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间的稳定性丧失导致寰枢关节对应关系发生错位的一种病理解剖状态, 是脊柱外科严重的致残性疾病, 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包括创伤性、先天性、炎症性、退变性与肿瘤等因素, 临床上由于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 因此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寰枢椎脱位主要根据病因学、寰枢椎相对位置关系、复位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准确的分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指征尚未形成普及度较高的指南或共识, 患者表现相关症状或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临床上公认度较高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仍以后路术式为主, 随着寰枢椎置钉、复位及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以及脊柱外科新兴设备的辅助, 手术相关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融合效果。因此对寰枢椎脱位的病因、诊断、分类、治疗、并发症和预后进行归纳, 以期为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伴咽后颈内动脉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13例伴有咽后颈内动脉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 均采用一期颈前路寰枢关节松解, 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5例, 年龄(46.1±12.6)岁(范围34~65岁)。术前均行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MR和CTA检查, 伴有双侧咽后颈内动脉4例、单侧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 CL), 以及咽后颈内动脉形态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5±21)min(范围210~260 min);术中出血量(490±107)ml(范围350~600 ml)。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5.1±6.2)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9±2.3)分, 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男80例、女80例, 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 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 108/160), 步态不稳(30.0%, 48/160)和眩晕(20.0%, 32/160)。其中130例(81.3%, 130/160)合并脊髓病, 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 脊髓空洞症37例(23.1%), 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在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在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基础上, 研制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此技术治疗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男2例, 女3例;年龄分别为53、62、45、32、48岁;诊断: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1例, 寰枢椎脱位2例,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分别为9、11、12、13、10分, 寰齿前间隙(ADI)分别为9.8、7.4、6.6、6.4、8.5 mm。术后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情况, 行X线、CT检查评价内固定、寰枢椎序列及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周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测量术后1周ADI以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 5例患者手术成功实施, 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寰枢椎复位满意, 内固定位置良好, 脊髓压迫解除,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JOA评分分别为13、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 男132例, 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 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BI)伴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后路植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22例, 其中男4例, 女18例。术前及术后测量寰齿间距(ADI)和延髓颈髓角(CMA),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术后定期随访X线、CT及MRI, 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复位。手术时间(167.72±34.51) min;出血量(180.45±78.65) ml。术后ADI为(2.02±0.42) mm, 较术前明显缩小(7.62±1.96) mm;CMA由术前(129.00±6.39)°恢复至术后(151.00±4.73)°;JOA评分从术前(11.14±2.27)分上升至术后(15.27±1.64)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61、19.402、11.615, P<0.05)。所有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均予以解除,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18个月, 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23例和单纯后路组2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CL)、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Gae线(McGae line,ML)、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canal angle,CCA)、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48.7±31.2)个月,单纯后路组为(44.4±33.4)个月。前后联合入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20±2.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8±1.05)分,改善率为77.35%±11.35%;单纯后路组JOA评分术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方法收集2009至2021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50例患者的资料, 男16例、女34例;年龄(45.04±11.78)岁(范围18~65岁)。于侧位X线片、CT矢状面重建及MRI T2WI测量手术前后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寰枢关节位移、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C0~C2 Cobb角和C2~C7 Cobb角。前路与后路手术患者各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前路手术组25例, 男7例、女18例, 年龄为(45.24±9.86)岁, 随访时间为(6.48±3.14)个月(范围3~14.5个月);后路手术组25例, 男9例、女16例, 年龄为(44.72±14.06)岁, 随访时间为(7.04±2.87)个月(范围3~16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组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椎置钉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55例, 男14例、女41例, 年龄(54.0±12.8)岁(范围22~78岁)。单侧椎动脉高跨对侧无椎动脉1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3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时间(14.6±5.5)个月(范围6~24个月)。单侧椎动脉高跨的无椎动脉侧及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非优势侧行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0椎);单侧椎动脉高跨侧和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优势侧行C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10椎)、C2峡部螺钉固定(21椎)、C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9椎)。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者, 一侧行C2外侧in-out-in椎弓根螺钉固定(左10椎, 右5椎), 另一...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复合骨折是临床较少见的复杂骨折, 是一种急性损伤, 可能会导致患者神经损伤甚至死亡。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颈托、Halo支架和胸枕颌(SOMI)支具;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椎前路固定和颈椎后路固定。本文对寰枢椎复合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 为此类骨折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的节段数量对寰枢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126例接受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54.3±8.4)岁(范围:40~79岁)。126例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神经根型60例,脊髓型41例和混合型25例。