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侧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前后女性患者双侧下肢步态特征。方法基于三维步态采集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10例女性患者单侧TKA手术前后双侧下肢的步态参数,并分别与对照组10例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女性患者双侧步态差异及分别与正常步态的差异。结果术前患者非手术侧支撑期、膝关节内收角度峰值、冠状面活动度和屈曲力矩峰值显著大于手术侧(P0.05),术后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术前患者步速、步长较小,双支撑期较长,手术侧膝关节伸展和内收角度峰值、冠状面活动度、屈曲和外展力矩峰值较小,内收力矩峰值较大,非手术侧膝关节伸展角度峰值较小,屈曲和内收力矩峰值较大,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双侧膝关节伸展角度和内收力矩峰值与对照组的显著差异持续存在(P0.05)。结论单侧TKA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双侧下肢步态偏差,但与对照步态仍存在差异。患者肌力及本体感受等关节功能尚未恢复,病理步态与不良体态仍然存在,应加强患侧肌力锻炼及步态矫正训练。女性患者术后同时应注意步速控制,以防膝关节受力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手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方法纳入15名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和15名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损伤组术前、术后及健康对照组的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态时空参数、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参数。结果 (1)损伤组术前步速和步长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损伤组术后步速、步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2)矢状面,损伤组术前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承重反应期和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弯曲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术后承重反应期膝关节弯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术后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弯曲角度和屈曲伸展活动范围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面,损伤组术前内收外展活动范围和最大内收角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术后内收外展活动范围和最大内收角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3)矢状面,损伤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力矩第1、第2峰值较术前增加(P0.05),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面,损伤组术后内收力矩第1、第2峰值较术前增加,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月板损伤患者有其独特的步态特征,通常采取僵硬步态来降低膝关节负荷。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能显著改善膝关节步态特征,但患者步态仍不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张旻  江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7):3109-3112
背景:佩带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的方法,但是佩带矫形器后的膝关节所产生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变化至今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佩带膝关节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参数变化,便于为将来设计新型膝关节矫形器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测力板对其在佩带膝外翻矫形器及不佩带膝外翻矫形器两种情况步行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相比未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减小,与此同时膝关节内翻角度明显减小,外翻角度明显增加(P均< 0.05),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最大屈曲角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可有效地通过增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外翻角度减小内翻角度从而降低膝内侧间室所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纠正膝关节非正常对线。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躯干肌肌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腰痛患者肌力变化方面,而对脊柱容易损伤的角度范围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躯干等速向心屈伸动作时屈伸肌肌力变化的特征及脊柱最容易损伤的角度范围。方法:苏州大学2005/2007级研究生,健康男性14名,自愿参加测试。选用瑞士产CON-TREX人体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量受试者等速向心运动时的屈伸肌肌力及脊柱角度。测试速度分别为30,60,90,120,180(°)/s,每种速度下,受试者尽自己最大力量屈伸躯干4次,组间休息5min。主要观察:①受试者躯干运动的关节活动范围。②等速向心运动屈伸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及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的变化。③等速向心运动屈伸肌总功、平均功率。结果与结论:①等速向心运动时,伸肌的峰值力矩值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少(P0.05),屈肌峰值力矩值未见规律性的变化;屈、伸肌的峰值力矩比随角速度的加快而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慢速等速向心运动时,不同角速度下屈、伸肌到达峰值力矩角度分布离散,30(°)/s时为-48.56°,90(°)/s时为-46.18°;快速运动时,屈、伸肌出现最大峰值力矩角度基本接近,120(°)/s时分别为-48.71°,-51.61°,180(°)/s分别-54.86,-53.11°。③等速向心运动时,在不同角速度下,屈、伸肌的总功均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少,伸肌总功大于屈肌,伸肌总功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屈、伸肌的平均功率随角速度的增加呈线性上升,屈肌平均功率始终小于伸肌(P0.01)。