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鸿鹄"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执行个性化力线重建方案的精确度以及手术机器人辅助TK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TKA的患者106例, 男24例、女82例, 年龄(67.6±7.3)岁(范围45~80岁);体质指数(26.42±4.31) kg/m2。均采用鸿鹄?SkyWalkerTM手术机器人系统, 依据术前基于CT的手术规划辅助截骨导块定位, 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术前规划与术后测量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 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angle of tibia, MPTA)等影像学指标, 比较术前规划与最终植入的股骨假体及胫骨假体型号, 比较术前与术后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TKA手术的17例膝关节炎患者。采用累计求和(cumulative summation, CUSUM)法分析学习曲线。[结果]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前10例为学习组,后7例为成熟组。成熟组手术时间[(123.3±11.3) min vs (147.3±11.3) min, P<0.05]、运用机器人膝关节系统定位时间[(15.9±2.1) min vs (22.2±6.1) min, P<0.05]、调整计划假体时间[(17.6±4.2) min vs (23.5±5.2) min, P<0.05]均显著优于学习组;两组间股骨注册时间、胫骨注册时间、股骨远端截骨时间、胫骨近端截骨时间、股骨四合一截骨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HKA角、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MAKO机器人辅助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牛津(Oxford)UKA的学习曲线之间的差异。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符合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指征且行MAKO机器人或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用MAKO机器人和牛津单髁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患者共46例(60膝),其中:MAKO组10例(15膝),牛津组36例(45膝)。分析术前和术后的假体位置参数,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手术时间等,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学习曲线期间上述参数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差不齐时选择秩和检验。结果所有46例(60膝)患者UKA均顺利完成,均完成术后随访。MAKO和牛津组学习曲线期间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37.3±15.8)min和(106.5±18.9)min,且MAKO组牛津组;MAKO组股骨和胫骨假体植入误差值低于牛津组。两组学习曲线期间患者的术后3个月的KSS评分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有效可行的方法,不论是MAKO辅助UKA还是传统牛津UKA,均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在学习曲线期间MAKO辅助UKA术后假体植入误差值低于传统牛津UKA组,但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牛津UKA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纯内固定和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5例(35膝), 男13例、女22例, 年龄(71.4±4.1)岁(范围62~81岁)。左膝19例, 右膝16例。RorabeckⅡ型20例、RorabeckⅢ型15例。初次置换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 以骨水泥固定。RorabeckⅡ型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 Rorabeck Ⅲ型患者接受更换假体翻修术(翻修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下肢力线矫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5.2±3.6)年(范围1~12年)。术中失血量为(680±102) ml(范围420~1 100ml)。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05±17) min, 小于翻修组的(140±21)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内翻畸形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20°或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3例(16膝),其中关节内畸形15膝,关节外畸形1膝,年龄50~80岁,平均(65.1±8.8)岁。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假体位置、冠状面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患者遗忘关节评分(FJS)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2.5)个月,手术时长(95±7)min,术中出血量(23±5)ml,假体位置:胫骨平台内翻0.13°±0.34°,胫骨平台后倾2.75°±0.86°,股骨假体屈曲3.13°±1.45°,股骨假体外旋2.38°±1.20°,股骨假体内翻2.28°±1.00°,冠状面下肢力线内翻3.63°±1.50°,膝关节屈曲9.38°±2.78°。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至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11.4...  相似文献   

7.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2016,29(6):513-516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因股骨头坏死行MAKO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23例32髋(MAKO THA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因相同诊断行常规THA的患者23例32髋(常规THA组)。两组患者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KO THA组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髋臼侧磨削和假体安装,在MAKO系统的反馈下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调整,其余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同常规TH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X线片髋臼假体位置的一致性,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CT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使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操作的优化流程,并分析采用该手术流程进行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12月行MAKO RTKA的31例患者资料,其中1例因术中机械臂出现注册系统错误改为手动手术而剔除,其余30例引入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优化流程,采用重叠操作的原则,逐步介绍手术操作具体流程。按手术时间顺序,每10个病例分为一组,统计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比较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差异。比较术前、术后髋膝踝角(HKA)。采用累积求和分析法(CUSUM)绘制RTKA学习曲线。结果:采用优化流程成功完成30例RTKA。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分别为(104.4±10.3)min,(87.3±5.6)min,(77.3±4.1)min,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KA由术前7.9°±5.9°,改善为术后1.6°±1.5°。CUSUM结果显示,经过11例手术后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3D打印截骨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精准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1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6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多排双源螺旋CT平扫,利用计算机软件Mimics 17.0对患者下肢CT导出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骨骼数据建模,测量力线和畸形角度,重建骨骼模型;使用UG(Unigraphics)NX 8.5进行数字化截骨导向器设计和术前模拟截骨操作;术中使用SLA 3D打印机制造导向器进行截骨定位,安装假体,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术前、术后4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间隙平行等宽,膝关节畸形得以矫正,术后4周HSS评分为(86.2±2.53)分,关节活动度ROM为(101.7±2.54)°,下肢力线角度(股骨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为(1.93±0.31)°。患者均恢复满意膝关节活动度和正常的下肢生物学力线。结论数字化3D打印截骨导向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截骨精准性,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手术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鸿鹄"系统的操作精度,进行初期临床截骨效果验证,为系统改进和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男2例,女3例;年龄64~76岁,平均(68.4±4.