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鼠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采用密度梯度序列超速离心法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鼠血浆分离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用日立7450 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脂含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电泳迁移率和载脂蛋白组成,并与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孵育,观察它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鼠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与J774 巨噬细胞孵育后,细胞胆固醇酯水平[(73±0 .5) μmol(g.cellprotein)] 非常显著地大于空白对照组( P< 0.005) , 是天然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细胞胆固醇酯[(8±7) μmol(g.cellprotein)]蓄积的9 倍。结果提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失鼠血浆非修饰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可被J774 巨噬细胞摄取,转巨噬细胞为泡沫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鼠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采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除鼠血浆分离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组分,用日立7450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脂含量,琼类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电泳迁移率和载脂与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孵育,观察它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扈除鼠血浆极低密度脂收白和中间密度脂收  相似文献   

3.
载脂蛋白E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载脂蛋白E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份 ,主要介导血浆脂蛋白特别是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与清除 ,在脂蛋白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基因小鼠和基因敲除的小鼠证实了载脂蛋白E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载脂蛋白E通过不同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酯的蓄积和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从新鲜人血浆分离天然低密度脂蛋白,与抗低密度脂蛋白抗血清IgG组分制备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孵育后采用酶荧光法检测细胞胆固醇酯含量,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并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释放至培养基中的一氧化氮量。结果 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大量堆积,其效应显著强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P〈0.01)。经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处理的巨噬细胞呈典型泡沫细胞状,与猩红强染色,而天然低密度脂蛋白、抗低密度脂蛋白IgG处理的巨噬细胞内未见胆固醇酯的蓄积。此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的分泌。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不仅通过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也通过损伤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功能参与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载脂蛋白E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载脂蛋白E是人血浆脂蛋白主要载脂蛋白之一,主要介导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其残骸在肝脏的清除,在血浆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裁脂蛋白E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抑制作用,腺病毒介导的转载脂蛋白E基因已用于治疗实验性高脂蛋白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E对Alzheimer病的淀粉样多肽毒性及Tau蛋白磷酸化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载脂蛋白C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载脂蛋白C是血浆中一组水溶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 ,主要分布在乳糜微粒、极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 ,其生理功能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大量研究表明载脂蛋白C在脂蛋白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载脂蛋白CⅠ、CⅡ、CⅢ和CⅣ的结构功能、基因缺陷和基因多态性 ,以及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氧化型脂蛋白(a)对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氧化型脂蛋白(a)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和MTT掺入观察比较天然型脂蛋白(a)、氧化型脂蛋白(a)和丙二醛修饰脂蛋白(a)对培养的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氧化型脂蛋白(a)在蛋白浓度为2.5~40mg/L时刺激巨噬细胞增殖,蛋白浓度为40mg/L时巨噬细胞数为对照组的1.5倍(P〈0.05)。而天然型脂蛋白(a)和丙二醛修饰脂蛋白(a)对巨噬细胞增殖无影响。结果提示,氧化型脂蛋白(a)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中国人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法,分别对87例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及230例血脂正常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AⅠ、AⅡ、B100、CⅡ、CⅢ和E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100、CⅡ、CⅢ和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载脂蛋白E/CⅢ比值显著降低(P<0.05);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组与对照组载脂蛋白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以E3/3和ε3最高,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组的ε4等位基因有增高的趋势,而ε2等位基因有降低的趋势(P>0.05)。携带ε2等位基因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较E3/3基因型组显著升高,而携带ε4等位基因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较E3/3基因型及携带ε2乘位降低基因组显著(P<0.001)。此结果提示,ε2及ε4等位基因与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载脂蛋白家族新成员——载脂蛋白A5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通过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并证实了载脂蛋白家族新成员载脂蛋白A5基因的存在,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证实该基因定位于人11号染色体长臂23区。