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纯内固定和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5例(35膝), 男13例、女22例, 年龄(71.4±4.1)岁(范围62~81岁)。左膝19例, 右膝16例。RorabeckⅡ型20例、RorabeckⅢ型15例。初次置换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 以骨水泥固定。RorabeckⅡ型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 Rorabeck Ⅲ型患者接受更换假体翻修术(翻修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下肢力线矫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5.2±3.6)年(范围1~12年)。术中失血量为(680±102) ml(范围420~1 100ml)。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05±17) min, 小于翻修组的(140±21)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及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手术的33例患者资料, 男25例、女8例, 年龄(45±13.1)岁(范围19~64岁)。肿瘤病理学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 骨肉瘤9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 软骨肉瘤、周围神经鞘瘤、韧带样纤维瘤和骨转移瘤各1例。翻修原因为无菌性松动23例, 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假体脱位各2例, 感染3例, 肿瘤复发1例。观察患者肿瘤学结果, 分析假体翻修原因, 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和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 TESS)评估功能, 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33例随访时间48.0(24.0, 107.0)个月。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无菌性松动(88%, 29/33), 其次是感染(9%, 3/33)和局部复发(3%, 1/33)。生存期>1年的32例患者术后1年MSTS评分为(24.28±4.74)分(范围9~30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术和翻修原因,明确翻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假体生存和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3例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置换术后再次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33.1岁。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1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11例。翻修术与置换术间隔时间为6~180个月,平均45.3个月。翻修原因:肿瘤局部复发2例,假体周围感染8例,假体无菌性松动7例,创伤后假体周围骨折伴松动1例,假体柄折断6例,假体铰链机构失败9例。6例假体周围感染者,将原假体取出后行二期假体翻修;其余患者均行一期翻修。翻修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其中2例残留髓腔长度短于翻修假体柄,用异体骨段移植复合假体植入。结果17例两次手术均于同一医院进行的患者,首次置换手术时间为(149.8±40.5)min,翻修术为(189.9±43.8)min;置换术出血量为(605.2±308.0)mL,翻修术为(834.1±429.9)mL;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个月,平均45.1个月。2例行异体骨移植者分别于术后1年半和2年达骨性愈合。3例于翻修术后12~24个月死于肺转移;3例发生肺转移,随访期间带瘤生存。术后30例存活患者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其中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机械性并发症2例。7例发生假体失败,失败率为2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翻修假体5年生存率为68.6%。翻修术前患者肢体功能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分为57.1%±10.6%,术后6个月为73.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主要原因是机械性问题和感染,翻修手术虽较复杂,具有一定并发症,但可保留大部分患者的肢体并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料, 男8例、女8例, 年龄(43.3±17.8)岁(范围15~71岁)。1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中, 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3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中, 肿瘤型假体术后无菌性松动2例、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例。设计并制作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16例患者肿瘤切除或假体翻修术后股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 复查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 采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 应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假体, 除2例行全股骨置换患者外, 其余1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2±11.7) cm(范围8.6~47.1 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节段型肿瘤假体重建下肢负重长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3D打印节段型金属肿瘤假体重建骨缺损的患者71例, 男40例、女31例, 年龄(23.08±18.52)岁(范围10~63岁)。肿瘤类型:骨肉瘤49例、Ewing肉瘤9例、软骨肉瘤3例、滑膜肉瘤3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骨转移瘤2例、间叶源性低度恶性肿瘤1例。骨肿瘤Ennecking分期:Ⅲ期19例、Ⅱb期52例。肿瘤位置:股骨43例、胫骨2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绘制假体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假体-自体骨界面骨长入和假体负重能力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肢体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93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4±13.2)个月(范围6.6~65.4个月)。末次随访时无瘤生存50例、带瘤生存12例、9例因肿瘤进展而死亡。共...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采用高或低限制性假体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二期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40例, 按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种类分为低限制性假体组和高限制性假体组。低限制性假体组28例(28膝), 男12例、女16例, 年龄69.0(63.0, 74.0)岁, 体质指数为(25.18±0.55) kg/m2;高限制性假体组12例(12膝), 男5例、女7例, 年龄66.5(65.0, 71.5)岁, 体质指数为(23.94±0.51) kg/m2。均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 低限制性假体组1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27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高限制性假体组3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1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PFC Sigma MBT、8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3-2117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失败原因和骨水泥活动间隔物对二期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行二期翻修手术的病例21例,分析失败原因,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膝关节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2例真菌感染病例1例因一期手术后不能控制感染,1例因二期翻修手术后再次发生感染而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其余19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9~44个月),二期清创膝关节翻修术获得成功。