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之一, 可导致运动功能受限和膝关节退行性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金标准。为进一步提升ACL重建手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 进而实现快速康复, 全内重建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过近30年发展该技术不断趋于成熟。与传统重建技术相比, 全内技术在临床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全内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节省肌腱、保留更多骨量、减轻术后疼痛、防止关节液渗漏、增加腱-骨愈合面积、避免挤压螺钉相关并发症以及适用于骨骼未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然而, 由于全内技术为新兴技术, 学习曲线和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费用较传统重建高, 骨隧道制作与移植物固定不当还可能导致术后骨隧道增宽,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通过对全内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临床疗效、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全内技术重建ACL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全内技术与全胫骨隧道技术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全内技术与全胫骨隧道技术重建ACL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若组间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组间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 全内重建组患者511例, 全胫骨隧道技术重建组465例, 平均随访时间6~25.8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内重建的移植物直径[MD=0.42, 95%CI(0.11, 0.73), P=0.007]和术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主观评分[MD=1.11, 95%CI(0.36,1.86), P=0.004]均大于全胫骨隧道技术重建, 胫骨隧道增宽量小于全胫骨隧道技术重建[MD=-1.70, ...  相似文献   

3.
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目前普遍采用ACL重建术进行治疗以恢复患者的旋转稳定性。但部分高危患者ACL重建后仍有持续性的前外侧旋转不稳, 导致患者术后满意度下降与重返运动受阻, 是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ACL重建后旋转不稳定促使学者关注髂胫束和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 ALL)等膝关节前外侧结构。其中, ALL自1879年被发现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 但一直未受到重视。尽管仍有争议, 但近年来多数研究确认ALL为独立的韧带, 是维持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膝关节前外侧结构加强术以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解剖性ALL重建为代表。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存在术前高度轴移、ACL翻修手术等严重旋转不稳定、年龄不足25岁以及需要参与旋转运动等对旋转稳定性要求较高, 是ACL重建时需要联合ALL重建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内外的权威共识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 但不同专家基于自身经验选取的手术指征并不统一。由于ALL重建改善旋转稳定性的实际作用以及是否会过度限制内旋功能的文献报道并不一致, 不同学者对ACL...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tendon incision, TI)与经前内侧(anteromedial, 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176例, 根据定位股骨隧道的方法分为TI组(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和AM组(经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TI组87例, 男63例、女24例, 年龄(32.8±9.4)岁(范围19~51岁),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4.8±6.3)kg/m2(范围18.1~31.7 kg/m2), 其中肥胖(BMI>28 kg/m2)患者9例;AM组89例, 男59例、女30例, 年龄(36.7±13.0)岁(范围17~56岁), BMI为(25.7±5.8)kg/m2(范围18.9~31.6 kg/m2), 其中肥胖患者11例。评估两组患者术中钻头与股骨内髁软骨面接触、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重建术后难以维持初始的膝关节后方稳定性, 术后残留膝关节后方松弛一直是PCL重建术后的难题。不仅导致膝关节出现异常的运动学表现, 而且持续的后方松弛, 尤其是严重的后方松弛, 更可能继发患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软骨退变, 最终导致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PCL重建术后残留膝关节后方松弛的主要原因包括: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处理不当、股骨骨隧道定位不佳、胫骨平台后倾角过小及术后康复不合理等。采用人工韧带重建PCL、胫骨侧悬吊固定或联合界面螺钉双重固定、增粗移植物直径、全内重建联合缝线增强技术、术后缓慢渐进的康复锻炼等理念和技术, 可以消除或减轻PCL重建术后残留后方松弛, 提高PCL术后的临床疗效。对胫骨后倾角过小的患者建议一期行PCL双束重建+胫骨截骨, 增大胫骨后倾角, 降低术后残留膝关节后方松弛的风险, 提高术后膝关节的后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后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之一, 关节镜下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已成为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常规术式, 术中胫骨隧道的位置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依据现有经胫骨后交叉韧带重建时的胫骨隧道位置, 从前内侧和前外侧隧道、胫骨隧道最大角和最优角隧道、解剖和非解剖隧道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胫骨骨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是韧带损伤后最常用的重建技术。然而在将移植物穿过胫骨骨隧道折返到股骨内侧髁时, 在胫骨近端会形成锐性夹角, 被称为"杀手转角"。"杀手转角"的存在会导致PCL重建术后移植物磨损及附近胫骨骨隧道扩大, 影响术后膝关节后方稳定性,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减轻"杀手转角"效应的技术有:将胫骨近端骨隧道出口定位于PCL解剖附着点偏下偏外侧的改良胫骨骨隧道技术、增加胫骨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从胫骨前外侧创建胫骨骨隧道、保留韧带残端作为移植物缓冲垫方法以及不采用经胫骨骨隧道重建PCL的inlay技术、onlay技术。以上这六种技术, 在理论上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杀手转角"效应, 提高P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后方稳定性, 从而更好地提高P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但考虑应用这些技术的病例数量偏少, 其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对患者的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重建治疗孤立性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关节镜下全内重建治疗的孤立性PCL损伤患者47例, 男39例、女8例, 年龄(27.14±7.70)岁(范围16~40岁)。