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题释义: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一种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保膝术式。通过胫骨近端内侧切口,在水平面、冠状面双截骨后,进行楔形撑开、钢板固定。其治疗意义在于将内翻的下肢力线转移至相对正常的膝外侧,以缓解内侧症状,延长关节寿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甚至避免关节假体置换。 个体化力线矫形:根据膝骨关节炎的多阶段性,针对不同退变程度的膝内侧间室,施行不同的力线矫形方案。通过术前规划截骨后的楔形撑开角度或距离,可以将内翻的下肢力线矫正至中线或偏外侧,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对于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疗效明确,但目前关于力线矫正点的选择仍以Fujisawa点作为参考,个体化力线矫形是否能获得更优越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体化下肢力线矫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46例患者。根据X射线片、MRI综合评估患膝并划分退变等级(Ⅰ-Ⅲ级),其中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每组16例;14例Ⅲ级患者作为Fujisawa组。个体化组轻度退变Ⅰ级矫正下肢力线至胫骨平台50%点,中度退变Ⅱ级矫正至胫骨平台外侧55%点;对照组、Fujisawa组均矫正力线至62.5%点。测量评估术后下肢力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随访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患膝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比较患者术后综合满意度的自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②3组下肢力线矫形结果满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近端内侧角较术前明显增加,股胫角明显减少(P < 0.05);③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显著增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显著减少,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术后3,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对照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所有患者对手术矫形效果满意,个体化组术后综合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个体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通过准确地力线矫形,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ORCID: 0000-0003-0566-2858(俞颖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前仰卧位关节线收敛角(JLCA)与术后站立位JLCA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84名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前JLCA<4°(低JLCA组)和≥4°(高JLCA组)对患者进行分组。术前和术后1年分别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髋-膝-踝角(HKA)、负重线(WBL)比、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炎预后评分(KOOS)。结果:术前,高JLCA组的HKA、WBL比和潜在外侧松弛度明显小于低JLCA组(P<0.05)。高JLCA组的Kellgren和Lawrence评分高于低JLCA组(P<0.05)。两组之间在胫骨后倾斜度(TPS)、内侧近端胫骨角(MPTA)、总JLCA和关节线倾斜度(JLO)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高JLCA组的仰卧位JLCA、ΔJLCA、内翻JLCA、外翻JLCA和潜在内侧松弛度高于低JLCA组(P<0.05)。低JLCA组的ROM相比高JLCA组的运动范围大(P<0.05)。两组之间的任何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在HKA、矫正误差、WBL比、TPS、MPTA骨矫正、总JLCA或JLO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但高JLCA组的矫正角和软组织矫正高于低JLCA组(P<0.05)。高JLCA组的术后JLCA、ΔJLCA、内翻JLCA和外翻JLCA高于低JLCA组(P<0.05)。低JLCA组的术后ROM高于高JLCA组(P<0.05)。两组之间的任何术后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仰卧位JLCA与术后站立位JLCA相关(r=0.696, P<0.001)。结论:在控制术中JLCA时,术后冠状面排列不受JLCA改变和低JLCA组与高JLCA组软组织矫正差异的影响。然而,与目标冠状面排列相比,两组仍然存在过度矫正。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术中失误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的:调查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常见失误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方法:根据病例系统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因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行初次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中失误和术后并发症的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总结出12种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常见的失误和并发症,包括螺钉选择偏短或偏长、钢板放置偏前、钢板放置偏上、合页骨折、截骨线定位与实际截骨出现偏差、力线矫正不足、力线矫正太过、骨不愈合、骨折移位与骨不愈合、退钉、术后感染、术后急性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和术后伤口肿痛;②对12种临床上常见的失误和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③希望能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与广大同行分享,尽可能减少术中失误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和患者术后满意度。https://orcid.org/0000-0002-4596-6111 (潘建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MOWHTO)治疗后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为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 选取31例行单侧MOWHTO治疗后的内侧单间室KOA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以35例同年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使用Pedomedic 40?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动态足底压力的测试。通过比较步行状态下实验组(术侧及未术侧)与对照组不同足底分区的峰值压强(pmax)、压力时间积分(force-time integral, FTI)和接触面积(contact area, CA),评估内侧单间室KOA患者MOWHTO术后的足底压力变化。结果 与未术侧和对照组相比,术侧第1跖骨区(MH1)CA和FTI偏高(P<0.05),第4跖骨区(MH4)CA偏小(P<0.001),第5跖骨区(MH5)pmax和FTI偏小(P<0.05)...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治疗后未造成胫骨后倾角的增大,治疗前与治疗后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踝关节内翻得以纠正,治疗前与末次随访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治疗后造成髌骨位置下降,治疗前、治疗后Caton-Deschamps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未出现前后向及外侧位移、未出现髌骨倾斜(P > 0.05)。