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梅毒螺旋体苍白亚种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大多是通过输血、性接触、接吻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感染的。螺旋体从皮肤黏膜损伤处侵入机体而感染,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属无症状携带者。为了解临安市梅毒感染情况,从1999年至2002年,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检查梅毒感染情况。现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当前性病流行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梅毒感染。我市梅毒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现将我中心近几年来对直管的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调查大连市2011~2013年从业人员梅毒感染现状,探讨防控对策与措施。方法:采用环状片测试法(TRUST)进行初筛,阳性者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1~2013年间共检测从业人员137046人,梅毒血清抗体阳性者252人,阳性率0.18%,从业人员梅毒不同年份显著性检验无差别(x2=1.14,P0.05)。男性梅毒抗体阳性率0.18%(84/47693),女性0.18%(158/893534),男女感染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8,P0.05)。梅毒抗体阳性者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总阳性的90%(218/242)。梅毒抗体阳性率在各行业组由高到低依次为非食品2.99%、食品加工0.26%、环境卫生0.16%、食品0.13%、美容美发0.03%。梅毒抗体阳性率在各行业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1285.49,P0.05)。结论:2011~2013年从业人员血清阳性率近三年稳定,从事非食品的青壮年为防控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梅毒感染情况,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笔者对我市77752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梅毒监测,调查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 对象:从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在我中心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梅毒诊断: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血清初筛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RPR),确诊用密螺旋体抗体血凝实验(TP-PA)。结果判定:RPR和TPPA均阳性则判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方法:对本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清进行梅毒检测,初筛试验采用TRUST方法,阳性者采用TPPA方法确认。结果:共监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清26971份,经确认梅毒阳性率为4.30%。宾馆旅店、美容美发和休闲娱乐场所阳性率分别为1.83%、4.93%和6.25%;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阳性率分别为3.05%、4.56%和5.14%。结论:本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休闲娱乐场所梅毒阳性率最高,美容美发次之,因此今后预防梅毒工作重点应在休闲娱乐业、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7.
梅毒是性病的一种 ,其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 ,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 (血液、胎传、梅毒创口接触等 )和间接 (性交、口交、肛交及公用物品等 )两种方式[1]。解放后 ,梅毒在我国曾多年绝迹。但近 10年来 ,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不健康的性行为、不卫生的公共服务和娱乐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使该病死灰复燃。根据全国各地的有关文献报道 ,该病的阳性检出率逐年上升 ,并呈现逐步蔓延和扩散的趋势。无锡市人民政府在 1999年发布了《无锡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其中的第十三条对饮服行业从业人员在性病防治上提出了要求。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体检中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索开展该人群梅毒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从商场、宾馆、酒店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抽取17567人进行体检,对体检中梅毒检测阳性者进行相关调查。结果采用血清学初筛试验,检出梅毒感染者134例,检出率为0.76%,其中男23例,女111例,男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72例梅毒患者参加个案调查,平均年龄27.12±8.74岁,以18-3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占87.4%;文化程度以中学为主,占83.6%;41例通过非婚性接触传染,占56.94%,24例通过配偶感染,7例感染途径不清楚。72例中63例为隐性梅毒,占87.5%,2例一期梅毒,7例二期梅毒。结论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进行体检的从业人员中开展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可及时发现、治疗病人,而且可以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梅毒病人人数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为了解我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梅毒感染情况,探讨梅毒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更好地控制梅毒的传播,我们对我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桧源 《职业与健康》2002,18(12):183-184
目的:通过调查掌握目前无锡市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RPR筛检,TPPA确诊,于2001年1-12月对无锡市44686名从业人员进行了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44686名受检人员中,共查出梅毒感染者109名,阳性率为24.39/万。其流行病学特征:城区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女性感染阳性率高于男性;年龄以21-30岁感染人数最多;职业以娱乐业、理发、浴业、个体业主等感染机率最高。结论:无锡市梅毒发病大幅增加,并正在以从业人员为核心的高危人群间蔓延流行,加强梅毒控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与人群接触较多,搞好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解长春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更有效地控制乙型肝炎,我们对2001年40390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体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为口岸从业人员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做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TPPA)试验确认。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2007—2008年14345名口岸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检出梅毒感染者39例,检出率为0.27%。其中男性12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4:9。年龄分布以30~39岁为主,占感染总人数的48.72%;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最多为25人,占感染总人数的64.10%;感染途径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92.31%。结论在控制和预防梅毒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正确对待和及时治疗。同时要不断提高监测水平,控制和切断梅毒在口岸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王秀云 《职业与健康》2012,28(4):463-464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肺结核的流行状况,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间昌平区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结果 2006—2010年昌平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活动性肺结核病检出率(0.002%、0.042%、0.153%、0.124%、0.228%)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64,P0.01);该地从业人员活动性肺结核病的检出率(0.000%、0.044%、0.155%、0.048%、0.265%)与外埠从业人员活动性肺结核病的检出率(0.002%、0.041%、0.152%、0.149%、0.216%)均随年度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本地=82.08,P0.01;χ2外埠=145.99,P0.01)。结论为保证昌平区公共卫生安全,应加强食品及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每年1次的健康检查工作,并重点做好外埠从业人员肺结核病宣教工作,确保早期及时发现肺结核患者,防止结核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对梅河口市1996~2004年饮食服务娱乐从业人员梅毒检出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和掌握流行动态,为性病防治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湛江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梅毒、尖锐湿疣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湛江市赤坎区食品水产加工、饮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梅毒、尖锐湿疣感染情况,探讨预防对策和措施。方法抽取从业人员静脉血3 mL,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测HBsAg,阳性者再取静脉血5 mL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部分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梅毒检测,初筛阳性者再用TPPA试剂进行确认。尖锐湿疣检测采用3%醋酸白试验。结果19 281名体检者中,HBsAg阳性1 003例,阳性率为5.2%,其中HBsAg伴有HBeAg、抗-HBc阳性者687例,占68.5%;而HBsAg伴有抗-HBe、抗-HBc阳性者316例,占31.5%。尖锐湿疣阳性率为0.04%(8/19 281)。3 807名公共场所和商业服务从业人员中,检出梅毒阳性10例,阳性率为0.26%。结论湛江市赤坎区从业人员不同职业、年龄、性别HBsAg感染情况不同,梅毒、尖锐湿疣感染主要为女性。建议从业人员就业前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娱乐、餐饮服务行业体检人群要进行梅毒筛查。  相似文献   

17.
Occupational stress in health service employe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evel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were examined in 383 employees of various occupations in one health district, as a preliminary to devising a strategy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the workplace. In comparison with white collar and professional workers in industry, health worker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essure at work, higher rating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ill health, lower job satisfaction, less internal control over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but used more coping strategies. Approximately one in eight of the subjects has stress symptoms of equal magnitude to patients attending clinical psychology outpatient clinic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job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matic ill health were related to sickness absence amongst health employe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the consequent challenges facing health service manag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