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与常规THA术后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原因接受由同一名术者使用同一品牌假体单侧初次THA手术患者1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后摄骨盆正位及髋关节穿桌侧位X线片, 观察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及外展角、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手术侧别、术前血容量及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导致机器人定位螺钉松动, 术中改为常规手术。常规手术组8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9.7±6.8)个月, 机器人辅助组84例为(18.6±5.4)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行THA治疗且获得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微创THA(A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2±8.0)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头坏死9例等.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THA(B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9.1±9.2)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头坏死6例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临床评估包括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等,放射学评估包括髋臼外展角,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0.9±10.1)个月随访.A组患者切口长度较B组短,失血量较B组少,术后3d内下床例数较B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Harris评分[(82.4±3.3)分]及Barthel指数(85.4±3.8)均高于B组患者[(72.3±3.7)分、77.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末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均能满意应用于THA,但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THA术后前3个月内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3.
冯卫  刘建国  齐欣  李冬松  杨晨  李叔强  付莉 《中国骨伤》2012,25(11):899-902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方法 2011年3月至10月,共10例(13髋)CroweⅣ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接受THA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lmage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测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1大小扫描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安放,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损,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结果 9例(12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1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70%),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髋采用Harris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2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术中未植骨.结论 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下THA术前设计,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 男18例、女27例, 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 男13例、女32例, 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 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P<0.05), 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骨性强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特点,寻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本组18例AS患者29个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行THA手术,术前髋关节强直在屈曲0~65°(平均23.6°),术后平均随访4.2年,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经过顺利,无关节松动、脱位、骨折、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收畸形得到纠正。平均髋关节屈伸活动度81°,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总活动度142°,Harris评分平均81.6分,X线照片见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和下沉。2例2髋长期行走时轻度疼痛,异位骨化2例:BrookerⅠ级1例,BrookerⅡ级1例。结论THA是AS髋关节骨性强直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位置的正确安放、术中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髋臼周围骨赘的清除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数字模拟辅助融合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精准植入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融合髋患者11例(11髋),男7例(7髋),女4例(4髋);年龄28~56岁,平均(42.7±10.7)岁。其中强直性脊柱炎4例,化脓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创伤1例。各种原因导致髋关节病变距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时间为9~30年,平均(16.5±7.5)年。屈曲强直8髋,屈曲角度13°~31°,平均(21.8±6.5)°;屈曲内收短缩强直3髋,屈曲角度16°~25°,平均(20.3±4.5)°。所有病患均应用Mimics 10.01软件术前模拟截骨、髋臼假体植入,确定截骨角度及髋臼假体尺寸,术后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1±12.9)个月。术后未发生假体脱位及感染,1例因术中牵拉致股骨神经不全损伤,出现大腿前侧皮肤麻木,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恢复。术后臼...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估计算机辅助下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手术方法及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方法 对40例患者分成导航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和标准常规技术完成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及股骨假体柄干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结果 手术时间导航组较对照组长38.7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导航组较对照组多109.4 ml(P<0.05).随访平均14.5个月,HH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7.3°±4.3°)大于导航组(1.9°±1.3°)(P<0.05),对照组髋臼杯前倾角偏移度(3.9°±2.3°)大于导航组(2.4°±1.5°)(P<0.05).导航组股骨假体柄干角偏移度(1.5°±1.0°)小于对照组(11.3°±1.3°)(P<0.05),导航组股骨假体前倾角偏移度(1.8°±2.3°)小于对照组(6.5°±5.3°)(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提高假体植入的精确性,避免股骨颈皮质骨切迹,降低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1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42.38±3.42)岁(24~68岁)。后柱和后壁骨折12例,双柱骨折7例,T型骨折2例;合并骨不连3例,骨折畸形愈合6例,异位骨化4例,股骨头半脱位5例,股骨头塌陷3例。骨折初次内固定手术至THA的间隔时间为(27.6±4.5)个月(6~62个月)。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通过X线、CT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采取改良的Harding入路6例、髋后侧入路15例。术中需完全取出内固定物4例、部分取出10例、未取出7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8例、骨水泥固定假体3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2例,松质骨颗粒植骨13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例,经二期翻修后治愈;并发坐骨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半年后恢复。病人随访8个月~10年,平均6.5年。发生异位骨化3例,因无功能影响而未处理;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18例(2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46±8)岁。纳入病例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髋臼内陷依Sotel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Ⅰ型(内陷1~5 mm)0例,Ⅱ型(内陷6~15 mm)15例(17髋),Ⅲ型(内陷>15 mm)3例(3髋)。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创伤性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所继发的髋臼内陷。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后股骨头逆行取出,取自体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生物型多孔髋臼假体。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X线平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手术时间为55~131 min,平均(89±8)min。失血量为165~480 ml,平均(295±11)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髋臼和股骨劈裂骨折。随访时间2.5~6年,平均(4.5±1.7)年。术后X线片示4.