根据手术节段数量分为:单节段手术组20例;双节段手术组45例;多节段手术组61例,包括3节段51例、4节段10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标准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7、C0-1、C1-2曲度和活动度以及枢椎斜坡角度(C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寰椎骨折治疗前后CT影像特征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诊治的75例寰椎骨折患者, 男44例、女31例, 年龄(53.3±13.0)岁(范围27~81岁)。依据Landells分型, Ⅰ型12例、Ⅱ型13例、Ⅲ型33例, 骨折位于解剖交界处难以分型9例, 因受伤暴力多样化而无法套用Landells分型8例。根据CT图像中寰椎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是否累及双侧半环和骨折断端移位距离, 初步建立新的寰椎骨折分型。随机选取5名脊柱外科医生, 依据新的分型方法对75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型;于1个月后将75例寰椎骨折的影像学资料顺序打乱, 再次进行分型, 评估分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新的寰椎骨折分型方法:首先根据骨折线是否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分为三型, A型为骨折线未累及寰枢侧块关节面, B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且对侧半环完整, C型为骨折线累及一侧寰枢侧块关节面伴对侧半环任何部位骨折;再根据骨折断端间最大移位距离是否超过4 mm分为六个亚型, ≤4 mm为1型, >4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及其处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寻找一种概念明确的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方法,为临床处理脱位提供指导方案。方法:总结三家医院收治的168例不同病因所致C1-2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脱位的复位情况将其分为3型:(1)牵引复位型(tractionreductiontype,T型),该型又以复位后的稳定性不同分为T1和T2型;(2)手术复位型(operationreductiontype,O型);(3)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type,I型)。简称TOI分型。T1型采用牵引或支具治疗8~10周;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固定融合(其中6例只行C1-2临时固定,不行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 后路复位固定融合;I型实施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根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测量C1-2脊髓有效空间(spaceavailableforthecord,SAC)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68例中,T型137例(81%),其中T1型71例(43%),T2型66例(38%);O型28例(17%);I型3例(2%)。术前SAC为3~13mm,平均8mm,术后为11~19mm,平均16mm。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4.7%;临床有效率为88.7%。T型病例中77例未融合固定者愈合后仍保留C1-2活动功能。结论:寰枢椎脱位的TOI外科分型概念清楚,界定明确,可根据分型选择相应的寰枢椎脱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 CM)是一组累及颅颈交界区的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其中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 CMⅠ)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其外科治疗标准也未达成共识。目前最广泛被接受的是后颅窝不相容学说, 因此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PFD)及硬膜扩张成形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with duraplasty, PFDD)为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并在金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但部分患者后颅窝容积与健康人无差别, 且约30%的CMⅠ患者行PFD术后效果欠佳, 因此该术式不能治疗全部的CMⅠ患者。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发展、诊断技术进步以及对Chiari畸形认识的深入, 有研究证实CMⅠ可能与寰枢椎不稳有关, 并提出CMⅠ为寰枢椎不稳的继发因素, 寰枢椎融合术成为外科治疗标准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争议。有研究显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CMⅠ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6.9%;也有研究显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CMⅠ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 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 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 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 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 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 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T型),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O型);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 type,Ⅰ型)。T1型采用牵引、支具固定,或临时内固定等寰枢椎非融合治疗;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Ⅰ型采用后路或前路减压,原位固定融合。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上颈椎解剖特点和稳定性。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9家医院收治1 21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依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定疗效。结果1 218例患者中T1型234例(19.2%)、T2型699例(57.4%)、O型239例(19.6%)、I型46例(3.8%)。平均随访(35.5±18.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2级572例(47.0%),改善1级512例(42.0%),无变化134例(11.0%),有效率89.0%。术前JOA平均(9.80±1.90)分,术后(14.60±2.30)分,改善率为66.7%。术前ADI平均(8.34±1.96) mm,术后(4.18±5.97) mm。术前SAC(10.24±6.80) mm,术后(14.53±4.87)mm。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植骨已融合,鹅颈畸形已矫正,脊髓前和(或)后方减压良好。结论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单纯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 CMⅠ)与寰枢椎不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单纯CMⅠ46例患者(单纯CMⅠ组)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46例作为正常组, 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0例作为脱位组。根据Weishaup影像分级评估各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测量单纯CMⅠ组、正常组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和颈椎侧位X线参数, 包括C0~C1 Cobb角、C0~C2 Cobb角、C1~C2 Cobb角、C1~C7 Cobb角、C2~C7 Cobb角、C7倾斜角、C2倾斜角、脊颅角(spino cranial angle, SCA)及C2~C7矢状面平衡(C2~C7 sagittal vertebral axis, C2~C7 SVA)。所有影像学参数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枢椎环骨折(axisring fractures, ARF)的损伤形态、提出新的三维CT分型,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7个骨科中心前瞻性保存的有关枢椎骨折数据库,获得符合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RF 202例临床资料,将枢椎环各解剖结构骨折分为关节损伤(axis arthrosis fracture,AAF)和骨性损伤(axis bony damage,ABD)。以椎弓根(关节突间部)前后缘为界,将枢椎环分为前环、中环和后环。根据ARF的损伤形态结合既往对不典型Hangman骨折的分型将其分为三型6类。观察各解剖结构骨折的发生特点,提出分型并探讨各型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202例患者各解剖结构骨折501处,AAF共115例288处(占57%),ABD共178例213处(占43%)。前环骨折304处(占61%),中环骨折99处(占20%),后环骨折98处(占19%)。统计显示AAF发生率>ABD发生率,前环骨折发生率>中环≈后环。分型统计显示:A型,以椎弓根骨折为特征,共30例(15%),包括A1型,双侧椎弓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共12例(6%);A2型,一侧...  相似文献   

20.
孙岩  谭明生 《中国骨伤》2022,35(5):495-499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一种由多学科常见病导致的可危及生命的寰枢椎结构不稳定和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毗邻延髓,位置深在,手术风险极高。随着上颈椎区域手术数量增加,术后内固定失败、植骨未融合、预后不良等并发症逐渐增多,初次手术不彻底、植骨未融合、感染、先天性畸形均是潜在病因,且考虑到移植物、瘢痕、解剖标志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翻修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目前缺乏标准或单一有效的翻修手术方法:单纯前路手术是理论上的理想选择,但存在较高风险,且对术者经验性要求较高;单纯后路手术存在复位减压不充分等缺陷;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是较合理术式,然而需考虑后方结构完整性和多节段融合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AAD的翻修手术原因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