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急性脑干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均已行CT检查排除脑出血),其中超急性期(<6h)1例,急性期(6~24h)6例,亚急性期(24~72h)43例,均行FLAIR T1WI、FLAIR T2WI、三维同性SE-EPI DWI序列扫描。测定病灶区ADC值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做对照分析。结果①50例患者的DWI均能快速、敏感得显示位于脑干的急性梗死灶,明显优于常规FSLAIR T1WI、FLAIR T2WI序列。②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灶的ADC值均下降,各期病灶区ADC值及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同性SE-EPI DWI序列及ADC值在发现急性脑干梗死灶较常规MRI扫描及CT具有更高敏感性,能快速、准确诊断脑干急性梗死灶。  相似文献   

2.
脑干梗死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本病诊断率.方法:对94例脑干梗死患者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及饮酒等为主要病因,临床症状以对侧锥体束征较多见.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复杂多样,非典型病例易误诊及漏诊,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优越性,CT不能确诊,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  相似文献   

3.
脑干梗死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本病诊断率.方法:对94例脑干梗死患者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及饮酒等为主要病因,临床症状以对侧锥体束征较多见.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复杂多样,非典型病例易误诊及漏诊,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优越性,CT不能确诊,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交叉性脑干梗死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诊断特点。方法对25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中风危险因素,脑干梗死的症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仅少数出现典型大脑梗死的交叉体征,而貌似大脑半球梗死的非交叉性瘫的症状也出现不少,脑桥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部位,,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干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CT。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脑干梗死的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006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部位多位于桥脑,其次为延髓和中脑;CT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MRI;本组死亡率为6.0%。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诊断以及预后分析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诊治的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急性脑干梗死的MRI扫描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以及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结果 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梗死单发患者29例,梗死多发患者7例.一共发现梗死灶43个,梗死灶直径在4~90(52±31)mm,形态主要为圆形27个.MRI扫描显示22例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特征;11例为T1WI等信号特征,T2WI高信号特征;3例在T1WI及T2WI均为混杂不均匀信号.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的个数、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场MRI机DWI序列在胼胝体梗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经临床诊断为胼胝体梗死的病例,分析行常规序列及DWI检查的MRI表现,分析各序列间信号变化。结果胼胝体梗死急性期DWI序列阳性率较髙,比常规T2WI/T2WI-FLAIR敏感。急性后期DWI显示病灶不如T2WI-FLAIR敏感。结论 MRI是胼胝体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DWI序列是急性胼胝体梗死诊断与鉴别中最敏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丽  张志  吴超然 《安徽医药》2019,23(6):1095-1097
目的 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变化在急性脑干梗死脑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干梗死病人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结果无异常的3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fMRI资料,分析两组fALFF值对大脑各个区域的活动情况,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性脑干梗死后,在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扣带回、小脑后叶以及右侧海马上的fALFF值均表现为减弱信号(t=-5.239、-5.894、-4.761、-10.682、-4.528、-6.948、-5.318、-4.963,均P<0.001),在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丘脑、额上回以及左尾状核上的fALFF值均表现为增强信号(t=5.602、4.982、11.327、6.283、5.309、4.668,均P<0.001)。结论 病人在急性脑干梗死后,fALFF值会出现异常,fALFF值的变化对急性脑干梗死发病后的脑功能受损情况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CT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但TCD(经颅脑血管超声多普勒)的诊断价值众说不一,现将我院自2002-2007年检出的19例脑于梗死患者的CT及TCD的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认识。  相似文献   