术后KSS膝关节评分、KSS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术前都有明显提高。[结论]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带抗生素活动型骨水泥间隔物置入、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而真菌引起的感染是造成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为单侧病例.患者初次置换平均年龄49岁(25~68岁),初次翻修平均年龄53岁(27~72岁),平均间隔时间43.8个月(0~156个月).对比分析髋关节翻修术与初次置换的失败原因,同时对初次翻修年龄以及翻修失败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以再次翻修或假体取出作为终止点,30例翻修术失败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22例(73.3%)、感染性松动4例(13.3%)、假体周围骨折3例(其中1例合并假体柄断裂)(10.0%)以及假体不稳定1例(3.3%).患者行最后一次翻修或假体取出平均年龄58岁(38~77岁),距离上一次翻修平均间隔78.8个月(1~216个月).初次翻修时高龄组(60岁以上,n=12)翻修失败时间显著低于低龄组(60岁以下,n=18)(P<0.01).结论 未能获得翻修假体的有效固定与感染复发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关节重建理念的局限与手术技术的缺陷是导致翻修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骨水泥柄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THA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至少10年的随访。观察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及其周围骨质变化。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导致翻修及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44.5±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1±5.6)分。截至随访终点,在Gruen 1区观察到2髋发生骨溶解,7区4髋发生骨溶解现象。共有4例(4髋)接受翻修手术,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骨溶解致髋臼假体松动,同侧股骨近端骨溶解,同期行右髋臼侧翻修及股骨侧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另3例因髋臼假体松动行髋臼侧翻修术,影像学及术中见股骨假体稳定。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翻修、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95%可信区间,12.23~12.32)。结论混合型初次THA术中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柄相近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间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假体翻修的31例31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8~77岁,平均(64.32±8.76)岁。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26例,髋关节脱位3例,髋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12例,生物固定的19例。进行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3个月~13年,平均(56.65±40.19)个月。18例翻修用髋臼与股骨侧假体保持同一厂家,13例因产品原因更换厂家。术中常规先行股骨侧假体稳定性的测试,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对于股骨近端存在骨溶解的病例,溶解骨清理后进行打压植骨,单纯行髋臼侧翻修,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103个月,平均(53.94±22.89)个月,Harris评分由翻修前平均(40.29±7.88)分增加至术后平均(86.42±5.2)分。所有患者无感染及关节脱位,未见假体移位,没有再翻修病例。结论全髋翻修中,根据患者年龄情况、股骨侧假体的固定情况、骨溶解的情况、初次置换假体选择情况、初次置换与翻修手术间隔时间情况,对部分患者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可减少手术创伤,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金属垫块或胫骨假体重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和膝关节翻修术中巨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的存在巨大骨缺损的TKA或膝关节翻修患者7例(7膝), 其中TKA 4例、膝关节翻修术3例。男3例、女4例, 年龄(58.7±7.6)岁(范围54~68岁), 左膝3例、右膝4例。患者膝关节均存在骨缺损, 均为AORI Ⅲ型, 2例仅股骨存在骨缺损, 4例仅胫骨存在骨缺损, 1例胫骨和股骨均存在缺损, 采用3D打印个性化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髋膝踝角、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为(189.3±35.5) min(范围125~240 min)。复杂TKA 4例, 手术时间分别175、195、210、240 min, 翻修术3例, 手术时间分别125、180、200 min。术中出血量为(114±24.4) ml(范围100~150 ml)。5例使用3D打印金...  相似文献   

13.
异体皮质骨桥接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大段异体皮质骨桥接(onlay)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自2000年1月,共23例(23侧)髋假体翻修手术中采用了新鲜冷冻异体皮质骨板的桥接技术.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66.3±6.5)岁.翻修原因:17例为假体无菌性松动,6例为假体松动伴假体周围骨折.根据AAOS骨缺损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11例,Ⅵ型6例.骨缺损严重度均为Ⅲ度.患者接受临床评估,包括Harris评分、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满意度VAS.放射学评估假体的稳定性、下沉情况及移植骨的愈合和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2年,未出现假体失败再翻修.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2.7±15.5)分上升到术后平均(76.7±9.2)分.疼痛度VAS由术前平均(44.2±12.4)分降为终末随访时的平均(14.5±5.1)分,19例疼痛评分<20分,优良率82.6%.满意度VAS平均为(76.8±9.2)分,其中14例评分>80分,优良率为60.9%.放射学结果显示仅1例非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纤维连接,2例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可疑松动.所有31块移植骨和宿主骨间均获得桥接愈合,24块异体骨出现轻度边缘吸收.结论 大段异体皮质骨的桥接技术可以成功应用于髋关节股骨侧Ⅱ、Ⅲ、Ⅵ型骨缺损的翻修,具有力学支持和恢复骨量的效果,但须注意移植骨和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水泥填充修复骨缺损结合骨水泥髋臼假体在翻修髋臼假体内侧移位松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1年3月收治16例髋臼假体内侧移位松动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填充修复骨缺损结合骨水泥聚乙烯髋臼假体翻修松动的髋臼假体,对伴有股骨假体松动的患者,根据患者的骨质情况和骨缺损情况选择骨水泥翻修长柄假体(9例)、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假体(2例)或打压植骨结合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假体(1例)。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1.5~6.2)年,未出现臼杯松动病例,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5(18~6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60~99)分。结论应用骨水泥填充修复骨缺损结合骨水泥髋臼假体翻修内侧移位松动的髋臼假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46例, 男6例、女40例, 年龄(41.2±7.2)岁(范围25~61岁)。