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3月,18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按Meyers - McKeever分型,Ⅱ型7例,Ⅲ型9例,Ⅳ型2例,采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8”字法或系扎固定,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4.7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45.6±2.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2士4.1分(P<0.05),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关节镜下应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效果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双螺纹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4月至2016年10月,关节镜下对26例新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断端清理和器械复位,用单枚直径3.0毫米空心双螺纹加压钉固定,强调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本组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13~42岁,平均年龄25.6岁。术前26例患者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阳性,Lysholm评分48.85±2.46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52.41±2.26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个月,X线片复查提示平均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良好。末次随访,全部26例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好,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22.1°±10.8°,无伸直受限,术后26例患者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Lysholm评分为89.77±3.06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91.54±2.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37,T2=52.479,P=0.000)。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单枚空心双螺纹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快,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应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6 ~ 58岁,平均年龄(40±1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49例,右侧41例,均利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90 例患者中62 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个月(24 ~ 36 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7.6±2.0)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5±1.7)分,两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2±1.8)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8±1.6)分,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活动评分为(1.6±1.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7.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 评分优46 例,良14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96.8%。结论 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确,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ACL撕脱骨折患者和2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体、辅助检查,计算ACL撕脱骨折患者和PCL撕脱骨折患者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发生率。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评估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ACL撕脱骨折的36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88.89%(32/36);PCL撕脱骨折的22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31.81%(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具有相关性(OR=17.1,95%CI=4.34~67.67)。结论ACL撕脱骨折时伴有较高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可能为ACL撕脱骨折的伴随损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3例,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块,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通过1年以上随访行疗效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以Lysholm评分系统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6m(12~25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3~65分,平均(48.45±5.23)分;术后83~96分,平均(91.34±6.53)分。优11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2.3%。结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膝后内侧切口用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2例,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应用锚钉固定骨折块,术后2周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14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骨折一期愈合时间8~14周。术后膝关节稳定,活动功能良好。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伸屈膝活动度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为(59.4±6.0)分,关节活动度为(79.2±11.3)°;术后9个月Lysholm评分为(93.4±3.0)分,关节活动度为(137.3±5.9)°。因此术后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安全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为(2546±89)N,最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下缝线固定组(A组)和关节下空心螺钉固定组(B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RO...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过腘窝短横切口应用锚钉双排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例,手术沿腘横纹处短横切口3~5cm,自腓肠肌内侧头与腘神经血管束间隙进入,显露骨折,复位后应用锚钉双排固定。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终末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28~50分钟,平均39分钟,平均出血量8m L,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平均94.7分。结论腘窝短横切口微创、直接、安全,双排锚钉固定撕脱骨折片坚实可靠,配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为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在遭受剧烈运动或暴力作用下发生的撕脱骨折,属关节内损伤。由1875年Poncet首次描述,早期常见于儿童的儿童型前交叉韧带撕裂,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骨折移位较大时造成的愈合畸形或不愈合容易导致前交叉韧带松弛甚至丧失功能,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稳。
Fiber Tape:型号AR-7237-7,由Arthrex公司提供。为不可吸收、宽2 mm扁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酯编织的缝合线,中部为扁平带状,逐渐过渡到两端的圆柱状结构,具有一定柔软性及相当的韧性,常被应用到肩袖修复或肩锁关节重建。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打结能力,滑结前进顺利,简化了关节镜打结程序。多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在断裂强度、刚度、结强度和结滑移方面更具优势,但延伸率要低得多。广泛的生物相容性、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其具有与标准聚酯缝合线相当的生物相容性特征。
背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需尽早行手术复位内固定,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中常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空心钉、钢丝、钛缆等)内固定,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骨折复位弹性(缝线)内固定具有微创、术野清晰、固定准确性高、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愈合好、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关节功能康复快等优点,但也有强度不够、骨块切割等缺点。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与开放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手术方法分成2组,微创组17例采用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开放组15 例采用开放手术骨折复位(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内固定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及术后第1,6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摄X射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②2组患者年龄组成、骨折类型、受伤原因、术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术后X射线片复查骨折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移位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④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6);⑤膝关节活动度:2组患者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开放组(P < 0.05);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2组患者术后1个月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 0.05),术后6个月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 < 0.05);术后1,6个月微创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开放组(P < 0.05);⑦提示2组患者经过手术干预膝关节屈伸活动大部分恢复,且随时间延长恢复程度越高。与开放内固定(空心拉力螺钉、钛缆、钢丝等)相比,关节镜下Fiber Tape环形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出血更少,创伤更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恢复程度更高。
ORCID: 0000-0003-1711-8964(李广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可能与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有关,而胫骨平台后倾角作为膝关节的解剖因素之一,有关其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目的:分析胫骨平台内、外侧后倾角大小及其差值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314例患者的膝关节MRI影像,根据前交叉韧带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组123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107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84例,测量3组之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两者差值,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1)314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与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大于正常组(P <0.05),3组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表明,内胫骨侧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阈值为10.50°,曲线下面积AUC=0.676[95%... 相似文献
12.