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9)分(40~65分)提高至(92±13)分(8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1,P <0.01)。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由置换前的(20± 4)mm增加到置换后的(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12,P <0.01);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行THA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33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与前外侧入路组(45例,采用前外侧入路THA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外展活动度以及Har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后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006年1~12月的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保留组),行后路THA,术中行关节囊保留修复,并与2005年全年施行的32例行后路常规关节囊切除的THA病人(常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脱位发生率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保留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6±14)min和(240±50)ml,少于常规组的(132±16)min,(410±100)ml(P<0.05)。保留组术后未发生脱位,常规组术后2例发生脱位。结论THA术中保留修复关节囊,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不增加手术风险,可以重建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平衡,对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管理方案对日间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中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125例行日间THA手术的患者资料, 按照血液管理方案分为原方案组(切皮前10 min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和改良方案组(原方案+关闭切口前关节腔内局部喷洒2 g氨甲环酸+术后3 h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术后第1天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原方案组52例, 男32例、女20例, 年龄(58.5±9.8)岁(范围39~69岁), 包括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Ⅰ~Ⅱ度)13例、股骨头坏死2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3例、股骨颈骨折2例;改良方案组73例, 男43例、女30例, 年龄(55.8±10.4)岁(范围42~67岁),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Ⅰ~Ⅱ度)17例、股骨头坏死3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6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7例、股骨颈骨折1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第1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差值及输血率, 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周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 男5例、女5例, 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 左、右侧各5例。髋臼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 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翼臼杯5例、分体式带翼臼杯5例, 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臼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 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臼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 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 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伴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技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10例11髋Crowe Ⅳ型DDH并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20~44岁(平均34.6岁),术前Harris评分(45.2±7.8)分,肢体短缩(3.9~6.1)cm(平均5.1cm)。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利用自体患侧截除股骨头于真臼位置植骨重建髋臼,通过松解髋周软组织和保留适当股骨距,同时配合良好麻醉肌松最终复位髋关节。术后早期患者采取屈髋屈膝位松弛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仅行下肢肌肉静力收缩训练,随后在不引起下肢感觉及运动异常的情况下逐渐减少屈髋及屈膝的角度,2周后不限制其活动。术后早期患者采取屈髋屈膝位松弛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随后逐渐减少屈髋及屈膝的角度。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肢体延长长度和术后并发症和早期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并行影像学评估。结果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7.1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579±157)ml,术后引流量(261±75)ml。术后X线显示假体未见位置不良,髋臼假体均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 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 Crowe 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 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 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 方法2011 年3 月至10 月, 共10 例(13 髋)Crowe IV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 育不良患者接受THA 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 岁, 平均42 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 扫描, 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Image 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 测 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 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颐1 大小扫 描输入计算机系统, 进行术前模拟安放, 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 损, 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 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 结果 9 例(12 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 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 1 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 一致, 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 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 < 70%), 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 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 髋采用Harris 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 损;2 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 术中未植骨。 结论 对Crowe 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 下THA术前设计, 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 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比基尼(Bikini)切口与传统切口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rthroplasty,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DAA入路切口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1月86例行DAA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3例,年龄(67.5±11.8)岁(范围:42~90岁)。分别采用Bikini切口和传统切口进行DAA入路THA,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Bikini切口组,男5例,女38例;年龄(69.7±10.8)岁(范围:51~90岁);随访时间5.7个月(3.0~8.5个月);传统切口组,男8例,女35例;年龄(66.1±10.6)岁(范围:42~90岁);随访时间6.5个月(3.0~10.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面积、感染、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神经损害和髋关节功能改善(Harris评分)情况;切口瘢痕采用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因股骨头坏死行MAKO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23例32髋(MAKO THA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因相同诊断行常规THA的患者23例32髋(常规THA组)。两组患者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KO THA组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髋臼侧磨削和假体安装,在MAKO系统的反馈下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调整,其余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同常规TH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X线片髋臼假体位置的一致性,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CT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