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中线恶网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我院1983年6月至1989年12月收治临床诊断中线恶网,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104例。男:女为2.1∶1。年龄15~75岁。病程1月~2年8月。首发症状鼻塞、鼻衄、流涕(55.8%),咽喉痛咽部肿物(23.1%)。病理类型除13例为不肯定T细胞来源或B细胞淋巴瘤外,其余均为外周T淋巴瘤。作者认为不应将中线恶网等同于外周T淋巴瘤,因存在B淋巴瘤及非淋巴瘤病例。原发部价鼻腔(62.5%),韦氏环(27.9%)。临床分期Ⅰ期35,Ⅱ期58,Ⅳ期11。治疗方法:单纯放疗27例,放疗后化疗46例,化疗后放疗31例。用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Ⅰ期93.9%,Ⅱ期50.6%,Ⅳ期16.4%;总计63%。中线恶网最常侵及鼻腔,局限于鼻腔预后较好,但侵及副鼻窦、外鼻及淋巴结或合并全身症状生存率明显下降。该病对放、化疗不很敏感,建议放疗量55~60Gy,化疗COBVP16P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恶性肉芽肿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发病情况、首发症状、原发部位、病变范围、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对 1 0 4例中线恶性淋巴瘤与 6 9例恶性肉芽肿进行比较。两组性别、中数年龄大致相同 ;首发症状有半数以上为鼻堵、鼻衄、流涕等症状 ;两组均有 6 0 %以上原发部位在鼻腔。由于采用AnnArbor分期评价疗效对这类病变不是很合适 ,作者采用将病变侵及区域范围进行比较。治疗手段 :中线恶性淋巴瘤 74 %采用放、化疗 ,恶性肉芽肿 2 7%采用化疗 ,肿瘤量前者为 4 5~ 5 5Gy ,后者为 5 0~ 6 0Gy。 5年生存率受侵 1区两组均在 90 .0 %以上 ;受侵 2区为 87.8%与 6 8.0 % ;3区为 5 2 .3%与 6 1 .5 % ;≥ 4区为 2 6 .6 %与 2 9.0 %。治疗失败除局部未控外 ,常出现皮下结节、胸腹腔、骨髓等结外器官受侵。作者初步认为这两组病是一类病变。 相似文献
3.
“中线恶网”与非何杰金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和面部破坏性病变”首先由McBride(1897年)报告。由于对其病变性质不明,故用“坏死性肉芽肿”“致死性肉芽肿”、“恶性肉芽肿”等不同名称来描述这类病变。1969年Kassel等提出,在除外炎症、未分化癌后,认为可包括三个临床病理单元,即“中线恶网”,Wegener肉芽肿及恶性淋巴瘤。1978年WHO将“中线恶网”定义为“进行性破坏 相似文献
4.
龚有若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4,(2)
本文报告23例中线恶网的放射治疗结果,其1、3、5和8年生存率分别为91.3%、63.2%、50.0%和40.0%。肿瘤剂量以50~60Gy/5~6周为宜。放疗后配合服用CCNU,有利于病变愈合,防止局部复发,预防远处转移,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中线恶网中的EB病毒感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观察一组中线恶网病变组织中 EB病毒感染的存在情况及其异形淋巴样细胞( atypic al lymphoid cells,AL Cs)的免疫表型。方法 37例病变组织切片作 DNA- RNA原位杂交 ,检测 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 RNA( EBER) ,作免疫组化染色看 EB病毒隐伏膜蛋白 ( L MP)抗原的表达及 ALCs的免疫表型 ;其中 15例用 PCR方法检测了 EBV- DNA。结果 ( 1) 31/ 37例 ,占 83.8%之ALCs呈 EBER 1/ 2阳性反应 ;12 / 15例 ,占 80 %检出 EBV- DNA;5/ 19例 ,占 2 6.3%之少部分 AL Cs呈 L MP阳性反应。 ( 2 ) 2 0 / 37例 ,占 54.1%之 ALCs同时表达 CD3及 CD56抗原 ;5/ 19例 ,占 2 6.3%之少部分 ALCs呈 CD30 反应。结论 该组中线恶网病例中存在着较高比率的 EB病毒隐性感染 ,其ALCs既表达 T细胞分化抗原 ,同时也高水平地表达自然杀伤细胞抗原 ,CD56。作者还复习讨论了多种淋巴增生性疾病中 EBV感染的存在情况。 相似文献
6.