背景:常规开放外科修复治疗膝关节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植入物固定后恢复较慢,且大多会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修复胫骨嵴撕脱骨折的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胫骨嵴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关节镜下行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治疗。固定后随访1-6个月,观察患者的近中期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治疗后1个月的优良率为87%,治疗后6个月为96%。较之治疗前,治疗后23例患者的膝关节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P < 0.05),提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为35-65 min,固定中未出现血管神经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等并发症,固定后未出现感染等生物相容性不良的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PCL止点撕脱骨块的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7~65(45.7±7.8)岁,White Ⅱ型15例、Ⅲ型13例。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后12个月与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的差异。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90(67±8)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内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显示骨折无移位,无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2.5±0.6)个月。随访期间,2例屈膝受限,1例轻度伸膝受限,1例膝关节后方不适,予相应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余2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28例患者术前患膝疼痛VAS评分(6.8±0.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5.7±6.3)分、IKDC评分(18.3±5.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0.7)分、(86.2±5.3)分、(95.8±3.1)分。患者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114.35、18.95,P值均<0.001)。结论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作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项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其相关性的存在与否,各项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目的:分析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是否存在性别特异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1-01。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累计研究对象1 823例,损伤组888例,对照组925例。纳入研究表明,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为1.06,95%CI(0.36,1.76),P < 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病例中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为0.84,95%CI(-0.03,1.70),P > 0.05,女性病例中损伤组与对照组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的合并加权均值差(WMD)为1.62,95%CI(0.72,2.52),P < 0.05。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联合持续被动活动(CPM)干预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7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019年12月~2021年1月),依照干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9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全程护理联合CPM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膝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全程护理联合CPM干预应用于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能有效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调节心理状态,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埘选择ACL重建方式的意义.方法 对1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Photoshop软件测量附着处的相关数据.结果 ACL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束,即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倒三角形、椭1形及四边形三种;ACL胫骨附着处的前后径与横径分别为(17.89±2.44)mm、(13.85±1.79)mm;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面积分别为(101.18±32.28)m㎡、(77.61±19.86)m㎡;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8.03±1.51)mm.结论 本研究改进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是一种既实用又廉价的测量方法;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可作为选择ACL重建方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 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一期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对术前MRI怀疑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23例高能量损伤的胫骨或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内固定后行抽屉试验及Lachman's试验检查,并进一步膝关节镜检。结果 23例抽屉试验及Lachman's试验均为阳性,与镜检一致,一期骨折内固定+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术后经7~28个月随访,未发生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3%。结论对于胫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在不影响骨道制作条件下,微创复位固定,一期修复损伤交叉韧带能够在最小的创伤下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稳定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二次手术及关节僵硬,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阎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2):106-108
在50侧尸体膝关节上,对前交叉韧带的股骨附着区、胫骨附着区、长度、方向和宽度进行了形态学测量,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股骨附着区呈椭圆形,胫骨附着区似三角形。前交叉韧带本身呈50°扭曲状态,随屈膝程度的增加,其扭曲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的幅度,在韧带表面的纤维较中心部位者为大,这与前交叉韧带两附着区的形态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股骨附着区。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运动损伤和交通创伤的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每年约为3/10万~([1])。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其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胫骨的附着点,所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移位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功能丧失,常伴有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治疗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