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去理发,年轻的理发师边为我梳头边说,先生,你的头发白了不少啊,染不染?我说,白就白了吧,还是保持原生态的好。四季更替,自然界有春红,夏绿,秋黄,冬白。同样,人生也有四季,出现白发是自然规律使然。人生苦短,怕老之心,人皆有之,不然,浪漫的李太白不会有"高堂明镜悲白发"之嗟叹;豁达的苏东坡不会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矢志报国、功业未成的辛弃疾则不会因"可怜  相似文献   

2.
黄芪作为十分常用而又重要的中药,其功效、主治范围、作用特点等虽经历代医家长期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何以<伤寒论>中不用黄芪,而<金匮要略>中用之,岳美中先生不满意邹澍"闭门逐贼"之说,而认为黄芪适用于慢性虚弱病症,必须久服多服才能收效,而不似附子、干姜下咽即效.  相似文献   

3.
宗修英先生家学深厚,兼通各家,尤善以痰湿辨证治疗内科、妇科、皮科等多种疾病。宗修英先生认为凡见痰湿之证者,不拘于何病或患者所在地域,皆可以祛痰除湿为主兼以健脾温阳、疏肝理气等法进行辨证论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认为皮肤科疾病所见手足皲裂症状,同时伴有疱疹、瘙痒等湿象者,为"真湿假燥"证之表现;并认为陕北地区燥证虽多,而真湿假燥证更多。临证详审,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夏应堂氏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父应堂,早岁从许菊泉先生学医,平生谦虚谨慎,好学不倦.开业后,诊务虽忙,然灯下枕边,犹手不释卷,勤学苦研,虽至晚年,亦不稍懈.学术以经典为宗,但不泥古亦不废今,对叶、薛、王氏诸家的温病学说颇有心得,并能加以发展.与当时同道先辈,辄虚心请益,以资取长补短.先父行医凡四十五年,诊病既多,经验更丰,尝谓学无专长,不可轻易著述,即临床医案亦少保存,兼之本人才疏识浅,未能很好的加以继承,引以为憾.现仅就所想到的个别病案和点滴经验,略述于下.一、处方用药以轻灵见长"轻灵"是精简扼要,平稳无疵,看似寻常,恰到好处之意.先父的处方用药,以"轻灵"见长,这个"轻",既不是十剂中"轻可去实"的轻,也不是剂量轻重的轻,而是在于平淡无奇的处方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他数十年来虚心  相似文献   

5.
<正>王新陆,山东省著名中医专家。先生专于诊治,无问贵贱,诊必躬亲,治必细酌,处方精妙,应验无数。我等有幸忝列师门,侍诊于前,常感先生用方奇妙,虽录有先生奇方数千,然难学其  相似文献   

6.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江南名医丁甘仁氏,医功卓著,学验丰硕,堪称一代宗师.尤目光远大,为维系中医之生机而艰辛办学,桃李遍及神州.先生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注重临床实践,精于辨证施治.生前孜孜于诊务教务,无暇著述,惟遗《丁甘仁医案》资后学研读.读是书足以领略先生学识之渊博,经验之丰富,辨证施治之精僻灵活.今不惴浅陋,仅以咳嗽治验为例粗加整理,虽管窥一斑,亦足以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8.
先父鸿舫公(公元1879-1944年),字伊莘,江苏无锡人,从师于古吴针灸名家虞觉海先生,以其勤学苦研,故能尽其传.学成,悬壶沪上凡四十有二年,业务纷繁,登门求治者踵相接,一时称盛.先父平生以仁术济世为矢志,济贫扶困,数十年如一日,尝谓门下曰:"医虽小道,然  相似文献   

9.
名老中医江心镜先生成才之路朱炳林(江西省鄱阳县中医院鄱阳333100)关键词江心镜,传记1尊父命髫发大厉志古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话的含义本指不读三世书者,不可为中医。我的父亲早年却固执地认为医非祖传,医术必不高明。可业师江心镜先生虽非祖传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史上被称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不但是文坛、政坛的风云人物,而且是坚持修炼气功的“寿星老人”。 章乃器先生1897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县,仙逝于1977年。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又复失调的人。9岁以前只能喝糜粥,10岁后才能吃干饭。11岁害了一场大病,卧床半年,也未能诊断出个说法。14岁时一次在餐桌上竟晕了过去。15岁去南京当了一年兵,虽未能杀敌,体格却得到锻炼。21岁在浙江甲种商业学校毕业。毕业后经校长介绍,当了杭州银行练习生,后调至上海。因个性孤僻,加上工作不顺心,苦闷牢骚使他常…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主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之狐惑病。剥脱性唇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Marshall white综合症三病虽似不相关,但凡病机为湿热毒邪、内蕴中焦者,皆可用甘草泻心汤随其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阳气蒸化津液而泄出于皮肤者,故发于阴而出于阳也。黄汗是指汗液带黄色,浸渍衣衫如橘汁所染。除常见的身黄、目黄、小便黄之黄疸外,曾经治多例以黄汗为主症而非黄疸,且无器质性病变的病证,虽病状各异,但按脏腑辨证论治,仍可治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个性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虽已受到了社会上许多不良信息的污染,然而,如果采取措施,也还来得及使之少受污染,或使之不受污染.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16.
我等虽不敏,但有幸先后侍诊于多位名老中医,深慕他们的医术医德,其中从邹老尤长,收获最大,感触最多。故不揣浅陋勉为此文,以略抒心意。 1 邹师寡于言利 唯有仁义而已 古人云:“穷不学医,富不参道。”越是师承有名望的医生,则学费愈高,如李东垣捐千金从张元素学,昔之学医多如此。而从学邹老的人数虽众,但多为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诊室内常学生多于患者,众人将邹老层层围住,空气也时常混浊,然先生从未埋怨。同许多老中医一样,邹老对现今中医教学科研思路有很多质疑,对中医内部信仰中医者日少十分痛心,故先生对求学者来者不拒;对热爱中医…  相似文献   

17.
<正>风湿性心脏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笔者认为多属于中医"痰饮"、"心悸"范畴。脾土不运引起胸阳不宣,继则气滞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主气而心主血,气滞于心则脉络瘀阻而胸闷、心悸。久之则金水不能相生,水火权失共济,于是肾阳虚损,水湿泛滥。综上所述,此病之病位虽在心肺,属胸阳不宣,实为土不生金。治疗务以健脾化湿,温阳利水为大法,是为正治。1辨证治疗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陆翔 《中医杂志》2011,52(4):278-280
纵观所谓"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虽各具学术思想价值,但均未跳出门户之见的窠臼,而尝试将伤寒与温病进行比较融合的代表性人物即是时逸人先生。认为时逸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重新确立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标准;2立"伏热之有无"为伤寒与温病性质之区别点;3主张《伤寒论》的方法不能尽治一切传染病;4论伤寒、温病传播途径之异同。  相似文献   

19.
<正>冰伏证首见于赵绍琴先生《温病纵横》中"湿热病的治疗体会"。"体会"一文中将湿热病根据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个阶段,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湿阻,重者成凉遏、寒凝,最重者可致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  相似文献   

20.
文生  李昌鹏 《国医论坛》2010,25(2):8-10
<正>小便不利病因颇为复杂,但多为湿邪内阻使然,故中医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以及"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临床多以八正散、五苓散等利尿的方药为主进行治疗。但温热类疾病中的小便不利,虽兼有湿邪内阻的情况,但主要是由温热邪气所引起。《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