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靖 《医疗装备》2015,(16):18-1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骨科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其预后非常重要。而MRI及CT在其辅助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MRI在ANFH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进展,并与CT检查手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王晖  杨佳滨  姜飚 《医疗装备》2006,19(7):34-35
目的:研究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分析57例共89张病变股骨头的MRI图像。结果:表现为股骨头信号异常者100%,股骨头破坏变形者42张(占47.20%),股骨颈受累者6张(占6.74%),关节间隙改变者31张(占34.83%),股骨头髋关节积液者56张(占69.66%),髋关节半脱位者5张(占5.62%)。结论: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有较特征性的MRI表现,因此,磁共振在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变以及确定坏死的部位及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X线、CT及棱索扫描。核磁共振在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曾志强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18):146-148+152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采用CT扫描技术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MRI)扫描技术诊断,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探究金标准,并将两种检查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诊断后,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P<0.05),且观察组对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诊断符合率(81.82%、83.33%、87.50%、100.00%)均高于对照组(53.85%、66.67%、66.67%、50.00%)(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效果优于CT检查,检出率较高,有助于后期进行针对性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CT和核磁共振两种诊断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的实际效果.方法:我们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9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保持这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各有45例患者.我们使用CT诊断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方式进行诊断,之后就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检查诊断与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经核磁共振工确诊有4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确诊率高达97.78%;对照组患者经CT诊断确诊有3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确诊率仅为82.22%,经过对比这两组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核磁共振方式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更优,诊断率更高,对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的价值更大,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核磁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来我院接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62例患者,并随机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各31例.使用x线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检查,使用核磁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的诊断之后,在常规组中,有8例患者漏诊,23例患者检查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在研究组中,有2例患者漏诊,29例患者检查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3.55%,明显要高于常规组的74.19%,差异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有助于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可以加大借鉴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收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CT与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结果: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5.5%,明显比CT的77.8%高,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CT,核磁共振的阳性检出率与确诊率较高,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柱平 《现代保健》2009,(36):178-179
股骨头缺血早期,患者可实施髓腔内中心减压等保守治疗,晚期患者需要作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故尽早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对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16年1月~2020年5月自本院收治的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CT与磁共振检查,将手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磁共振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CT、磁共振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CT、磁共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比较。结果:磁共振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准确率(97.56%)明显高于CT(86.59%),有显著差异(P<0.05)。磁共振诊断灵敏度(100.00%)、特异度(97.53%)均高于CT(0、87.65%),有显著差异(P<0.05),CT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24),磁共振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8)。磁共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Ⅰ期(96.88%)、Ⅱ期(97.22%)、Ⅲ期(100.00%)、Ⅳ期(100.00%)的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CT(93.75%、86.11%、75.00%、50.00%),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对分型更加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采用CT检查,观察组43例,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临床检出率上,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91.36%>74.3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核磁共振检查,可确保其诊断的有效性,其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时的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试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患者。通过影像学诊断分析以及手术治疗等,对于患者进行确认。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测技术对髋关节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根据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对照临床诊断进行分析,并对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诊断出的股骨头坏死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进行计算,统计好数据后计算两组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测率。结果:通过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记录分析,治疗组55例患者中共有65侧,通过磁共振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53例,检测率为92.5%,在对照组55例患者中有61侧,通过CT检测技术检测出股骨头坏死呈阳性患者35例,检测率为71.4%。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磁共振技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率高于CT检测技术。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应用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要高于应用CT技术的检出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中的五种高发因素,并通过症状、影像片,正确的做出诊断,并将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划分为三期,根据不同的分期,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均确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4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其中Ⅰ期28例、Ⅱ期12例、Ⅲ期4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结果:治疗后患侧髋关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89%,减轻者11%,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或一级者为85%,活动行走改善,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血管再通率高,能有效的改善股骨头的血管,临床症状和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过程中分别应用CT与核磁共振,对比分析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52例作为样本人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2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6例患者.在参照组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方法,在研究组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诊断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相关性统计学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显著更高,对比于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较为明显,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 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更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对比分析CT与核磁共振技术检测手段鉴别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CT检查手段诊断,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辅助鉴别,综合评估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准确诊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出率为42例(95.45%),对照组诊出率为30例(68.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诊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I期、II期、Ш期、IV期的诊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结论:通过使用核磁共振辅助鉴别诊断股骨头坏死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危害性小,误诊率低,为尽早发现和诊治股骨头坏死提供了理论指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非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并发于多种内外科疾病。发病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可以认为下列疾病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静芝 《现代养生》2014,(8):208-20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治疗的2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状况,患者均接受过介入治疗,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系统的护理。结果:患者经过相应的护理后其临床症状与血管状况显著好转,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患者的康复效率明显提升。结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有较好的护理,这样可以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17.
罗宇  俞松 《现代保健》2013,(14):144-147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小儿骨科较常见和重要的髋关节疾病之,多发于4~10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单侧占90%。目前其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尚未完全明确,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中后期可出现跛行或疼痛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有多种治疗方法,均围绕改善血供与修复坏死组织展开,因为该病属于自愈性疾病,股骨头压力消失后可自行恢复,但其后遗的股骨头畸形,可导致髋关节负重和活动功能的障碍,甚至致残致畸,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正常发育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MRI和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80例疑似患者中,65例确诊为早期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MRI检查诊断并临床随访的45例早期(0-Ⅱ期)ANFH患者的影像表现。结果 MRI检查发现早期(0-Ⅱ期)ANFH表现为股骨头软骨板及软骨下骨质信号异常,骨髓水肿、关节囊积液并见特征性的双线征。结论 MRI检查对早期(0-Ⅱ期)ANFH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191-1192
目的探讨MRI与多排螺旋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6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术前分别行MRI与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其诊断准确性和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结果 MRI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01%,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的8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早期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2.31%,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股骨头坏死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排螺旋CT比较,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具更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