19):1663-1666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实验组)42例,依据法美英(FAB)诊断标准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同时,根据有无髓外浸润再分为髓外浸润组和非髓外浸润组,又根据诊断与治疗分别分为复发和初诊、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亚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DGF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PDGF(406.77±119.3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8.59±15.23)ng/L(P<0.01);ALL血清PDGF(503.32±89.78)ng/L高于ANLL(334.36±81.67)ng/L(P<0.05);但在ALL和ANLL各亚型之间PD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髓外浸润组PDGF(437.11±100.99)ng/L比非髓外浸润组(330.93±131.99)ng/L表达高(P<0.05);复发患者PDGF(442.20±91.26)ng/L、初诊患者(447.70±100.46)ng/L表达均高于部分缓解(280.07±34.64)ng/L、完全缓解组患者(253.27±91.53)ng/L,(P<0.05);急性白血病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PDGF(406.77±119.35)ng/L明显高于治疗后(181.25±52.69)ng/L(P<0.05)。结论 PDGF在急性白血病中高表达,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视黄醇对正常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并寻找何种同工酶的基因表达占主导地位。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并以β-actin作内对照,检测了20例正常对照者,11例PV初治患者和23例CML初治患者ALP基因的表达,以及G-CSF和视黄醇对其表达的诱导。结果:诱导前,骨型ALP(BALP)基因表达在正常对照组和PV组占主导地位,PV组的ALP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检测到CML组ALP基因表达;G-CSF诱导后,CML组出现ALP基因表达,仍以BALP为主,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用G-CSF和视黄醇共同诱导后,CML组BALP表达明显增强,显著高于单独用G-CSF诱导;正常对照组和PV组在诱导前均无变化。结论:人类粒细胞主要以BALP基因表达为主;G-CSF和视黄醇对CML粒细胞中的ALP基因表达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在超声微泡治疗前一天行G-CSF皮下注射预处理;B组仅行超声微泡治疗;C组仅行G-CSF皮下注射;D组为对照.于治疗后2周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表达,评定心肌血管新生疗效.结果 A组心肌中有大量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多;B组心肌中有部分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相对较少;C组及D组仅有极少量VEGF和CD34表达,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结论 超声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心肌血管新生,G-CSF能明显增强其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here is a paucity of data concerning the use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G-CSF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CSF use on relapse-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358 consecutive, newly diagnosed pediatric ALL patients uniformly treated at the same institution between April 2012 and April 2020.Materials and MethodsPatients were evaluated in two separate periods, based on the G-CSF treatment approach.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LL treatmen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December 2016 received G-CSF (G-CSF+ arm; n: 245)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tocol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febrile neutropenia and/or inducing neutrophil recovery to prevent any treatment delay. No patients after December 2016 received G-CSF, even if they belonged to the high-risk group, and these were included in the G-CSF? arm (n: 113).ResultsEstimated mean relapse-free (106.5 months; 95 % CI 102?110.8 vs 82 months 95 % CI 75.2?88.9; p: 0.794) and overall survival (111.4 months; 95 % CI 108?114.8 vs 85 months 95 % CI 80.4?89.8; p: 0.431) rat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G-CSF+ and G-CSF? groups.Conclusions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G-CSF use during ALL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relapse rates or overall survival.  相似文献   

20.
常英军 《临床荟萃》2010,25(17):1473-147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具有刺激粒系造血、动员造血干细胞以及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笔者评述了G-CSF在我国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