术中通过运动中心适度上移、股骨距逐级截骨、股骨假体适当下沉和软组织充分松解的技术, 实现股骨头复位。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 评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Trendelenburg征、肢体长度、骨盆倾斜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时间为(72.2±8.8)个月(范围8~101个月)。手术时间为(97.2±12.0)min(范围84~112 min);术中出血量为(550±60)ml(范围350~850 ml)。至末次随访时, 无患者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和骨折, 无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表现, 无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2.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骨肿瘤初次保肢手术后生物性重建失败的肿瘤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2004至2006年,13例骨肉瘤和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5例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骨重建,另1例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应用肿瘤型假体进行翻修手术的重建。翻修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良好时,订制的可延长假体接受延长手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3.2岁(13~43岁),平均随诊26.4个月(6~47个月)。翻修手术的原因包括:7例患者出现同种异体骨骨折或软骨下骨塌陷,5例患者骨不愈合,3例患者异体骨感染,1例患者膝关节僵硬。翻修手术的假体包括10例患者应用订制型假体,其他患者应用组合式假体。翻修手术的部位包括9例股骨远端假体,6例胫骨近端假体和1例股骨中段假体。订制假体中6例是可延长假体,假体的延长方式中5例是微创延长、1例无创延长。翻修手术后,膝关节活动改善,平均从18.1&#176;(0&#176;-90&#176;)至91.9&#176;(50&#176;-120&#176;)。下肢缩短不等长畸形从平均5cm(2-11.5cm)纠正至平均1.5cm(0-4cm)。翻修术后患肢功能MSTS评分从34.6%改善到89.2%。翻修术后2例患者出现部分皮肤坏死,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以后部分恢复,1例患者出现胫骨裂纹骨折;没有感染和植入物失败。结论保肢手术后生物学重建失败所引起下肢缩短和僵硬,应用人工假体翻修是可行的,早期效果令人鼓舞。膝关节僵硬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严重的下肢缩短畸形通过可伸长假体逐渐获得纠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选择、围手术期要点和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7月至2016年6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骨外科9例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符合美国骨肌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定义的患者进行翻修术,其中女6例,男3例;平均年龄(65 ± 6)岁。2例行一期翻修术,7例行二期翻修术。所有翻修术均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二期翻修术中3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4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非关节型占位器。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患膝评分和活动范围进行比较。 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25)个月。关节活动范围术前为(43±5)°,术后(8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P<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3 ± 2)分,术后(7 ±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1)。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为(42±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4±5)分(t=-127.4,P<0.01)。无1例出现感染复发。 结论应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术前仔细的病情评估及正确手术方案选择、术中彻底的感染病灶清理及合适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应用、术后规范的抗感染治疗是获得较满意早期疗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定制型人工肘关节重建肘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卫  唐顺  杨荣利  姬涛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734-1737
目的 探讨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术后行全肘关节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19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后全肘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转移癌6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2例,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的硬纤维瘤1例;年龄15~71岁,平均43岁;肱骨远端9例,尺骨近端5例,肱骨远端及尺骨近端均受累5例.结果 除1例失随访外,18例患者均至少随访1年或随访至死亡,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根据Mayo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从3.6降至2.0.肘关节的平均屈伸范围由29°改善为73°(范围:55°~105°).14例患者手术效果优良(14/18,77.8%),4例患者手术效果可以接受(4/18,22.2%).尚无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及伤口并发症.在随访期间,2例肺癌、1例直肠癌及1例卵巢癌骨转移患者均分别死于术后2年内.2例尤文肉瘤、1例MFH及1例骨肉瘤出现肺转移(4/18,22.2%),肿瘤局部复发2例(11.1%).3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出现并发症(3/18,16.7%),1例患者术后5年出现肱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尺骨假体柄穿出骨皮质,2例均经设计较长假体柄行假体翻修术.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肱骨假体柄松动,行假体翻修术后功能良好.结论 肿瘤切除后实施全肘关节成形术能够显著减轻疼痛,改善功能.转移瘤的患者,特别是其他方法 均不能缓解症状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5年4月至2007年12月,80例(93髋)接受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手术.男41例,女3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3岁.初次置换与更换衬垫手术间隔0.3~18.4年,平均10.9年.翻修原因:聚乙烯磨损及骨溶解78髋,聚乙烯接近完全磨损但无骨溶解5髋,聚乙烯磨损及股骨柄假体松动4髋,复发性关节脱位3髋,感染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位1髋.翻修衬垫采用高交联聚乙烯60髋、普通聚乙烯33髋,以骨水泥固定47髋、原锁定机制固定46髋.结果 随访5~15年,平均7年.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86.0±16.9)分,终末随访时(89.4±11.6)分.并发症包括脱位10髋,感染2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落1髋.10髋再次翻修:髋臼杯翻修5髋,普通聚乙烯磨损2髋,感染2髋,衬垫脱落1髋.普通聚乙烯组新发骨溶解12髋.以假体松动为终点,十年生存率骨水泥固定组100%、原锁定机制固定组84.8%;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十年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5.0%.结论 以骨水泥或原锁定机制固定翻修衬垫均安全有效.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较好,能降低骨溶解风险,假体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