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2.
《周易》64卦之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乃闭塞之义。中医痞证取否卦之象,仲景论痞证以通天地之道,制方以尽神明之妙,五泻心汤为后学治痞之范。  相似文献   

3.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4.
痞为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其作了比较系统、详尽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就《伤寒论》对痞证的辨治及预后,略作探析如下;1痞的含义痞,本是一个症状名称,为便于临床掌握运用及其与相关征候的鉴别比较,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是把它作为一个证来对待的。考其内涵有二:一指病人自觉心下或胸胁烦闷不舒,按之儒软不痛(无形)。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1条:“技之儒,但气痞耳。”《景岳全书》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生动地描绘了痞的特征。二指痞块(症疾)。167条:“病胁下素有…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内科学》腹痛湿热壅滞证治的商榷梁开发四川省绵竹县医院(618200)主题词腹痛/中医病机,腹病/中医药疗法,教材《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年版)腹痛之湿热壅滞证,治法是泄热通腑,代表方是大承气汤加减,列举的主证是腹痛柜按,胸闷不...  相似文献   

6.
王金成  郭晓霞 《光明中医》2013,28(2):242-243
痞证在《伤寒论》中专列一节进行了详细论述。痞证病机核心是气机痞塞不通,所以,由气机痞塞不通所表现出的证候及病证,均称为痞证。以此为依据,对《伤寒论》痞证辨析如下。1太阳痞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而言,主人  相似文献   

7.
徐灵胎说:“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证。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痞满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证。”《伤寒论》关于痞的论述,主要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痞证。虽然仅有二十余条条文,但对痞证的辨证、治疗、处方与用药等问题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证,对于临床治痞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内科学》腹痛湿热壅滞证治的商榷四川省绵竹县医院梁开发(618200)《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年版)腹痛之湿热变滞证,治法是泄热通腑,代表方是大承气汤加减,列举的主证是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清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儒数等。笔者认为,作为教科书,从理法方药规范严谨上讲,似有商榷之处。不当处请同仁们教正。1湿热銮滞证不等于是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说:“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住、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因而可见,湿热变滞证与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它们揭示的本质是有差别的。前者的病因是湿热,病理特点是湿热銮滞,肠道气机阻塞,肺气不通;后者的病因是燥热,病理特点是湿热化火化燥,津伤热结,腑实不通。湿热已不是该证当时的主要原因,只是先前的原因了。《湿病学》讲道:“一旦湿热完全化火化燥治则与一般湿病相同。”既然治同一般湿病,其证候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湿热之候了。前者证候特点当见腹痛,大便演滞不爽、苔黄腻、脉儒数;后者  相似文献   

10.
刘永 《世界中医药》2011,6(3):248-250
痞满是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心下痞及胸痞等。《素问·阴阳别论篇》即有"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伤寒论》则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为后世治疗该病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痞塞部位正在心下,“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就是心下痞范围。对于腹证“痞”有广、狭二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及此将“心下痞”与“心下痞满”互混。应该提出,狭义之痞与痞满在腹诊上有所区别,不应混淆,至少有两点可鉴:一是痞“但满而不痛”,而痞满可伴疼痛;二是痞按之自濡,可无抵抗,  相似文献   

12.
大黄在《伤寒论》中入方十四首,论涉四十五条。仲景将大黄灵活巧妙地与清热利湿、理气、逐水、化瘀等法结合,用以治疗痞证,大结胸,蓄血,黄疸,阳明腑实及脾约等证。下面将大黄合诸法组方的应用,作浅要的分析。一、大黄与清热法合用大黄与清热法合用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用它治疗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成的热痞之证。该证热虽盛而尚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仅有“心下痞、按之濡”(159条)。所以用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以治之。热痞乃邪热内  相似文献   

13.
痞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大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其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亦多为寒热并行。因此,总是令后学者难以掌握。但如果以字义及《易》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便可以化繁为简。本文即是依此方法对痞证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痞证取《易经》"否"卦之象,"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即为闭塞之义。仲景论述痞证最详,立五泻心汤等方剂,为后学治痞之典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之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1]为其主证,"中焦虚弱、升降失调、寒热互结"为其病机,错综繁杂,后学者难辨难治,然如以说文字义及《易》理"否"卦为着眼点进行推敲,即可化繁为简。本文即照此法对痞证释义和辨治探讨和研究。痞证取《易经》"否"卦之象,"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2],"否"即为闭塞之义。曾斌芳教授从"否"卦入手,取"辛开苦降甘补"法辨治胃痞,临证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化裁变化,应手多验。  相似文献   

15.
李宇铭 《陕西中医》2011,32(10):1418-1418
<正>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而《伤寒论讲义》则说:"痞证病机为无形之邪阻滞气机,故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软、不痛为脉证特点",两者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痞证的表现必须有两种基本条件:1.闭塞堵闷感,2.按之柔软。但若以此观点解释痞证,则会出现许多矛盾,以下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痞证是临床常见内科病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而在《伤寒论》中则创建了纲领性的辨证论治体系。目前,关于痞证如何分类的理论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围绕痞证内涵划分、"泻心汤"痞证与类似证区分等问题展开。本文通过梳理《伤寒论》及历代医家论述痞证的相关条文,对痞证的源流、传承发展及辨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探究,发现《伤寒论》中并无明显以痞证内涵或泻心汤证及主症对痞证进行区别划分之意,而对于痞证的核心病机认识却具有潜在的统一性,即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治疗则以"通降"为基础大法、兼顾他症、随证治之,并由此初步确立了"通降"治疗痞证的基本准则。后世多位医家在此基础上,创新补充,灵活变化,极大丰富了通降治法的内涵和痞证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7.
300例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候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红 《河南中医》1997,17(2):95-96
300例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候规律探讨杨国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主题词胃炎,萎缩性/病因学胃炎,萎缩性/中医病机胃粘膜/病理学脾虚/致病力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及多发的难治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嘈杂等病范畴。加强其证候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论痞证有7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茯苓甘草汤.“痞”证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胃气机窒塞不通,其病因多样,有寒、热、寒热错杂等证型,呈现出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陶红 《世界中医药》2008,3(6):346-347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指以胃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多种疾病,属中医“胃痛”“痞证”“吐酸嘈杂”等范畴,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中多种疾病有关。王辉武教授辨治的胃病,绝大多数是经现代医学多方检查,长期治疗乏效的病例。他临证时主张首先认真按中医四诊收集病史,辨证论治,有意识地先不看现代医学的诊断与解释,以免干扰中医的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20.
王伟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32-2132
急性胰腺炎经临床治疗痊愈后,患者易出现胃脘胀满、食欲差、恶心而不能恢复正常进食的状态,即中医之“胃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扶正祛邪,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胃气得复,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