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题释义: 创伤后骨关节炎:又称外伤性骨关节炎、损伤性骨关节炎,它是由创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多发于创伤后、承重失衡及活动负重过度的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一般出现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篮球、足球、滑雪等项目尤其多见。除了膝关节与他人碰撞致伤外,78%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为非接触性,常发生于落地、急停及暴力扭转等动作。足球运动中,移位防守以及奔跑中踢球相对危险;篮球运动中,侧跳转身以及单腿落地相对危险;在滑雪运动中滑雪板前端受阻时,膝关节外翻旋转,是较为典型的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机制。 背景:前交叉韧带具有稳定膝关节、限制胫股关节在胫骨前平移和旋转的作用,大多数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膝关节不稳的概率增加。创伤后膝骨关节炎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综述前交叉韧带损伤与创伤后膝骨关节炎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创伤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ACL injury,trau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ACL reconstruction,meniscus status,body mass index,cartilage injury,age,graft selection,time interval between injury and surgery”。共检索到123篇相关文献,6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①半月板状态、体质量指数、软骨损伤、年龄、移植物选择、受伤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些因素会对创伤后膝骨关节炎的发展产生影响;②虽然前交叉韧带重建主要是恢复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的稳定性,该过程的一个长期目标是降低膝关节骨关节炎产生的风险,并维持关节长期处于健康状态;③患者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伴随半月板损伤需要进行半月板切除也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原因,这很可能是由于关节的承受力减弱和关节运动学改变所致。 ORCID: 0000-0001-9413-439X(韩广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踝关节骨关节炎作为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正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踝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尚不及膝关节研究完备,目前缺乏关于动物模型较为系统的综述。目的:探讨踝骨关节炎各实验模型的造模方法,阐述各模型的特点,为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2009-2022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维普期刊平台、PubMed、Embase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创伤后骨关节炎”,英文检索词“Ankle Joint;Osteoarthritis;Animal models;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共纳入49篇文章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与结论:(1)踝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中,对于创伤性关节炎的造模方式包括慢性踝关节不稳模型和关节内骨折模型;非创伤性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包括关节内药物注射诱导模型、软骨萎缩模型、关节衰老模型以及特定品系骨关节炎易感物种的自发性骨关节炎模型。(2)虽然创伤性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很高,但与膝骨关节炎相比,目前对于踝骨关节炎的研究相当有限。基于踝关节与膝关节结构及关节特性的差异,膝关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叉韧带血管构筑特点、为韧带损伤的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墨汁灌注组织透明、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交叉韧带的动脉来源、分布特点并测量韧带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前、后交叉切带的动脉分别来源于膝中动脉、髌下脂肪垫以及膝下外动脉的分支.多数韧带内血管沿长轴走行,同时也有横向交通的小血管,血管网呈梯状或半行的从状.近侧端和远侧端较密而中间部相对稀疏.结论:交叉韧带血供存在如下特点:①中心区为明显的乏血管区;②中间段边缘区也相对乏血管;③韧带两端血供最丰富,且近侧段好于远侧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骨关节炎多由力学和理化因素导致软骨基质退变而引起。目前对发病的理化因素和软骨基质的退变研究较多,力学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内侧副韧带拉伸力学性质的改变。 方法:左后肢伸直位石膏固定制动法建立兔模型。在Bose Electro Force 3300疲劳试验机上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个试样进行拉伸实验。拉伸实验的速度为5 mm/min,计算机每0.1 s自动记录一个数据,直到将试样拉断。 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最大应力为(17.92±3.18) MPa,最大应变为(10.7±2.07)%,最大位移为(2.76±0.37) mm,弹性模量(316.19±74.55) MPa;模型组最大应力为(11.34±1.05) MPa,最大应变为(7.97±1.65)%,最大位移为(2.08±0.31) mm,弹性模量(279.77±33.91) MPa。正常对照组各项拉伸性能指标显著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膝骨关节炎对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后角成形术延缓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膝骨关节炎进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2年4月南京江北医院96例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51例,年龄46~70(57.0±7.2)岁,左侧46例、右侧43例、双侧7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保守组46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手术组50例,均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度(ROM)、Lysholm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ellgren-Lawrence(K-L)关节炎分级、胫骨远端内侧软骨国际软骨研究学会(ICRS)评分。结果 手术组与保守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2组间患者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HSS评分、K-L分级、胫骨远端内侧软骨IC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6例患者治疗后均获随访12~19(15.1±2.1)个月,均未发生并发症。组内比较:治疗后6、12个月2组患者ROM、HSS、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12个月HSS、Lysholm评分较治疗后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K-L分级、IC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手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后6、12个月,手术组患者的ROM、HSS、Lysholm评分均较保守组高[ROM分别为131.0°±13.7°、116.5°±15.1°,135.8°±12.9°、121.3°±13.7°;HSS分别为(86.8±3.8)分、(64.7±2.9)分,(90.5±3.5)分、(69.6±2.6)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75.4±4.2)分、(60.3±4.0)分,(86.3±5.4)分、(64.8±3.7)分],而K-L分级和ICRS评分均比保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能有效延缓外伤性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患者膝骨关节炎的进展,且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学者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期发现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在骨关节炎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其研究尚少,用于该基因研究的骨关节炎模型也鲜有报道。 