恶性肉芽肿与中线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与中线淋巴瘤两种疾病的关系。方法自1989年12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恶性肉芽肿及中线淋巴瘤各23例。两者在发病年龄、部位及首发症状相似。前者有73.9%单用放射治疗,后者有69.5%用放射治疗和化疗联合。病理类型前者为炎性坏死性肉芽组织,后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13例,B细胞性1例,未分型9例)。结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2.6%和65.2%,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和73.9%。结论两者不应视为同一疾病。 相似文献
7.
中线恶网23例放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线恶网是一种进行性破坏的,非结核样肉芽肿损伤,常发生在鼻腔,副鼻窦及腭部,并侵润周围的骨及软组织,组织学特性为异形组织细胞与坏死,我科自1973年6月至1986年1月共收治23例,均病理证实,随访率100%,现报告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性别与年龄: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2.3岁(14~54岁)。 1.2 临床表现:鼻塞及其伴随症15例,鼻翼肿物及皮肤溃烂3例;硬腭、牙龈肿胀,溃烂2例;咽痛2例;临床诊断鼻息肉1例,患者多伴有鼻出血,分泌物有恶臭,高热不退等,病期半月至一年不等,平均3~4个月,侵及部位以身体的中线部位居多,同时出现该部位及相临部位的皮肤,粘膜糜烂、溃疡、穿孔及出血等破坏性体症,多合并感染,本组中侵及鼻腔14例,鼻中隔4例, 相似文献
8.
10.
目的 探讨微量元素与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37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00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分析。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组血清铜、铜/锌比值、锰含量高于对照组,而锌、铁、钙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01)。结果还表明,不同类型何杰金氏病(HD)患者之间的被测元素变化较大,淋巴细胞消减型(LD)组血清铜和铜/锌比值高于混合细胞型(MC)和淋巴细胞为主型(LP),而锌低于混合细胞型(MC),差异显著(P<0.05~P<0.001)。非何杰金氏病患者中,Ⅲ、Ⅳ期组血清铜含量和铜/锌比值高于Ⅰ、Ⅱ期患者组,差异显著(P<0.001)。结论 血清中铜、锌、锰、钙及铜/锌的测定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因调查、临床诊断、型态鉴别及其疗效观察可提供重要的依据。本研究资料的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表明,铁元素和铜/锌比值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0.4634和10.9919,偏回归系数(β)为-0.7691和2.3972,95%可信限(CI)分别为(-1.3432~-0.1949)和(1.6020~3.1923),提示,铁可能是恶性淋巴瘤的保护因素,而铜/锌比值可能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6例淋巴瘤患者的乙肝5项和肝功能,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56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原发肝脏的恶性肿瘤)和15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2.4%,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9.6%)和健康对照者(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其他恶性肿瘤作参照组,HBsAg阳性患者患淋巴瘤的优势比为2.719,可信区间为1.417~5.218,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疗诱发的肝功能异常率(57.1%)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和普通对照人群,化疗更易引起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的肝功异常. 相似文献
12.
体外基因扩增技术探讨中线恶网的病毒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8例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多症(Midlinemalignantreticulosis,MMR)病理石蜡切片为样品,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到共有19例(19/28,68%)样品扩增出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NA,提示MMR病变组织中存在较高的E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遵义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 相似文献
14.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与EB病毒的关系,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观察其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20例MTL均显示T细胞标记阳性,B细胞标记阴性;原位杂交EB病毒(EBER-1)阳性率70%(14/20),LMP-1检出率50%(10/20),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MTL存在密切关系,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M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确诊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以106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其他恶性肿瘤(排除原发肝脏的恶性肿瘤)为对照。结果10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者65例,占61.3%,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24例,阳性率为22.6%,与两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恶性淋巴瘤患者中,Ⅲ期、Ⅳ期的患者伴HBV感染明显高于Ⅰ期、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伴HBV感染高于一般人群及其他肿瘤患者,HBV感染可能在恶性淋巴瘤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颈中线恶性淋巴瘤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方利洲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70)患者,女,30岁。于1989年3月10日入院。诉说颈中线自幼有一无痛小肿块,近2个月明显增大,吞咽时随吞咽上下活动,无疼痛,稍有不适感,曾做过T3T4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认识并诊治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病是少数有望借药物而加以治愈的恶性肿瘤。我刊本期组织了有关恶性淋巴瘤的专题,作者既有西医又有中医,既有医师也有患者,各自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实地反映了各自的观点,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该病目前尚是一有待征服的顽症.因此意见相左,当可理解。 相似文献
20.
恶生淋巴瘤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良中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3,30(1):26-28
简要介绍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细胞凋亡的基础。在大多数类型淋巴瘤中凋亡指数(AI)显著减少,增生指数(PI)显著增多,而AI/PI在各型淋巴瘤中均显著减少,提示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与bcl-2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EB病毒潜在膜蛋白1阳性能够上调bcl-2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