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术前、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MB-UKA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影像,构建健康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MB-UKA术前、术后模型的有效性。模拟MB-UKA胫骨假体后倾7°手术,将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及力平台相关参数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条件,分别计算外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和聚乙烯衬垫的最大接触应力。结果 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健康膝关节和MB-UKA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MB-UKA术后胫股关节接触应力变化较大,聚乙烯衬垫接触应力远大于对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接触应力。结论 本文所建MB-UKA术前、术后有限元模型较为合理。研究结果为MB-UKA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KOA)的重要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假体的差异比较成为了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植入物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设计、手术操作、临床结果与功能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表现差异,旨在为膝内侧间室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寻求一种更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倾向于研究单髁关节置换术后最佳胫骨平台后倾角,忽略了与术前角度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在接受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情况及对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内侧骨性关节炎行单髁关节置换的患者65例(67膝)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减去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值进行分组,正值为后倾增大,负值为后倾减小;A组后倾减小> 2°,B组后倾变化≤2°,C组后倾增大> 2°。记录3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此次研究共纳入65例(67膝),根据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情况进行分组,A组13膝、B组38膝、C组16膝;(2)3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假体型号大小等基线资料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A组(P=0.014)和B组(P=0.032);(4) B组末次随访牛津膝关节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04);(5)在末次随访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应用Oxford phase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的中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07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Oxford phase3单髁假体系统,应用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251例(293膝),平均年龄61岁(44~82岁)。以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6~92),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16例失访。采用KSS评分系统进行术前和术后评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影像学评估采用牛津标准。结果 KSS评分:膝关节平均评分,术前61(47~82),术后95(88~100);功能平均评分,术前56.2(42~80),术后91.1(72~100),0.05。1例术后迟发性感染;2例术后活动平台聚乙烯衬垫脱位;2例股骨髁假体松动;2例术后出现绞索和弹响影响日常活动,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3例术后关节活动度少于90°;7例术后出现持续疼痛。以上并发症均出现于术后1年之内。术后影像学评估无外侧间室进行性退变病例。随访终期假体在位率97.2%。结论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中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3°和7°膝关节不同屈膝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后倾角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假体磨损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合人体膝关节CT与MRI图像和第3代Oxford假体,建立胫骨假体后倾3°和7°下屈膝单髁置换术有限元模型,在股骨内外侧髁中心点上施加1 kN载荷模拟人体站立相负重,分析不同屈...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单侧严重骨关节炎,临床上发现单髁置换后容易发生胫骨后侧骨皮质断裂,断裂始于胫骨截骨的龙骨槽处,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影响单髁置换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果。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中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找出假体立柱长度与患者胫骨前后径的关系。方法:选取37岁无膝关节疾病史健康女性志愿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数据和常用单髁假体,建立自然膝关节模型并建立单髁假体模型。建立8种不同长度的胫骨假体立柱,最小长度为31 mm,最大长度为34.5 mm,以0.5 mm递进,与医院常使用假体立柱长度33.2 mm进行对比。股骨组件和胫骨组件的材料是钴铬钼合金,胫骨衬垫材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股骨上方加载1 000 N观察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胫骨假体立柱长度为33 mm时胫骨应力最小,前交叉韧带应力最小,外侧半月板应力最小,股骨假体应力最小;余下各部件应力都较小;(2)受试者本身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长度为53 mm,通过计算比例,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占胫骨前后径最佳比应为62%左右,如果低于此值可能会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如果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单髁膝关节置换后胫骨前内侧疼痛、胫骨元件松动以及对侧关节炎恶化的问题,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分析胫骨元件固定柱的不同几何形状对胫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有效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有限元模型,对胫骨元件固定柱的形状进行设计。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分别对双柱形、单脊形、双脊形和十字星形胫骨元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完整膝关节模型进行对比,评估胫骨元件固定柱不同形状设计对胫骨前内侧皮质骨应力、胫骨截骨面松质骨应力、胫骨对侧软骨应力的影响。结果单髁置换后胫骨前内侧皮质骨应力峰值均增大。与完整膝关节相比,在双柱形、单脊形、双脊形和十字星形胫骨元件固定柱的模型中,胫骨前内侧皮质骨应力峰值分别增加56.1%、55.9%、54.5%和68.4%。单脊形和双脊形胫骨元件松质骨截骨面应力峰值比完整胫骨分别减小8.1%和15.6%,而双柱形和十字星形则分别增大67.9%和121.5%,超过松质骨的疲劳屈服应力。双柱形、单脊形、双脊形和十字星形胫骨固定柱对应的胫骨对侧软骨应力峰值相比于完整胫骨分别减小42.1%、26.6%、24.2%和28.5%。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改变了胫骨内外侧的载荷分布,使置换侧承受更大的载荷。单脊形和双脊形胫骨元件在降低胫骨前内侧皮质骨和截骨面松质骨应力方面效果更好,其中单脊形胫骨元件更接近完整膝关节胫骨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设计更符合膝关节力学性能的单髁膝关节假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单髁假体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侧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单髁假体有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种单髁假体。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把胫骨平台分为0、1、2、C、3、4、5几个区域,观察股骨头中心—踝关节中心连线经过胫骨平台的区域。KENNEDY和WHITE的研究发现,单髁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经过2、C区的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 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ORCID: 0000-0001-9062-8026(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单髁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寻求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胫骨后倾的角度。 方法: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前处理技术建立正常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有限元模型,统一边界条件和载荷,行有限元分析。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胫骨后倾角度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增大胫骨假体后倾可使胫骨后内侧皮质及松质骨应力逐渐增加,且增大了外侧间室载荷和软骨接触应力,而胫骨前倾使胫骨前内侧皮质应力明显增加。