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1±3.3)kg/m~2。患者均采用"鸿鹄"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术中机械臂到达指定位置,由术者进行截骨,评估术前计划截骨量和术中实际截骨量的差异,并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结果实际误差为实际截骨量和预期截骨量的差值,取实际误差的绝对值得到绝对误差,可作为误差的判断标准。每位患者均统计股骨远端内外侧髁,股骨内外侧后髁和胫骨平台内外侧共6个绝对误差,5位患者共统计到30个绝对误差。73.3%的绝对误差在0~1 mm之间(22/30),16.7%的绝对误差在1~2 mm之间(5/30),6.7%的绝对误差在2~3 mm之间(2/30),1例患者的胫骨平台外侧的绝对误差为3.1 mm。5例患者的术后下肢力线较术前均更加趋向180°,且下肢力线角度、股骨假体冠状角、胫骨假体冠状角的术前规划角度与术后实际角度的角度误差均值均不超过1°。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且术后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鸿鹄"系统具有良好的截骨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望在将来的临床使用中辅助关节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术中截骨和术后力线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技术与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3月~2018年3月,17例患者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行THA。术前行腰椎、骨盆和同侧膝关节CT扫描,建立一个三维模型,输入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全髋关节系统,确定假体组件的大小和位置。术中对骨性标志登记,在机械臂辅助下进行截骨,安装假体。[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出现1例(5.88%)股骨距轻度劈裂骨折,术后无脱位等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26±0.71)分,Harris评分(91.17±3.82)分。术后影像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外展角为(41.33±3.84)°,前倾角为(16.42±1.46)°,17例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均在10 mm以内。[结论] MAKO机械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假体置入更精准,有利于保持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负重位双下肢全长数字化X线片(Digital radiography,DR)测量截骨参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情况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10—2020-10完成的10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58例根据术前负重位双下肢全长DR片测量结果截骨(DR组),46例以股骨外翻角5°和外旋角3°为标准截骨(常规组)。结果 104例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在位,下肢力线恢复满意。DR组与常规组术后1个月股骨力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下肢力线和关节间隙夹角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WHOQOL-Bref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DR片可准确评估患肢生物力学特征并测量截骨参数,为术中下肢力线对位和截骨提供准确参考,促进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张鹏远  马明阳  孔祥朋  李小娅  柴伟  谷旺 《骨科》2023,14(2):155-160
目的 比较MAKO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手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方法 对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74例(78膝)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下TKA的37例(41膝)纳入机器人组,同期使用相同膝关节假体行传统手工手术的37例(37膝)纳入传统手工组。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中计划与术后实际测量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和下肢力线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工组[(110.67±80.56) min vs. (80.56±4.6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26,P<0.001)。机器人组术后测量的MPTA、LDFA与术中末次计划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计划和实际的HK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工组术后测量的MPTA、HKA与术中末次计划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计划和实际的LD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计算两组病人计划与实际测量的差值,并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KO机器人辅助下行TKA术后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平均误差在1°以内,机器人辅助技术有助于精准安放假体,并实现计划力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7月,16例(24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3膝),女14例(21膝);年龄57~79岁,平均67岁。病程3~15年,平均9.1年。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8.71±10.04)分、功能评分为(50.31±14.31)分,膝关节活动度为(91.88±13.01)°,股胫角为内翻(9.04±4.53)°。术中经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后内翻畸形完全矫正。结果手术时间85~245 min,平均165.5 min。显性失血量10~800 m L,平均183.1 m L。住院时间8~22 d,平均13.6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62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示,膝关节股胫角为外翻(3.92±1.89)°,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84.21±6.49)分、功能评分为(85.31±6.9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5.83±11.2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65,P=0.000;t=9.585,P=0.000;t=8.333,P=0.000)。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可有效矫正内翻畸形,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7—2018-07诊治的30例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D打印组),15例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5(3~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假体位置良好。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打印组与常规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可提高截骨精确度,并且可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46例, 男6例、女40例, 年龄(41.2±7.2)岁(范围25~61岁)。术中通过运动中心适度上移、股骨距逐级截骨、股骨假体适当下沉和软组织充分松解的技术, 实现股骨头复位。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 评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Trendelenburg征、肢体长度、骨盆倾斜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时间为(72.2±8.8)个月(范围8~101个月)。手术时间为(97.2±12.0)min(范围84~112 min);术中出血量为(550±60)ml(范围350~850 ml)。至末次随访时, 无患者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和骨折, 无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表现, 无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2.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 女性14例(14膝), 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 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 先垂直截骨, 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 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截至末次随访时, 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 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t=13.4, 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