该基因可能在欠鼠肝脏再生过程中调节肝脏脂质的摄入量,但具体机制不详。转基因动物以及基因敲除动物与对照组动物比较发现,该基因非常显著地影响实验组动物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讨论了在不同地域人群中该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单倍型与人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的关系,介绍了载脂蛋白A5的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小鼠的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建立了脂蛋白脂肪酶和载脂蛋白E双基因缺陷的混合型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方法比较了双基因以及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对整条主动脉和主动脉流出道进行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定量检测。结果发现双基因缺陷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是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的3.8倍(5.904±0.505比1.536±0.860g/L),血浆总胆固醇也略有增加,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无明显差异。两种小鼠的主动脉全长及流出道均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占全部动脉的37.2%±10.7%比44.6%±18.1%,但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合并脂蛋白脂肪酶缺陷虽然可以出现血浆甘油三酯增高,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没有加重。这可能与血管壁局部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相应降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脂饲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达Toll样受体2和血小板因子4的情况,探讨血小板因子4对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安乐死处死动物,原位灌流固定,取主动脉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斑块中Toll样受体2和血小板因子4的表达。结果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水平明显增高,主动脉HE染色可见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富含脂质斑块中Toll样受体2表达上调,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2明显增多。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中也发现有血小板因子4表达,主要在内皮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肩部。结论1.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粥样斑块中Toll样受体2表达上调,并且Toll样受体2主要表达在粥样斑块的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上。2.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见血小板因子4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以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溶血卵磷脂对泡沫细胞胆固醇外流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其机制。分离正常及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负载形成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分别以溶血卵磷脂及载脂蛋白AI作为诱导物,观察其胆固醇外流情况。结果发现,溶血卵磷脂能引起正常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胆固醇外流,且呈剂量效应关系,但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组未明显胆固醇外流;载脂蛋白AI能引起两组胆固醇外流,且外流量显著高于溶血卵磷脂。结果提示,溶血卵磷脂能促进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胆固醇外流,可能主要是通过载脂蛋白E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天然和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用原位杂交检测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上述脂蛋白对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表达的影响 ,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脂蛋白对人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的蛋白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显示 ,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浆均被染成棕紫色 ,而胞浆内的脂质不着色 ,以致整个泡沫细胞区呈网架状构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显示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能显著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 ,分别为对照组的 2 .4倍和 1.6倍。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亦显示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蛋白 ,分别为对照组的 2 .3倍和 2 .0倍 ,而天然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则不明显。由此可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和内皮细胞能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从而可招募更多的单核细胞迁入动脉内膜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4):292-29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体内巨噬细胞特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的作用,及其与摄取脂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载脂蛋白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双基因敲除小鼠构建巨噬细胞特异LRP缺失小鼠模型。结果巨噬细胞LRP缺失不影响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脂蛋白分布、血液单核细胞数量。巨噬细胞LRP缺失导致18周龄小鼠主动脉根部粥样硬化病变面积增加1.8倍。且LRP缺失也导致晚期斑块数相对增加。LRP敲除小鼠与同窝对照组小鼠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与冠心病相关的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与冠心病相关的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载脂蛋白E、B、AI、A5以及脂蛋白脂肪酶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及危险因素的研究方面。