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探索中医药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日前江苏省涟水县中医院确立中医药发展新思路。一是《1+2+3》打造"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县中医院为1个龙头,组建涟水县中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发挥起全县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以针灸推拿科、老年病科2个科为中医"治未病"中心,开设病床100张,完  相似文献   

2.
10月23日,山东省中医院举行了2013年全省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中医膏方预防保健活动启动仪式。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中医药大学及附院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借助此次活动.该院将进一步发挥和挖掘膏方的优势和潜力,积极推广膏方在治未病、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等领域的运用,积极推进中医药保健预防服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20,(1):90-92
随着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以及国家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启动全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战略,以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构建"治未病"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探索,从加强科普宣传"治未病"文化提高大众认知、产学研结合推广"治未病"适宜技术、"治未病"养生康复指导平台的建立与前景等方面阐述分析,表明构建"治未病"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特色社区治未病服务平台,不仅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拓展中医药服务有重要意义,亦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医疗保障压力以及推动医疗改革,完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永川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参与疫情防控各环节。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做到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干预。区中医院及板桥镇卫生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开展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共计19项,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精髓,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中医院在多年的实践中,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优势,倡导"治未病"理念,发挥中医院的服务特长,构建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院通过依托区域整体谋划,明确二级中医医院定位;着力打造"治未病"科,构建健康管理平台;积极下沉"基层",构建中医预防保健网络等方法,探索二级中医医院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并提出二级中医医院仍需要政府从体制上出台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协调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二级和三级中医医院的关系,需要有效的措施平衡二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21世纪国家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预防为本,预防以教育为本。因此我们认为创建社区“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之基础工作在于管理健康。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在社区中开展了系统的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就实践中具体的做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一条新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路径,规范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培养中医治未病团队,提升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以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政策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改革创新,提出中医治未病"1233工程",着重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支持体系、社会机构联动体系和服务评价体系,在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一条新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路径,规范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培养中医治未病团队,提升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以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政策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改革创新,提出中医治未病"1233工程",着重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支持体系、社会机构联动体系和服务评价体系,在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以儿童中医健康管理为抓手,探索在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模式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以0~36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为重点推行项目,形成"中心-公共卫生科-全科团队"的中医预防保健组织网络,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有效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与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融合后,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的服务内涵,满足了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适合社区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县级中医院是我国农村中医事业发展的“龙头”。在现代医学模式和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发生变革的冲击下,县级中医院只有把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扩大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去,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从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积极参与社区预防保健、努力拓宽中医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中医技术指导中心作用、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等五个方面对县级中医院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介绍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模式的理念,分析健康管理的规范化程序,提出在其中融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设想。方法: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模式和中医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从整体的状态把握人的健康或疾病本质,并以状态的调整为主要调理和治疗方法。结论:发展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予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探索新的中医体质预防保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家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各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围绕"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创新"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发挥各方作用促进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说明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对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治未病”工作。方法从工作原则、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结果该工作的总原则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六位一体”服务相结合、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与健康信息建设相结合;在工作内容上,要逐步健全“治未病”工作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健康教育,开展体质辨识服务,建立覆盖全社区居民的“健康状态信息库”。结论社区“治未病”工作要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展开,不断进行评估总结,努力构建有中医特色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养生》2014,(3):F0002-F0002
##正##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适应社会发展,应大众需求,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切入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健康的未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大病或手术后需调养人群、美容美体养颜及预防衰老人群等,整合医疗气功、中药熏蒸、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于一体,建立以医疗气功为主的中医特色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体系,提供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治未病中心实力雄厚,拥有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团队竭诚为您服务:布明德、刘亚非、徐大平、肖远德。  相似文献   

16.
业界     
北京将试点中医健康养老模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近日召开的2016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将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养老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6个区开展医养结合中医健康养老模式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61名到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通过现场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接受度及需求内容。结果居民对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接受度较高,需求很大。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的多样化需求,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平 《中国卫生》2010,(4):72-73
作为全国“治未病”工作试点区,上海市长宁区应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一服务模式,积极建设发展中医特色保健服务体系,区域人群不断增强对“治未病”的正确认识,接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队伍不断扩大,初步开创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新局面,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和好评。  相似文献   

19.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说法,就是要重视预防和保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预防疾病思想的最好体现。以医疗为载体、人民健康为最终目的,把人民健康建立在预防保健的基础上,就是“上工治未病”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药预防保健政策是惠及民生的重大课题,是医学模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也存在不足。通过对政策执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完善政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群众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建设专业化的"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且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及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