均为孤立性Ⅱ度PCL损伤, 术前跪位应力X线片表现为胫骨后移程度为8~10 mm。手术通过后内入路、前内及前外入路建立胫骨和股骨隧道, 同时对股骨内髁外侧面通道进行扩大, 定位胫骨隧道和保护前十字韧带, 将自体移植腱分别拉入股骨及胫骨隧道, 使用可调节襻钢板固定。评估并比较手术前后Lachman试验、后抽屉试验、膝关节活动度和松弛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3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5.21±3.88)个月(范围12~36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不稳症状均得到改善, 术后1年Lachman试验正常及Ⅰ度松弛患者41例(95%), 后抽屉试验正常及Ⅰ度松弛患者40例(93%)。膝关...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由革兰阳性厌氧菌大芬戈尔德菌导致的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患者在接受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出现发热、膝关节疼痛、肿胀,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确诊为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大芬戈尔德菌感染。通过文献复习, 检索并分析了37篇大芬戈尔德菌感染性疾病的文献, 同时回顾了厌氧菌的鉴定要点、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治疗现状。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 厌氧菌感染则更为罕见;厌氧菌培养困难, 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诊断。在优先保留重建韧带的基础上, 联合使用关节镜下清创引流冲洗术和敏感抗生素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韧带, 伤后常伴有严重的轴向和旋转不稳, 严重的PCL损伤易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等其他组织损伤, 常需行PCL重建术(PCLR)以恢复生理功能。然而相较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PCLR研究相对较少, 不仅在解剖和力学方面存在许多争议, 且术后有较高的失败率与更多的并发症。这与PCL胫骨止点解剖特点关系密切, 本研究以PCL胫骨止点的解剖、力学及临床研究为切入点, 以期为PCLR术者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的手术例数每年成倍增加,而且这个数字仍在持续增长。美国一年就有15万例以上的十字韧带损伤病例接受重建手术。大约10%的患者会发生移植失败或者重新出现膝关节不稳。因此,随着ACL重建手术量的增加,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病例也相应增加,我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普通人、运动员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关节步态图特征, 探讨可早期识别ACL损伤风险的潜在运动学指标。方法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招募在校大学生78名, 包括39名普通大学生(普通人组)和39名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员组),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招募26例ACL损伤患者(患者组)。普通人组男20例, 女19例;中位年龄为19(18, 21)岁;运动员组男22例, 女17例;中位年龄为19(18, 20)岁;患者组男23例, 女3例;中位年龄为20(19, 20)岁。利用便携式膝关节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在跑步机上以3 km/h速度行走时的膝关节步态图, 比较3组受试者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屈伸角度和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内外、上下位移等。结果 3组受试者之间除性别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3组受试者整个步态周期内(1%~100%)的膝关节内外翻角度、承重反应期(9%~10%)的膝关节内外旋角度、支撑相和摆动相(1%~27%、29%~100%)的膝关节屈伸角度、承重反应期(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移动健康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居家康复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筛选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行关节镜下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术后仅接受传统的纸质康复计划表指导, 试验组除传统康复指导外还接受以"康复云平台"应用程序的康复处方推送与访视提醒的个性化指导。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大腿周径差。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研究共纳入125例患者, 男性99例, 女性26例, 平均年龄29.0岁(范围:18~45岁), 体重指数24.8 kg/m2(范围:15.8~36.6 kg/m2)。术后6周时共106例患者得到随访, 其中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标率为42.6%(23/54), 干预组为67.3%(35/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P=0.01);干预组VAS[M(QR)]为2.5(2.0)分, 低于对照组的3.0(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 男18例, 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随时间的演变。方法 对58例(58膝)接受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挤压螺钉固定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例进行了2年随访。于术后1、3、6、12和24个月分别进行患肢MRI检查,测量矢状位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宽度并与术后1个月数值进行比较,增宽≥2mm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9膝(15.5%)出现股骨隧道扩大,12膝(20.7%)出现胫骨隧道扩大。2膝术后3个月内出现扩大,16膝3~6个月出现扩大,3膝6~12个月出现扩大。隧道扩大的病例术后1、3个月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隧道宽度大于1、3个月(P〈0.05),而6、12和24个月之间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主要出现于术后3~6个月之间,并在术后12~24个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骨道位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患者术后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初步探讨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定位评价.方法 随访研究2005年5至12月33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其骨道位置.术后29例获14~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及Biodex肌力测试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前内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29.68%±5.25%,高度的16.93%±5.73%.后外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30.33%±9.44%,高度的31.24%±6.87%.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长度的32.92%±5.37%和46.33%±7.74%.前内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KT-2000 30°前后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即前内骨道越偏后30°稳定性越好.