https://orcid.org/0000-0001-5696-128X (徐奎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及其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 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为研究对象,均采用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进行疗效分析;对比手术前后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Insall-Salvati指数(IS)、下肢力线通过平台Fujisawa点等影像学指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点膝关节运动数据,并以1∶4个体匹配原则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步态与之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2例术后2周时出现切口浅表感染,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与WOMAC评分降低,HSS评分升高,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PTS、IS指数、下肢力线通过平台Fujisawa点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站立及摆动时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均与正常膝关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与正常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促进膝关节活动及功能恢复,疗效显著。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患者患肢膝关节逐步趋于稳定,在术后12个月时患者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等步态运动与正常膝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填充块材料和尺寸对胫骨截骨模型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建立3种不同材料(髂骨、松质骨和聚醚醚酮)、5种不同尺寸填充块,分别植入胫骨截骨模型,对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模型的应力分布和边缘位移。结果 就3种材料而言,植入髂骨材料的填充块模型在胫骨近端、钢板的应力和边缘位移低于松质骨和聚醚醚酮材料,但髂骨材料的填充块应力最高;在不同尺寸填充块植入截骨间隙时,胫骨截骨各部分应力分布和边缘位移存在差异,特别是填充块宽度从30 mm减小到10 mm,胫骨近端、钢板和填充块应力峰值平均分别增加了49.3%、92.7%、54.4%。结论 不同的填充块参数会影响胫骨截骨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为临床胫骨截骨填充块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临床上常规于术中利用力线杆及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但存在矫正过度的风险。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术中不进行透视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力线矫正的参考方法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目标力线矫正的准确性,明确间隙宽度参考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截骨参考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常规组(n=16):术前通过下肢全长片测算矫正角度,根据角度通过转换表算出截骨撑开高度,术中通过力线杆、X射线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使力线杆通过目标力线;规划组(n=12):术前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直接测算截骨需要撑开的高度,术中截骨后直接撑开至术前测算的高度,术中不采用力线杆X射线透视的方式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测算术后下肢力线与目标力线的差值(折算成角度),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术后1,3个月评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结果与结论:①规划组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术后下肢力线与目标力线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规划组术后获得的力线与目标力线的偏差值较小;两组术后力线与目标力线差的绝对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常规组及规划组围术期发生合页点骨折均为0例;④规划组术后1,3个月AK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进行截骨矫正参考,这种方法获得的术后力线与目标力线差异较小,减少过度外翻的发生率,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而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不必要的透视,但是随访时间不足,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缩略语: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https://orcid.org/0000-0002-7546-2205 (刘冬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髁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两种有效术式,但目前仍缺乏中长期疗效观察,且未有研究将两种方法治疗后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运动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单髁置换组49例,胫骨高位截骨组48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年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胫股角,同时采用 Opti-Knee 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2,3年膝关节在步态过程中三维六自由度活动范围。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且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②两组患者治疗后3年膝关节活动度、Tegner 膝关节评分、Lysholm 膝关节评分、胫股角、膝关节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提示,对于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均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并矫正畸形,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步态参数,两种治疗方式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https://orcid.org/0000-0001-9062-8026 (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上行截骨与下行截骨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及步态分析.方法 遴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因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住院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胫骨高位双平面上行截骨组和下行截骨组,以观察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VAS评分、胫股角(FTA)、胫骨后倾角、Insall-Salva...  相似文献   

12.
13.
