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中医辨证理论,将275例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4型,即外寒内饮型70例、肺热壅盛型67例、痰湿内盛型73例、脾肾阳虚型65例。并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利用美国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真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性。结果:在275例呼吸系统疾病中真菌感染率为25.5%(70/275)。在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中,真菌感染率外寒内饮型为1.4%(1/70)、肺热壅盛型为19.4%(13/67)、痰湿内盛型为63.0%(46/73)、脾肾阳虚型为15.3%(10/6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密切相关,真菌感染率痰湿内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外寒内饮型,4种分型均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2.
呼吸系统疾病中中医辨证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英荣 《世界中医药》2008,3(4):207-208
目的:探讨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特点,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真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中医辨证理论,将275例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4型,即外寒内饮型70例、肺热壅盛型67例、痰湿内盛型73例、脾肾阳虚型65例。并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利用美国Micro 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真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在275例呼吸系统疾病中真菌感染率为25.5%。在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中,真菌感染率外寒内饮型为1.4%、肺热壅盛型为19.4%、痰湿内盛型为63.0%、脾肾阳虚型为15.3%。结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真菌感染密切相关,痰湿内盛型真菌感染率最高,外寒内饮型感染率最低,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耐药性与中医辨证4种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真菌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外寒内饮型、肺热壅盛型、痰湿内盛型、脾肾阳虚型,观察中医辨证4种分型真菌感染的耐药性。结果: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耐药率为外寒内饮型0、肺热壅盛型15.4%、痰湿内盛型30.4%、脾肾阳虚型10.0%。结论:痰湿内盛型的真菌感染比率和耐药率最高,外寒内饮型的真菌感染比率和耐药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及变化特点。方法:对痰液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为4型,即外寒内饮型、肺热壅盛型、痰湿内盛型、脾肾阳虚型。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每3~7天辨证1次,直至痰液真菌培养结果阴性,观察真菌从感染到消失,证型变化过程。结果:70例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辨证,外寒内饮型占1.4%、肺热壅盛型占18.6%、痰湿内盛型占65.7%、脾肾阳虚型占14.3%。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辨证变化,肺热壅盛型变化为痰湿内盛型30.8%、痰湿内盛型变化为脾肾阳虚型58.7%、脾肾阳虚型变化为痰湿内盛型30.0%.结论:真菌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以痰湿内盛型变化为脾肾阳虚型为主,外寒内饮型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中医辨证理论,将275例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分为4型,并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利用美国Micro 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分析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细菌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性.结果:外寒内饮型细菌感染率为67.1%,细菌混合感染率为1.4%.肺热壅盛型细菌感染率为86.6%,细菌混合感染率为7.5%.痰湿内盛型细菌感染率为76.7%,细菌混合感染率为13.7%.脾肾阳虚型细菌感染率为80%,细菌混合感染率为6.2%.结论: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外寒内饮型以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肺热壅盛型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最高、痰湿内盛型真菌感染率最高、脾肾阳虚型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 真菌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呼吸系统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中,我院267例住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痰液真菌培养,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67例中真菌感染71例(26.59%),不同病种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94%(20/83),肺肿瘤28.57%(20/70),慢性支气管炎22.73%( 10/44),肺源性心脏病22.22%(8/36),肺炎9.30%(4/43).感染真菌种类分别为:白色念珠菌50例(占70.42%),热带念珠菌8例(占11.27%),平滑念珠菌7例(占9.86%),克柔念珠菌4例(占5.63%),曲霉菌2例(占2.82%).结论:我院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主要菌群为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在感染呼吸系统过程中的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医辨证施治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每3-7天辨证一次,直至痰液真菌培养结果阴性,动态观察真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在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4种分型中,肺热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型30.8%、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58.7%,脾肾阳虚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30.0%。结论:真菌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的演变表现为3种类型,即肺热壅盛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痰湿内盛型演变为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其中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的演变率最高,外寒内饮型末发生中医辨证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辨证分型。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随访1年,观测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证型与细菌感染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鹤壁市朝歌肾病专科医院内科门诊收治的25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证型细菌感染率频次排序:肺热壅盛(86.9%)脾肾阳虚(79.7%)痰湿内盛(77.2%)外寒内饮(67.2%),混合细菌感染率频次排序:痰湿内盛(8.2%)肺热壅盛(6.8%)脾肾阳虚(13.6%)外寒内饮(1.6%)。[结论]肺热壅盛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脾肾阳虚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痰湿内盛以真菌感染为主,外寒内饮以革兰氏阴、阳性菌为主。4种证型混合细菌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防治新发传染病疫情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了解中医学防治疫病的历史及新发传染病的治病特点,分析中医药防治新发传染病的参与基础、应对策略及优势所在,提高广大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并且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希望中医药防治新发传染病能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倪量  李峰 《辽宁中医杂志》2009,(7):1096-1098
近年来,循证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实践和研究的主流思想和模式。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本质体现,其研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必将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创新性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模式.作者认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是中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病证结合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药在治疗肿瘤方面日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白血病治疗更显示出优越性。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且中药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多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中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泛血管指人体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所构成的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指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血管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因缺血或出血造成心、脑、肾、肢体等靶器官病变,具体包括动脉系统病变、静脉系统病变、微循环系统病变,及“血管-脏腑”“脏腑-血管”相关病变。泛血管疾病概念整合了血管病变及靶器官损伤。临床将多个区域血管融合成为广泛的血管单元系统,并将血管病变及其所致靶器官损伤视为整体,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藏象理论,构建“血管-脏腑-证治”之间的关联,应用“血管疾病-脏腑失调-辨证治疗”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从中医学角度探讨泛血管疾病的诊疗方法。提出“动脉系统疾病从心治疗、静脉系统疾病从肾治疗、微血管系统疾病从肝治疗”的理论,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总结扶阳活血法(包括温阳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通阳活血法、散寒活血法)、凉血化瘀法、补肾利水-活血通脉法、滋阴补肾-活血通脉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法及“风药”的具体治法和临证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血管疾病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