10.
重症脑干梗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脑干梗死是脑干局部缺血所造成的综合症,脑干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呼吸、循环中枢位于脑干内,梗死后临床表现较严重,病情变化迅速.我们在1998年8月~2000年9月共收治的重症脑干梗死患者30例,在急性期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良好的血压,有效地控制高温;康复期加强足够的营养,进行积极的语言训练及患肢的功能锻练,同时加强训练吞咽动作,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地改善了重症脑干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晨  徐友妹  江新华  张华  石小玲  贺剑 《江西医药》2007,42(10):871-873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PC的5例患者进行分析,5例行MRI平扫和MRI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其中位于额叶镰旁2例,顶叶镰旁1例,中颅凹底1例,左侧小脑半球1例.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3例.CT平扫表现:5例呈低、等混杂密度影,密度不均匀,1例内见稍高密度影,病灶内无钙化影.MRI平扫:5例肿瘤T1W呈低、等混杂信号,T2W呈等高信号,信号不均,肿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3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MRI增强表现: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无强化,3例显示脑膜尾征.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及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诊断为神经元移行异常1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灰质异位合并巨脑回畸形),CT及MRI表现为灰质异位10例(Ⅰ型室管膜下6例,Ⅱ型皮层下4例),其中伴脑裂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4例;巨脑回畸形4例,其中伴脑裂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1例;无脑回畸形3例,其中伴脑穿通畸形1例。灰质异位表现为室管膜下及白质内团块状、结节状或带状等灰质密度/信号。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体积增大、皮质增厚、数目减少。无脑回畸形表现为脑表面平滑、脑沟浅平、皮质增厚、白质变薄,大脑呈"8"字形脑。结论 CT和MRI能够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追踪移植的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神经干细胞(NSCs),无创、动态地监测NSCs在活体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方法:大鼠32只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局灶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BrdU标记NSCs,立体定向磁标记NSCs脑内移植,MRI下活体动态追踪脑内移植的磁标记NSCs,实验动物于磁标记NSCs脑内移植第1、5和14天达到观察时相点后,取脑组织做石蜡切片及HE染色。结果:24只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MRI追踪示:磁标记NSCs脑内移植1d后,针道和侧脑室部位有低信号物质存在;磁标记NSCs脑内移植5d后,低信号物质沿胼胝体腹侧迁移;磁标记NSCs脑内移植2周,右侧(病灶侧)侧脑室部位低信号物质向缺血区迁移,其前端已达到缺血区的边缘。脑组织病理学检测:BrdU阳性磁标记NSCs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再灌注区迁移。随着脑内磁标记移植时间的推移,侧脑室区的NSCs向缺血/再灌注区迁移数量逐渐增加。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BrdU双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至脑梗死大鼠脑内后可迁移到病灶区;MRI成像能够在活体内连续示踪观察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病例,对其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中腰椎结核28例,胸椎结核16例,颈椎结核4例,骶尾椎结核3例.表现为椎体破坏,单个或多个椎体受累,多伴椎旁冷脓肿,可致椎管狭窄;部分椎间盘受累,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少数可累及附件.结论:CT的高密度分辨率和MRI的多轴位成像对脊柱结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MRI能清楚显示椎体破坏及椎旁冷脓肿,了解病变范围及椎管有无狭窄,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CT值差值(ΔCT值)变化对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CT、MRI图像。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CT疑似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A组MRI证实为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2例;B组MRI证实单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8例。分别测量上述2组缺血性梗死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平均CT值,并计算出其ΔCT值。利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2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的最佳诊断界点。结果 A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1/.0~63.0 Hu、11.0~24.0 Hu和8.0~45.0 Hu;B组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0.0~28.0 Hu、9.0~23.0 Hu和5.0~14.0 Hu。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区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ΔCT值为12.5 Hu是最佳诊断界点。结论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脑梗死区有少量渗血可能性大;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梗死区内少量渗血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6.
王素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1+114-111,114
目的分析探讨CT、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6例确诊为脑梗死或疑为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同时予以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脑梗死发病12h以内的患者,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可联合CT作为脑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28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分析原发病灶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结节和(或)胆囊区肿块为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其中厚壁型11例,腔内型10例,肿块型9例;增强检查后,增厚的胆囊壁、结节和(或)肿块明显持续强化。其他表现包括合并胆囊结石23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肝脏直接受侵11例,累及胃和十二指肠者分别为3例和5例,淋巴结转移16例,肝脏转移3例。上述征象MRI均能显示,4例肿大淋巴结于CT上难以判断,3例等密度胆囊结石于CT上未检出。结论:CT及MRI能清楚地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灶,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胆囊癌浸润程度及扩散范围,且MRI对胆囊结石、区域淋巴结转移等间接征象的显示要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0例疑有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两位有资质的影像科医师对CT和MR图像进行阅片,从肠壁形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近段回肠、远段回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及累及范围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0例患者经手术及内镜活检证实有33例患者存在35处小肠肿瘤性病灶(5例腺癌、6例淋巴瘤、18例间质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脂肪瘤);CT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100%(27/27)、90.9%(30/33)、95.0%(57/60),MR分别为100%(27/27)、97.0%(32/33)、98.3%(59/60),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结论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均是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MSCT和MRI表现特征及与大体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GIS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3例均行CT平扫、动态三期扫描,其中8例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9例行MRI平扫,并将大体病理标本与CT和MRI表现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22例单发,1例多发(肠系膜2个病灶)。其中食管1例,胃14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肠系膜2例,大网膜1例。位于胃肠道的间质瘤以向腔外生长居多。体积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或出血区,增强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MSCT和MRI检出所有肿瘤肉眼可见的坏死、囊变或出血区,且反映的范围与大体病理基本一致。结论:MSCT的MPR和MRI的多方位成像技术有助于GISTs的定位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MSCT和MRI表现能够反映胃肠间质瘤的大体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