结果提示:①等速向心运动时,躯干屈伸肌群的肌力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躯干在慢速屈伸运动时稳定性较好。②快速等速向心运动时,突受外力打击后容易引起肌肉损伤和脊柱不稳。③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做功随运动速度下降而降低,但肌肉的爆发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快而加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对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周,且观察组3个月内于步行时佩戴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分别于治疗前、3个月后行三维步态分析、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MBA)、"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观察组膝过伸治疗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3个月后,观察组步态参数(患侧膝过伸角度、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步长、健侧双支撑相)、步态不对称指数、下肢MBI、TUGT、M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步宽、患侧步长、患侧支撑相、患侧双支撑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患侧膝过伸角度和步态,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当前研究肥胖对儿童的影响多限于代谢生理问题,对于骨骼肌肉及运动能力研究较少。目的:比较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膝关节的等速肌力,从肌力方面分析肥胖儿童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方法:招募56名儿童,其中28名肥胖儿童,28名正常儿童。采用CON-TREX等速测试仪测量下肢肌力,采用VICON系统采集运动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论:在同一速度下,肥胖儿童的膝关节伸屈绝对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大于正常儿童(P0.05),但是相对峰力矩和相对平均功率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区别[除60(°)/s时伸肌群肥胖组显著低于正常组外](P0.05)。在同一速度下,两组儿童的伸肌群力矩和功率均大于屈肌群(P0.05),同时肥胖组儿童在较高速度[120(°)/s]下伸屈肌群绝对峰力矩和绝对平均功率与相对峰力矩和相对平均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儿童均表现屈肌在较高速度下力矩大,伸肌在较低速度下力矩大。正常儿童的步频步速快于肥胖儿童,单步时间和步宽显著小于肥胖儿童(P0.05)。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绝对肌力大于正常儿童,但相对肌力等于甚至小于正常儿童,同时肥胖儿童步速较慢,步频较低,这可能解释为由于下肢肌力较弱,导致运动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症状及病变阶段与膝关节伸、屈肌群肌力的相关性,探讨KOA患者肌力训练的关键肌群。方法社区募集健康老年人、单膝KOA患者、双膝KOA患者共99位志愿者,应用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WOMAC评分、6 min步行测试、CS-30测试,分析志愿者膝关节伸、屈肌群峰力矩与KOA症状、全身有氧运动能力、关节功能等的相关性。结果单膝KOA组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侧。双膝KOA组患者症状严重侧和症状较轻侧膝关节伸、屈肌群等速峰力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膝KOA组患者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康组。KOA患者膝关节伸、屈肌群等速峰力矩与CS-30测试、6 min步行测试均呈正相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与WOMAC评分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项呈负相关。结论膝关节伸、屈肌群均与KOA相关,KOA康复过程中不仅需重视股四头肌等伸肌群的训练,而且要兼顾腘绳肌、腓肠肌等屈肌群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14 d步态参数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三维步态系统分析18名患者TKA术后14 d患侧步行特征,运用WOMAC和SF-36评价量表评估患者TKA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指数及生活质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KA术后14 d,术侧单支撑时间和摆动期膝关节屈角峰值均显著小于健侧,术侧站立中期膝关节屈角和膝外翻角均显著大于健侧;步行过程中,术侧的时空参数指标与WOMAC评分存在中度负相关,膝屈角峰值、站立中期膝屈角及外翻角与WOMAC评分存在高度相关性;除步长、步速外,其余步态参数指标均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单支撑时间和膝关节屈角峰值具有高度正相关,站立中期膝屈角及外翻角具有中度负相关。结论术后早期(14 d)步态分析结果中术侧单支撑时间、站立中期膝关节屈角、膝外翻角及摆动期膝关节屈角峰值可以作为判断TKA手术预后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康复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等速测试系统作为一种评价人体肌肉功能水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研究大学生髋关节屈伸肌群发展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大学生髋关节屈伸肌力。方法:志愿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男女各20名。采用澳大利亚Kylingk公司生产的"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按照测试要求对参试者髋关节进行测试,测试顺序为先向心后离心。测试速度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240(°)/s。观察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结果与结论: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大于女性(P0.01)。角速度为60,120,240(°)/s时,男性屈肌峰力矩均小于伸肌峰力矩,而女性屈肌峰力矩大于伸肌,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总功及相对总功均大于女性(P0.01)。男性屈肌总功及相对总功均小于伸肌[角速度为60,120(°)/s时,P0.01;角速度为240(°)/s时,P0.05)];女性屈肌总功及相对总功也均小于伸肌[角速度为60(°)/s时,P0.01);角速度为120,240(°)/s时,P0.05)]。