目的:建立特异性的高龄SIRT1基因敲除小鼠膝骨关节炎模型,以期为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小鼠分为4组,即SIRT1+/+小鼠假手术组(A组)、SIRT1+/+小鼠骨关节炎模型组(B组)、SIRT1-/-小鼠假手术组(C组)及SIRT1-/-小鼠骨关节炎模型组(D组),每组6只。行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加内侧半月板切除建立骨关节炎模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IRT1基因敲除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双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结构改变,Mankin评分评价膝骨关节炎程度。 结果与结论:SIRT1-/-小鼠SIRT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SIRT1+/+小鼠(P < 0.01),说明SIRT1基因敲除成功。染色结果显示,B、D两组膝关节软骨破坏明显,Mankin评分明显高于A、C两组(P < 0.01),并且SIRT1基因敲除后Mankin评分升高更明显(P < 0.05)。提示软骨组织特异性SIRT1基因敲除膝骨关节炎小鼠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MCL及ACL切断对膝内旋和外旋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在膝旋转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14例膝关节,分为2组,分别切断内侧副韧带或前交叉韧带后,再切断另一韧带。分别测量切断前后的膝内旋外旋运动范围。结果:正常膝关节内旋外旋角度分别为25.5°±4.8°及21.4°±2.7°,两者差异显著。单纯切断前交叉韧带,对内、外旋无显著性影响;单纯切断内侧副韧带后,内旋运动范围有显著性增大,外旋也有显著性增大,当联合有前交叉韧带的切断时,对膝关节旋转运动影响更显著。结论:正常膝关节的内旋、外旋运动范围不等。前交叉韧带对内旋外旋无显著的限制作用;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旋转运动的主要限制韧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脱位致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一期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膝关节脱位致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合并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或完全断裂的患者行Ⅰ期修复重建的疗效.其中车祸事故伤22例,军事训练伤4例,高台坠落伤2例.损伤至手术时间6~17(平均7)d.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1.7±6.52,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为17.42±11.56,关节活动范围为(27.2±19.6)°.合并内外侧半月板复合裂伤15例.通过关节镜下探查清理关节腔周围合并损伤后,采用患者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人工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 cruciate ligament,PCL),并使用带线锚钉修复内侧副韧带(medial cruciate ligament,MCL).结果: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平均18.2)个月.术后2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23±9.23,关节活动范围116.56°±12.8°,IKDC评分为88.74±8.74,与术前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脱位致多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案中,Ⅰ期关节镜下行ACL和PCL重建术,并使用带线锚钉修补MCL断端,患者受到的损伤小,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佳,通过进一步的康复理疗,关节粘连发生率较低,可得到相对满意的近期疗效,此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并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遗忘度评分,评价并分析两类假体在早期关节遗忘度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72例。按不同假体类型进行分组,其中CR组共84例、PS组共88例,出院后对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门诊复查,进行关节遗忘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结果 (1)172例患者均随访24~40个月,平均(32.03±5.01)个月,期间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松动、脱位及僵硬等并发症;(2)HSS评分:术后2年CR组与PS组HS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膝关节HS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术后2年CR组与PS组VA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VAS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JS-1...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发现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目前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相互关系的认识不一致。 目的:建立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1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正常组新西兰大白兔不作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去除卵巢10周后,模型组大白兔关节软骨出现明显的退变,血清雌二醇、股骨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 < 0.01),而关节软骨Mankin评分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 < 0.01);且软骨Mankin评分与骨密度和血清雌二醇呈负相关,而骨密度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表明实验成功建立了兔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膝后内侧切口用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2例,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应用锚钉固定骨折块,术后2周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应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14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骨折一期愈合时间8~14周。术后膝关节稳定,活动功能良好。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伸屈膝活动度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为(59.4±6.0)分,关节活动度为(79.2±11.3)°;术后9个月Lysholm评分为(93.4±3.0)分,关节活动度为(137.3±5.9)°。