推荐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中选择0°-7°胫骨假体后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单髁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状态。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TKA组,25例)和单髁关节置换组(UKA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3、6个月的爬楼梯测试、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的功能恢复情况及膝关节WOMAC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9个月,平均(7.15±0.81)个月。UKA组患者比TKA组患者较早地获得更好的WOMAC评分(P<0.05)。UKA组术后1、2、3个月时在爬楼梯、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方面均优于TKA组(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之间除在爬楼梯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来看,单髁关节置换术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假体与后方稳定型(PS)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60膝)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资料,均为单侧置换。30例采用CR假体行TKA治疗(CR组),30例采用PS假体行TKA治疗(P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外翻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KA手术,所有患者随访13 ~ 28个月,平均(18.51±0.90)个月。CR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的Hb下降量较PS组减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当、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膝外翻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较PS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6月、1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膝关节ROM和HSS评分优于P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1年膝关节ROM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R或PS假体行TKA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均可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相对PS假体,CR假体保留了后交叉韧带,减少了股骨髁部截骨量,从而减少手术出血,更好减轻早期术后疼痛,有助于TKA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Knee-parameter measure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ing of the knee prosthesis. Currently, we have more and more research of the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hile uni-condylar knee replacement study is few.  OBJECTIVE: To obta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normal femoral condyles and explore its correlation with osteotomy and prosthesis design of the knee joint during uni-condylar knee replacement. METHODS: Normal knee joints of 60 cases (60 knees) were selected. We measured the parameters by using thin-section CT scan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arc diameter of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femoral condyle on the coronal plane, arc diameter of the distal point of the posterior condyle of the femur on the transverse plane, arc diameter of the distal point of the posterior condyle of the femur o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arc diameter of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femor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with sex and heigh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lowest point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in the coronal plane was (42.685±1.389) mm.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farthest point of posterior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in the cross-section was (42.732±1.440) mm.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lowest point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was (45.473±1.332) mm.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farthest point of posterior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was (42.587±1.446) mm.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knee condyle related paramet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ight. Parameters in 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females.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lowest point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arthest point of femoral posterior medi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P < 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lowest point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on the coronal plane, the diameter of the arc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farthest point of posterior of femoral medial condyle on the cross-section and that of the farthest point of femoral posterior medial condy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生物型单髁置换假体的应用在临床上逐渐流行,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争论。目的:对比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髁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31例,生物型组31例,两组均进行单髁置换治疗。记录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骨水泥组在术后1,3个月时静息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术后3个月时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 <0.05);(3)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治疗后伤口痊愈;(4)提示生物型股骨假体单髁置换治疗前内侧骨关节炎安全有效,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相比虽然在术后早期对疼痛的缓解较差,但2种假体在术后膝...  相似文献   

19.
随着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在全世界的流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也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意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减少胫骨平台应力性骨折的发生,同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单髁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两种有效术式,但目前仍缺乏中长期疗效观察,且未有研究将两种方法治疗后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运动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单髁置换组49例,胫骨高位截骨组48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年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胫股角,同时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2,3年膝关节在步态过程中三维六自由度活动范围。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且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两组患者治疗后3年膝关节活动度、Tegner膝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胫股角、膝关节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提示,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