提示髋关节屈伸肌群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均大于女性;男女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对应的指标下,男性的值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综合治疗辅助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目的:用等速肌力测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变化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康复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筛选Ⅱ期及Ⅲ期3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膝关节的功能情况,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测定治疗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状况;对Ⅱ期及Ⅲ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最少1个月的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性肌肉收缩运动及口服塞来昔布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测定治疗后的膝关节肌肉功能状况,随访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与健侧相比,Ⅱ期及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峰力矩与作功量在60 (°)/s测试及180 (°)/s测试时,患侧肌力明显下降(P < 0.05)。经综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明显增加(P < 0.05),而标准目测类比量表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 < 0.05),患侧肌力明显增强(P < 0.05);且治疗后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肌力与健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综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膝腘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在60 (°)/s测试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180 (°)/s测试测试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通过肌肉功能锻练配合有效的止痛、营养关节药物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但是不同类型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固定方式术后所产生的膝关节下肢生物力学差异至今仍不明确。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两种不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分别选取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以及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各16例,通过测力台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步速及步长均明显增加,支撑相在整个步态周期中的百分比明显减小, 膝关节屈在支撑相及摆动相中最大屈曲角度均明显增加,膝关节外翻角度增加。两种患者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以及膝关节内收力矩均明显减小。提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步行能力以及下肢关节功能,两者间未见明显生物力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胫骨侧和股骨侧来源的两种单侧膝骨关节炎膝内翻在步态分析中的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差异,为不同类型膝内翻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招募26名单侧膝骨关节炎型膝内翻患者,股骨侧和胫骨侧来源各13名受试者。利用Noraxon Myo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受试者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步态,采集受试者步态的时空指标、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足底压力,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胫骨侧膝内翻的膝关节屈伸范围、髋关节外展峰值、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踝关节内旋峰值均大于股骨侧膝内翻,而膝关节屈曲峰值、髋关节内收峰值小于股骨侧膝内翻;与股骨侧膝内翻相比,胫骨侧膝内翻受试者第4、5跖骨足底受力时间、压力峰值都增加(P<0.05)。在第3跖骨区域中,股骨健侧肢体比胫骨畸形健侧肢体的冲量更大;而在足跟内侧区域,股骨健侧肢体的冲量更小(P<0.05)。结论 两种不同类型单侧膝内翻患者在运动学参数和足底压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膝内翻引起的异常步态,为不同类型膝内翻诊治、术后康复和肢体锻炼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等速肌力测试已普遍用来作为运动员肌肉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损伤的治疗效果评定的一种客观指标。 目的:探讨作为足球运动专项肌群的腰背肌、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肌力特征。 方法:运用Cybex-Norm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价足球运动员在不同角速度下的膝、踝关节及腰背肌群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以及耐力水平。 结果与结论:运动员膝、踝关节左右两侧肌力发展较为均衡(< 5%),膝关节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偏低,屈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偏高,左侧膝关节表现尤为突出,不利于比赛时有效地控球、踢球和纵跳等动作的完成;腰背肌群相对峰力矩值相对较弱,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引起下背痛类疾病;膝、踝关节以及腰背肌群的速度耐力水平均有较大提高空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态特征,辅助临床的诊断评估。方法连续住院治疗的43例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佩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后自由下平地行走120 m,同时纳入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匹配的4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步态数据,包括7个时空参数(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单双腿支撑时间比、步态周期时间、步速、步频、步长)以及4个加速度参数(拔腿强度、摆腿强度、地面冲击、足落地控制),对比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患侧与健侧下肢之间的步态差异。