文题释义: 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术式,包括内侧开放与外侧闭合截骨两种术式。 3D打印技术:是将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与传统的材料去除加工方法不同的是,它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模型。有研究报道3D打印截骨模块可精确指导全膝关节置换及内侧开放高位胫骨截骨术中截骨。 背景: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经典术式,3D打印可用于制作个性化手术工具,课题组已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对比传统截骨方法,探讨个性化3D打印截骨辅助下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治疗合并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优势与不足。 方法:行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的病例4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3D打印截骨组21例术中采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传统截骨组26例予传统截骨。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以及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患侧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研究方案经莆田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对治疗过程完全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3D打印截骨模块均与术前模拟卡位相一致;②3D打印截骨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截骨组明显缩短[(69.71±3.17),(92.92±5.91)min,t=-17.21,P < 0.01];3D打印截骨组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截骨组[(5.71±1.62),(18.15±3.00)次,t=-18.12,P < 0.01];3D打印截骨组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截骨组[(275.24±53.82),(507.69±45.19)mL,t=-16.10,P < 0.01];③两组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及术后24个月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④结果说明,对比传统截骨,在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中应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和出血,但二者术后2年随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1-9766-6164(陈金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临床常用的术式有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对于两种手术选择的依据存在一些争议,文章通过Meta分析对胫骨内侧开放截骨和外侧闭合截骨的临床疗效和影像结果进行评价。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10月PubMed、Ovi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和EMbase数据库关于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对比的文献。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整理,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手册标准评估偏倚风险,队列研究使用NOS量表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文献13篇,其中8项为随机对照试验,5项为队列研究,文献整体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胫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主要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MD=2.82,95%CI:1.31-4.33,P=0.000 2)、髌骨高度BPI等指数(MD=-0.09,95%CI:-0.11至-0.07,P < 0.000 01)、手术时间(MD=-19.48,95%CI:-31.02至-7.94,P=0.000 9)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术后机械轴角度(MD=-0.01,95%CI:-0.51-0.48,P=0.96)、矫正角度(MD=-0.16,95%CI:-0.75-0.43,P=0.60)、HSS评分(MD=-0.46,95%CI:-1.47-0.55,P=0.37)、目测类比评分(MD=0.12,95%CI:-0.24-0.48,P=0.51)、Lysholm评分(MD=-0.17,95%CI:-2.53-2.19,P=0.89)和并发症(OR=0.68,95%CI:0.25-1.82,P=0.44)方面则效果相近。结论:胫骨内侧开放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整体临床疗效相似,但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更易操作,但易导致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加大以及髌骨下降;临床医生对于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需进行充分的术前影像评估及个体化选择对应术式。https://orcid.org/0000-0003-0073-6723 (于嘉安); https://orcid.org/0000-0002-3009-527X (李子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术中植骨与未植骨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植骨与未植骨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4软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共581例膝关节病例,其中279 例植骨,302 例未植骨。Meta 分析结果显示:植骨与未植骨相比,骨性愈合时间[MD=-0.2,95%CI(-0.26,-0.14),P<0.001]、术后FTA[MD=0.7,95%CI(0.23,1.17),P=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骨性愈合率、术后矫正丢失角度、术后KSS膝关节评分、术后KSS功能评分、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后IKDC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术后功能及疗效,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植骨组的骨性愈合较快,但术后3个月的骨性愈合率无差异,所以对于术中截骨后撑开高度较小时,可以考虑不植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VT)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河北省优抚医院骨科接受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的患者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DVT进行分组,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 140例患者被纳入该研究,HTO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8.6%。单因素结果显示,BMI、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差、输血、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比容,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KOOS)疼痛和术前KOOS日常活动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OR=1.776,P=0.001)、红细胞比容(OR=5.171,P=0.040)、纤维蛋白原(OR=3.383,P=0.0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40例(40膝),均行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比较术前及术后Lysholm评分、Tenger评分、股胫角(FT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17±2.25)个月。所有患者截骨愈合良好,均在3个月左右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nger评分高于术前,FTA小于术前,MPTA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出现对侧合页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经相应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且可纠正内翻畸形状况。  相似文献   

18.
背景:早期膝关节炎可行单髁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等方法保膝治疗,但两种保膝手术在术后不同时期膝关节恢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比较单髁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103例,其中8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髁置换组(n=49)和胫骨高位截骨组(n=37)。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年的膝关节功能、疼痛以及力线纠正情况进行评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美国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功能评分、膝关节外侧间隙变化、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位置觉)、术后活动恢复速度等指标综合评判。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美国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功能评分、膝关节外侧间室大小均无显著差异;(2)术后4周单髁置换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 <0.05);在术后3,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单髁置换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低于胫骨高位截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非全程使用止血带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研究72例,分为全程使用止血带组38例,仅在关节镜探查阶段使用止血带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引流量、失血量及输血例数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全程使用止血带组术后早期疼痛评分较低且术后第3天活动度更好(P<0.05);非全程使用止血带组大腿疼痛发生率更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仅在关节镜探查阶段使用止血带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可以减轻术后早期膝关节及止血带部位疼痛,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外侧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技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0年以来,应用该方法治疗13例(男4例,女9例)伴内翻畸形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年龄51~58岁,平均55岁。术中显露胫腓关节近侧,切开前侧关节囊,用骨锯或骨刀去除外铡楔形骨块,闭合截骨处缺损后用"U"形钉固定。结果术后过程顺利,没有发生手术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减轻了术前疼痛,纠正了膝内翻畸形,恢复了功能。术后经1~5.5年(平均3.5年)随访,其中9例优,3例良好,1例尚可。结论HTO技术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很有价值的手术方法。正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的精确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手术的成功较重要,病人相对年青、术前关节活功能好、单髁性骨性关节炎且伴有膝内翻畸形是最佳的手术适应证。病人选择适当、截骨角度准确和不发生手术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