因此术后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安全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膝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力学刺激对调控韧带功能、韧带组织愈合和重建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从膝关节韧带的结构、力学与生化特点、愈合与重建、施加应力与制动对韧带的影响、应力对韧带细胞分化的影响和前交叉韧带与内侧副韧带的对比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的膝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对30例关节镜下后叉韧带重建手术后康复护理作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宣教,术后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功能训练和护理,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病例术前症状消失,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本组30例应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轻度与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阐述KOA进展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分别构建同一患者左侧轻度KOA(KL分级Ⅰ级)与右侧重度KOA(KL分级Ⅳ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材料属性、边界条件、载荷等设定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轻度与重度KOA膝关节半月板、股骨软骨、胫骨软骨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的变化特征。结果 重度KOA膝关节总接触面积和外侧室接触面积大于轻度KOA膝关节,而内侧间室接触面积小于轻度KOA膝关节。重度KOA膝关节半月板、股骨软骨和胫骨软骨上的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轻度KOA膝关节;双膝关节外侧半月板上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内侧半月板,双膝关节股骨软骨与胫骨软骨内侧间室接触压及von Mises应力峰值均大于外侧间室。结论 重度KOA膝关节应力分布不同于轻度KOA,接触面积、接触压和von Mises应力峰值的变化与半月板脱位、软骨缺损等因素相关,生物力学行为和解剖结构的改变促进了KOA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索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方法 用本实验室已获专利的大鼠前交叉韧带瞬时扭转损伤装置将大鼠ACL损伤后在ex-vivo水平上用酶谱分析的方法检测PCL组织中所释放MMP-2的情况。结果 ACL损伤后的第1,2,3天后,PCL组织培养上清液中的MMP-2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递增趋势。结论 ACL急性损伤后, PCL组织释放大量MMP-2至关节液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前交叉韧带(ACL)的解剖功能状态、功能缺陷预测,以及ACL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PubMed等数据库中,分别以“骨关节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前交叉韧带”和“osteoarthritis”“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high tibial osteotomy”“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3年8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ACL的解剖功能及ACL在膝关节OA保膝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献,共检索到453篇,剔除研究设计存在缺陷、内容不符、质量低、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最终纳入37篇,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35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ACL在膝关节运动学和稳定性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膝关节OA患者存在ACL功能缺陷,但能够代偿膝关节前后不稳;当存在膝关节旋转不稳时,建议患者接受ACL翻修或重建手术。临床可在膝关节X线片上测量胫骨后倾角、胫股关节冠状半脱位、髋-膝-踝角、胫骨近端最大磨损点百分比等放射学指标来评估ACL的功能状态,进而更好地进行术前计划。ACL功能缺陷并不总是HTO或UKA的禁忌证。在伴有ACL功能缺陷的膝关节重度OA患者中,对于年轻的、有运动需要或活动要求高的患者,可以选择UKA联合ACL重建方案治疗;而对于年龄较大(>65岁)、膝关节无旋转不稳定、对活动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选择UKA方案治疗。对于膝关节内侧轻、中度OA年轻患者,可选择HTO治疗方案;而对伴有ACL功能缺陷、运动要求高的膝关节OA患者,可选择HTO联合ACL重建方案治疗。结论 ACL功能缺陷不一定是UKA或者HTO的禁忌证。对伴有ACL功能缺陷的膝关节OA患者,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运动需求、膝关节稳定性,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半月板的全部情况。 目的:以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析其磁共振成像征象的特征并分级,显示半月板受损情况,与关节镜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磁共振成像中,Ⅰ级表现为不与半月板关节面接触的点状或圆形高信号,Ⅱ级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水平或斜行的线样或条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缘,Ⅲ级表现为半月板内线条样或复杂形态高信号影延伸至半月板的关节面,可伴有半月板形态的改变。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半月板变性和撕裂,正确地诊断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形态及严重程度,这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袢钢板法同期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袢钢板法同期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16例,韧带重建术前、术后2年对患膝进行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本组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5年,平均3.5年。全部患者膝关节活动未见明显受限,重建韧带未见断裂。重建术前Lysholm评分(41.0±1.9)分,重建术后2年Lysholm评分(89.5±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5,P〈0.05);重建术前Larson评分(40.0±2.6)分,重建术后2年Larson评分(89.3±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06,P〈0.05)。结论袢钢板法同期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宋微 《医学信息》2022,(20):67-70
目的 研究不同磁共振成像(MRI)序列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9月经我院确诊的40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MRI二维序列(2D-MRI)及三维序列(3D-MRI)检查,比较2D-MRI与3D-MRI的图像质量、诊断效能,同时分析其与关节镜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D-MRI的信噪比、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2D-MRI,显示完整度评分小于2D-MRI(P<0.05)。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MRI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性为92.50%、敏感度为96.67%、特异性为80.00%,高于2D-MRI的77.50%、92.31%、50.00%(P<0.05)。经Kappa检验,2D-MRI与关节镜诊断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587),3D-MRI与关节镜诊断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结论 3D-MRI序列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图像检查质量优于2D-MRI序列,其诊断效能更为理想,与关节镜诊断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