结果患者单支撑时间、单双腿支撑时间比、步速、步频、步长及4个加速度参数明显小于正常人,而双支撑时间延长。相比于患者健侧下肢,患侧下肢支撑时间、步频及4个加速度参数显著性减小,步长增加。结论坐骨神经痛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影响步行能力。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可反映坐骨神经痛患者下肢的异常步态特征,为临床诊断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躯干控制对青年群体亚洲蹲和西方蹲时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为深蹲训练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 24名健康男性青年大学生在带杆、无杆控制条件下进行亚洲蹲和西方蹲,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其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通过Cortex-642.6.2软件,根据欧拉角方法计算获得下肢三维角度,运用逆动力学方法得到三维力矩。通过2×2重复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躯干控制和深蹲姿势对下肢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 躯干控制和深蹲姿势对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西方蹲具有较大的膝关节屈曲角、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髋膝伸展力矩峰值之比,较小的踝关节背屈角、髋关节屈曲角(P<0.05)。带杆深蹲具有较大的踝关节背屈角、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和髋关节屈曲角,较小的膝关节屈曲角、髋膝伸展力矩峰值之比(P<0.05)。结论 西方蹲有助于训练伸髋肌群肌力,亚洲蹲则有助于训练伸膝肌群肌力。西方蹲髌股关节接触力峰值显著大于亚洲蹲,故推荐髌股关节痛患者采用亚洲蹲。带杆深蹲可补偿人体平衡,建议由于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受限或胫骨前肌无力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带...  相似文献   

16.
背景:等速测试系统已广泛应用来评价不同项目运动员关节肌群的力量特征。 目的:测试广东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观察曲棍球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等速向心测试力量特征。 方法:运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广东省14名现役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测试。检测指标为相对峰力矩、关节肌群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平均功率、总功和疲劳指数。 结果与结论:在60 (°/s)慢速测试时,女子曲棍球队员的两侧膝关节肌群相对峰力矩值表现为伸肌大于屈肌(P < 0.01);左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3种不同测试速度下的范围为66%~77%,右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为82%~88%;左膝关节伸肌平均功率值均大于屈肌(P < 0.01);左右膝关节伸肌的总功值均大于屈肌(P < 0.01);膝关节屈伸肌疲劳指数范围在0.24~0.48之间。膝关节伸肌的最大力量大于屈肌,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240 (°/s)快速测试时略微偏低,而右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慢速测试时偏高,说明女子曲棍球队员左膝关节屈肌快速力量偏低,右膝关节伸肌最大力量比较低,伸肌的快速力量大于屈肌,伸肌的工作能力强于屈肌,屈伸肌的力量耐力水平比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定负重行军对下肢步态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4次步行,作训着装0、7.5、27、50kg,分别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AMTI测力台检测髋部、膝部和踝部运动学参数的变化。结果随着负重增加,周期性步频相对增加,步幅减小,基本上维持在恒定速度;左右髋关节屈角峰值、外旋角度峰值以及左右膝关节内收峰值受到影响较为明显,但关节运动幅度能够维持。左踝关节内翻角度峰值以及右踝关节外翻角度峰值同样受到影响;下肢左右膝、踝关节的力和力矩增加。结论在既定负荷范围内,负重增加,整体上下肢关节变化较为稳定,但下肢负荷增加,可潜在增加下肢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内翻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重要方法,术中关节置换假体包括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替代型,目前关于2种假体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内翻膝关节置换中对步态、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根据术中膝关节假体不同分为2组(n=49),对照组采用后交叉替代型膝关节假体,试验组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功能、关节遗忘程度、步态参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角度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01);(3)两组术后3,6,12个月步速、步幅、支撑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I三维测力台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步态采集,分析手术前后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结果手术后,左、右支撑时间均大于手术前,左侧步长明显大于手术前,步高、步速及冠状面重心偏移均小于手术前;着地时的膝关节矢状面角度(即屈伸角度)出现明显提高,髋、踝关节未见明显差异。手术后,步行过程中左右侧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在矢状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右踝关节冠状面ROM也出现明显提高。手术后,右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及左、右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出现显著减小;左、右侧支撑相最大垂直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而下肢关节力矩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痉挛型脑瘫患者FSPR手术的疗效。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痉挛得到缓解,对步态的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改善比较明显,而对于动力学参数改善相对不明显,需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