前内束股骨骨道相对外髁高低程度与患肢术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6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胫骨骨道前后位置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负相关.骨道位置与各功能评分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X线测量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的定位情况并分析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过程中采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行ACL单束重建治疗单纯ACL完全断裂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创建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口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口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60岁,平均(35.14±11.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57±15.83)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 1例,Ⅰ度 3例,Ⅱ度10例]与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9.78±1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70±15.25)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2例,Ⅰ度5例,Ⅱ度16例]。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6.07±7.31)个月,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3.35±5.92)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Tegner、IKDC评分: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89.86±7.90)分、(8.64±1.65)分、(89.31±8.16)分,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92.17±6.72)分、(8.91±1.16)分、(90.89±7.80)分。Lachman试验:前内侧入口组11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78.6%(11/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Pivot-shift试验:前内侧入口组9例阴性,5例阳性,阴性率为64.3%(9/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Tegner、IKDC评分以及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ACL单束重建时,应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术后均可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厚皮性骨膜病合并后十字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撕脱骨折经关节镜下单骨道带襻钛板悬吊固定术式治愈, 厚皮性骨膜病经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症状好转。以("pachydermoperiostosis"OR"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OR"Touraine-solente-gole syndrome")OR("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ND"avulsion fracture")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并复习。确认本例厚皮性骨膜病合并后十字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首次报告, 检索并纳入后十字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文献14篇、厚皮性骨膜病相关文献7篇。回顾厚皮性骨膜病对骨质的影响, 后十字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可能因素, 总结关节镜下单骨道带襻钛板悬吊固定术式的优势。厚皮性骨膜病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后十字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病率极低, 是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运动损伤, 经过积极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性研究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患者,探讨骨隧道扩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103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患者术后12~18个月进行MR检查,分别测量股骨隧道、胫骨隧道矢状位宽度并与术后1个月MRI中的骨隧道宽度对比。根据隧道扩大的程度分为4级:0级<2mm、1级2~4mm、2级4~6mm、3级≥6mm。测量股骨隧道轴线与髁间窝顶线的夹角α,胫骨隧道轴线与胫骨平台平面夹角β。以Lysholm评分测定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屈曲30°时KT-1000测量相对移动度。对股骨隧道、胫骨隧道不同级别间Lysholm评分、KT值、α值和β值进行对比。结果103例患者中共有27例(26.2%)出现了骨隧道扩大,16例股骨隧道(1级11例,2级5例),19例胫骨隧道(1级12例,2级7例),8例双侧骨隧道同时扩大。股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胫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股骨隧道扩大组KT值大于0级和1级组(P<0.05),2级胫骨隧道扩大组KT值大于0级和1级组(P<0.05)。2级股骨隧道扩大组角α值小于0级和1级组(P<0.05),胫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角β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骨隧道扩大,扩大数值较大时会出现胫骨前移增加。股骨隧道角对股骨隧道扩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 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定、阻碍重返运动并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一直是临床诊治和运动医学研究的重点。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于2022年8月在《ACL损伤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4版)》基础上更新并发布了《ACL损伤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新版指南涉及ACL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并依据循证证据的等级, 提出8条推荐与7条可选的诊治建议。与2014版指南相比, 新版指南不再推荐异体移植物, 将ACL损伤后的重建时间从原来的伤后5个月提前到伤后3个月, 新增了ACL重建时可以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或前外侧关节外肌腱固定, 对ACL修补不予推荐。该新版指南与中国《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指南均推荐诊断时需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早重建、采用自体骨-髌腱-骨或腘绳肌腱移植物、可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美国骨科医师协会的新版指南依据国外循证证据制定, 对国内医生关注的人工韧带、骨隧道制作技术与康复方案并未给出明确的推荐建议。因此, 国内医生诊治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