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11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四肢麻木并进行性加重.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6~12分.平均8.5分,均施行经13咽前路寰枢椎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出血量630ml,术中出现硬膜破裂l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0-17分,平均13.5分,平均改善率58.8%.手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旋转范围为80.~120.,平均100..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者.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C地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时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17分法颈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颈髓功能评定,并测量比较脊髓矢径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仍髓功能改善率达58.3%,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达69%。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同时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佳,适用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或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颈髓压迫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关节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然后,在石膏床保护下改为俯卧位,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个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寰齿前间距和延髓脊髓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前咽后入路松解联合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2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高位颈脊髓压迫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6~70岁,平均51岁;病程6~30年.陈旧性齿状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经颈前咽前路松解结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组(前后路联合组)和单纯后路枕颈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其中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7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8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CT扫描观察术后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外倾角、下倾角、螺钉长度等.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寰齿间隙(ADI)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50枚,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94 mL.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外倾角为20°、下倾角为15 °、螺钉长度为28 mm.24例患者术后获得10~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JOA评分(15.7±1.1)分和末次随访时(16.0±0.7)分较术前(8.9±1.7)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由术前(8.7±1.5) mm改善为术后(0.8±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5).结论 经口咽入路实施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但该技术具有一定风险,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 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 男19例、女29例, 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 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 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 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 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前路经口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应用显微镜辅助下行前路经口松解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病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神经功能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寰齿间隙测量值。[结果]15例患者平均前路手术时间78 min(67~112 min),平均出血量24 ml(10~65 ml)。显微镜使用时间平均39 min(24~57min)。术中未出现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术后检查未见血肿形成。术后第1 d症状及神经功能即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神经功能加重病例。术前寰齿间隙平均(10.37±1.77)mm,JOA评分平均(9.07±1.62)分。术后寰齿间隙平均(3.87±0.75)mm,JOA评分平均(12.20±1.57)分。平均随访17个月(4~32个月),至末次随访,患者均恢复工作和日常活动,复查寰齿间隙(3.98±0.75)mm,JOA评分平均达(15.80±1.21)分。未发生再次脱位及脊髓损伤加重者。[结论]治疗难复性上颈椎畸形,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前路经口松解,较传统直视下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损伤小,止血彻底;能够达到优良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 (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 3.0~15.6mm (9.3±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 (0.46±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13°),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 (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 2.3±2.1 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在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在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基础上, 研制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此技术治疗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男2例, 女3例;年龄分别为53、62、45、32、48岁;诊断: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1例, 寰枢椎脱位2例,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分别为9、11、12、13、10分, 寰齿前间隙(ADI)分别为9.8、7.4、6.6、6.4、8.5 mm。术后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情况, 行X线、CT检查评价内固定、寰枢椎序列及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周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测量术后1周ADI以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 5例患者手术成功实施, 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寰枢椎复位满意, 内固定位置良好, 脊髓压迫解除,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JOA评分分别为1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25-1830
[目的]分析评估寰枢椎脱位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利用撬拨侧块测试后伸柔韧性确定寰枢关节松解程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1月~2014年6月,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39.9岁。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均按解剖层次逐步切除瘢痕、关节囊、韧带或植骨块等阻碍复位的组织,使寰枢侧块关节间隙在撬拨下获得3~5 mm的松动后,后路一期复位、固定、融合。术后根据X线片、CT评估复位及融合状态,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350 min,平均260min;失血量400~1 100 ml,平均70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及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82.6%)获得完全复位,4例(17.4%)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5°,其中21例达到正常,2例小于正常。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6~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2.9分(P0.05)。[结论]在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侧块撬拨测试后伸柔韧性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松解程度测试方式,活动度达到3~5 mm视为松解充分,成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寰枢椎脱位手术操作中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高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Ⅰ期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9例均为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X线片动态位不能自行复位,且术前颅骨牵引均未获得满意复位。采用颈高位咽后入路显露C1~C3,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结果 19例患者采用颈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前路松解后复位良好,Ⅰ期行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全组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加重、咽喉部阻塞或窒息。1例颈后部伤口积液感染,经换药引流后痊愈;2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1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均在1个月后恢复正常。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随访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脱。结论颈高位咽后入路行前方松解能够复位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可获良好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C1、C2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min,出血量150ml。松解后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上颈椎位于头颈交界部,毗邻生命中枢,部位狭小,解剖复杂,是外科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的高危区.20世纪末,我国对寰枢椎脱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固定)或Brooks钢丝[1]、Halifax椎板夹[2]、Apofix夹等非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而对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几乎缺少良好对策.1986年刘景发等[3]采用经口咽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状突切除行前路减压复位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后于1998年报道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术后持续牵引缓慢复位后,行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来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1岁,平均(49.50±13.00)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评估、颅骨牵引实验,将18例患者分为寰枢椎不稳(instability)、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dislocation)、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dislocation),寰枢椎不稳共6例(33.33%),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共8例(44.44%),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22.22%),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估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通过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比较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2例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7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或复位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1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15个月(12~60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1例短节段融合固定患者颈部屈伸活动功能良好,轴向旋转稍受限;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内固定断裂及寰枢椎脱位,行后路翻修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0±2.5个月(3~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9.6±1.4分提高到16.2±0.7分。结论: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难复性脱位患者或复位后存在软组织对脊髓构成持久压迫的患者需联合前路经口咽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