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与明短Q—T间期之差。自Campbell等1985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心电图的Q—Td,旨在探索溶栓成功与Q—Td之关系,现报告如下。1 对象选择 63例均为1995年1月至1998年7月住院的AMI患者。溶栓成功组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5±12岁;其中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5例,下壁18例,高侧壁3例;溶栓失败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58±9岁;共中前间壁6例,下壁14例,广泛前壁3例,高侧壁2例。所有入选病侧  相似文献   

3.
陈叶芳  孙彩琴 《江苏医药》2001,27(10):788-788
Q T离散度 (QTd)反映心肌复极时间总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本文对 9例Q T间期延长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用硫酸镁治疗后观察其治疗前后QTd变化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我院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3月Q T间期延长引起Tdp患者 9例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5 6~ 77岁 ,平均 6 5 2岁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4例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例 ,冠心病 1例 ,病毒性心肌炎1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除外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二、方法 :(1)Tdp发作时除常规给予利多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8例位居西宁地区(海拔2300m)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室颤与否及溶栓后再灌注组其溶栓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作了对照分析,发现室颤组较非空旬Q-Td及J-Td均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组溶栓后Q-Td及J-Td较溶栓前明显减少(P<0.01,P<0.05)。本文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也存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颤与Q-Td及J-Td增加有关,这与平原地区新近研究结果相同,提示高原地区也应重视Q-Td及J-Td这一参数指标,以早期发现及预防室颤的发生,尽早实施溶栓治疗,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黄露 《肇庆医药》1999,(3):32-33
为观察早搏与Q-G间期延长的关系。以Q-T或Q-Tc间期〉0.44S为阳性标准,叮对160例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进行观察。缫:在出现早搏的102例中,其Q-T及Q-Tc间期的阳性率均大于早搏出现者,有早搏与无早搏者的Q-T间期、Q-Tc间期间性率比较,差别分别有显著性和有高度显著性;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比较,差别无显著性。表明:Q-T、Q-Tc间期延长可作为预示早搏发生的一个指标,且Q-Tc延长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曹恒献  赵文来等 《河北医药》2000,22(12):904-905
目的 研究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及Q-T离散度影响。方法 非洛地平5-10mg,每日1次,疗程24周。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结果 治疗前后LVH及Q-T离散度差异显著。结论 非洛地平能减轻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改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QT间期离散度 (QTd)及JT间期离散度 (JTd)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我们将6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分为2组 :再通组42例 ,未通组22例。测定和计算溶栓前及溶栓后2、8、24、48小时和1周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及JTd并比较它们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JTd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5)。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各对应时间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 01)。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d、JTd明显缩短 ,QTd、JTd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本组病例有反复晕厥史,且有明显家族史。本文总结7例口服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观察10年2个月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儿科1984年3月—1994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儿Q—T间期延长综合征。7例中男4例,女3例。初诊年龄8—12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散度(Q-Tcd)的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机测量30例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2,4minQ-Td,kQ-Tcd,并与30例阴性者作比较,结果显示,Q-Td,Q-Tcd可作为冠心病运动试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QT间期离散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方法 130例CHF患者,依据有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两组,即高危组和心力衰竭组,正常对照组120例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心脏疾病,一次性测定QTd,选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从不同导联中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即为QTd,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QTd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高危组与心力衰竭组比较,P〈0.05;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QTd≥65ms者81例中,有6例发生猝死(7.4%),而QTd〈65ms者49例中仅有1例发生猝死(2.0%),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 CHF患者QTd的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2].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如果T波峰末间期被证实能准确反映跨壁复极,必将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QTd的增大与室速的发作有正相关性,已被较多的学者所认可[2],本文通过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的阵发性室速病例与无室速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pe及QTd与阵发性室速发作的相关性及两者的预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测量228例门诊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QTd ,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正常参照。1临床资料228例门诊体检者 ,平均年龄 (41±12)岁 ,男性122例 ,女性106例 ,均无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X线胸片、体表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2测量方法应用日本产NEC3320K型心电图机 ,十二导联同步记录 ,纸速50mm/s,QT间期测量从QRS波开始到T波回到基线 ,除外T波终点不清的导联 ,如U波存在 ,以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的交点为终点 ,每一导联连续3个心博 ,取平均值 ,最长QT间期 (QT…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价值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030001)薛树仁孝义市兑镇医院李润连李有俊盂县人民医院阎志平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值即QT间期离散度,它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1〕,可用于预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与100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检测其常规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并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的QTd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大,分别为(35.33±17.69)ms和(15.63±12.71)ms(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的缺血、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在心电图的不同导联上表现为QT间期的变异程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160例QT间期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病人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选择160例冠心病病人与150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老年人,描记常规心电图进行QT间期离散度(QTd)的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侠  吴良金 《江苏医药》1997,23(10):731-731
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差异即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肌复极时程差异度密切相关,而由运动负荷试验导致Q-Td变化目前尚缺少报道。本文总结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时Q-Td测定结果,旨在探讨冠心病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我院心功能引台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60例为冠心病(A组)、年龄34~78岁.平均56.4岁.男38例,女22例。全组除外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传导阻滞和服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的患并。另以体检正常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秆60例为对照组(H组),年龄37~68岁.平均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