这些基因多态性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着脂质代谢,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和病变程度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单个基因变异的影响可能被个体间其他基因差异所湮没,个体是否发病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然及氧化型脂蛋白(a)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脂蛋白 (a)及氧化型脂蛋白 (a)在巨噬细胞上的结合和降解途径 ,将生物素标记的脂蛋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结合和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发现 ,脂蛋白 (a)能以一定的亲和力、可饱和性地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脂蛋白 (a)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种结合。脂蛋白 (a)经氧化修饰后 ,与巨噬细胞的结合量显著增加。脂蛋白 (a)、低密度脂蛋白不能有效竞争氧化型脂蛋白 (a)的结合 ,而氧化型脂蛋白 (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有效的竞争性抑制剂。提示脂蛋白 (a)主要经清道夫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氧化型脂蛋白 (a)除经清道夫受体介导外 ,可能还通过其它特异性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组成与脂蛋白酯酶基因内含子8 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和双向电泳免疫印迹检测法,分析95例肥胖者和144例体质指数正常者的脂蛋白酯酶基因内含子8 HindⅢ多态性、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组成及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肥胖组和对照组均以H H 基因型为主。肥胖组血浆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100、CⅡ、CⅢ、E、前β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高密度脂蛋白2b水平及载脂蛋白E/CⅢ明显降低(P<0.05)。肥胖组H H 基因型者与H-H-者比较,血清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100、前β1-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3b含量显著升高,而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CⅢ、高密度脂蛋白2a和高密度脂蛋白2b显著降低;肥胖组H H-基因型者与H-H-者比较,载脂蛋白B100、前β1高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3b含量显著升高,而载脂蛋白E/CⅢ和高密度脂蛋白2a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H H 及H H-基因型者血清载脂蛋白CⅡ、载脂蛋白CⅢ和高密度脂蛋白3a含量均较H-H-者显著升高,而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CⅢ、高密度脂蛋白2a、高密度脂蛋白2b显著降低(P<0.05)。结论脂蛋白酯酶基因H H 基因型与肥胖者增高的甘油三酯水平有关。中国人脂蛋白酯酶基因Hind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的组成和分布相关,H 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密度脂蛋白颗粒有变小的趋势,且肥胖者更为明显,表明H 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密度脂蛋白成熟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天然及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否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使内皮细胞分别暴露于上述脂蛋白后 ,用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发现 ,培养的内皮细胞能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 ,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的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发现 ,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的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对照组的 15 .4倍和 14 .2倍。免疫细胞化学发现 ,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胞浆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蛋白表达 (棕色颗粒 )的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方差分析表明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果提示 ,天然及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可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高水平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和蛋白 ,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迁入内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抗血管壁炎症的作用.方法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80只和C57BL/6小鼠20只,均为8~9周龄.分为2周药物处理组和6周药物处理组,每组各4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10只C57BL/6小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每日1次皮下注射不同浓度的瑞舒伐他汀,剂量分别为0、1、5和20 mg/kg.药物处理满2周或6周时,心内穿刺取血,并收获小鼠主动脉.结果 经瑞舒伐他汀处理2周或6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但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无明显变化.经瑞舒伐他汀处理2周后,20 mg/kg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内皮一单核细胞黏附率有明显下降;经瑞舒伐他汀处理6周后,5、20 mg/kg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内皮一单核细胞黏附率均有明显下降.经定量RT-PCR分析,瑞舒伐他汀20 mg/kg能明显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VCAM-1、MCP-1 mRNA表达.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骨髓中巨噬细胞来源的脂蛋白脂酶(LPL)对遗传性极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血浆脂蛋白代谢的作用.方法 将8只雌性脂蛋白脂酶基因缺陷(LPL-/-,LK)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用1 000 rad~(137)Cs照射,6 h后分别尾静脉注射脂蛋白脂酶基因缺陷的雄性小鼠及野生型(WT)雄性小鼠的骨髓.骨髓移植后通过眶静脉采血收集小鼠血浆,监测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并用快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血浆脂蛋白的分布.结果 移植后第4周,与LPL-/-→LPL-/-骨髓移植组相比,WT→LPL-/-骨髓移植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降低83.2%(P<0.05,n=4),胆固醇水平降低74.4%(P<0.05,n=4).与骨髓移植前相比,WT→LPL-/-骨髓移植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水平降低86.2%(P<0.05,n=4),胆固醇水平降低78.8%(P<0.01,n=4),脂蛋白脂酶活性增加4.5倍(P<0.05,n=4).LPL-/-→LPL-/-骨髓移植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较移植前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脂蛋白脂酶对脂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遗传性极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的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