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脂蛋白(α)[Lp(α)]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Lp(α)和OXLDL水平,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Lp(α)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P<0.01);Lp(α)和OXLDL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OXLDL水平增高;Lp(α)和OXLDL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脑梗死患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 (α)〔Lp(α)〕和纤维蛋白原 (FIB)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Lp(α)和FIB ,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Lp(α)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 (P <0 0 5 ) ;Lp(α)和FIB间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α)和FIB水平增高 ;Lp(α)和FIB水平与梗死面积有关。Lp(α)和FIB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良好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急性期脂蛋白(α)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Lp(a)和FIB,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a)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Lp(a)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P<0.05);Lp(a)和FIB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Lp(a)和FIB水平增高;Lp(a)和FIB水平与梗死面积有关。Lp(a)和FIB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良好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不同时期血清脂蛋白(a)[LP(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78例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其血清LP(a)和OXLDL水平。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较对照组血清LP(a)、OXLDL水平明显高(P<0.01、P<0.05),而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LP(a)和OXLDL水平升高, 急性期更明显,因此抗氧化剂可用于治疗脑梗死,尤其在急性期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检查3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胰岛素升高,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为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三七总皂甙对其影响。方法 动态观察三七总皂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3天内和第6天血清NO的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发病3天内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三七总皂甙治疗组血清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发病第6天常规治疗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三七总皂甙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三七总皂甙能阻止脑梗死急性期血清NO的增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含量,探讨其与偏头痛发病的关系。方法 50例病程1年以上、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偏头痛患者和20例神经衰弱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抽血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  偏头痛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神经衰弱患者(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1);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血清TNF-α水平高于间歇期(P<0.05);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与无先兆患者血清TNF-α水平差别不显著(P>0.05);女性偏头痛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血清TNF-α水平无差别(P>0.05)。结论TNF-α与偏头痛发病有关系,可能是引起偏头痛发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大小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01-2013-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CT/MRI扫描显示的病灶大小,按照Adama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41例)、小面积梗死组(58例)、大面积梗死组(21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h和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和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小面积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ACI病灶大小与血清hsCRP、血浆FIB水平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354、0.990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显著增高;血清hsCRP和血浆FIB水平与ACI患者病灶大小呈正相关;血清hsCRP和FIB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辅助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TOAST病因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按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亚组与5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及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血清oxLDL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oxLDL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均〈0.01)。结论:血清oxLDL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并与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等类型关系紧密,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提示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脂蛋白(a)[Lp(a)]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疾病中的变化以及Lp(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透射比浊法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6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卒中20例、病毒性脑炎8例、细菌性脑膜炎12例,脑肿瘤20例)的血清Lp(a)和CRP含量,并与30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Lp(a)两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恢复期Lp(a)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而CRP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2)脑卒中组和病毒性脑炎两次Lp(a)和CRP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细菌性脑膜炎组和脑肿瘤两次Lp(a)和CRP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3)病毒性脑炎组与细菌性脑膜炎组比较,急性期Lp(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Lp(a)没有显著性差异,两次CR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Lp(a)与CRP同样可作为细菌感染的观察指标,并可作为病毒性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指标之一,感染控制后Lp(a)明显下降,且较CRP恢复更早;而脑卒中组Lp(a)水平不受病程及治疗影响;Lp(a)可作为脑肿瘤手术动态观察病人状况的指标之一,Lp(a)的检测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性激素与脑梗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性激素失衡与脑梗死(CI)的关系及其引起CI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2例急性CI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对其中26例CI恢复期患者的性激素进行复查;采用沉淀飘浮酶联法及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两组血脂。结果 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男性雌二醇(E2)、E2/睾酮(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P<0.01、P<0.05),急性期、恢复期女性E2明显低于对照组女性(P<0.01、P<0.05),此改变与病情轻重无关。CI组血清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HDL2-C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患者E2、E2/T比值与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HDL2-C、HDL3-C呈负相关(P<0.01、P<0.05);女性患者E2与TC、LDL-C呈负相关(P<0.05、P<0.01),与HDL-C、HDL2-C呈正相关(P<0.01)。结论 CI急性期男性E2、E2/T比值升高,女性E2水平降低。CI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动脉粥样梗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6例急性CVD患者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量及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脑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3)大量脑出血与小量脑出血组、脑梗死与大量脑出血之间血浆D-D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脑出血患者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D-D可作为急性CVD一个比较特异的指标,对临床鉴别小量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与血清—氧化氮(NO)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测定3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血清NO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BC-C3RR显著降低,RBC-ICR显著增高,血清NO含量显著增高(P<0.01),RBC-C3bRR与血清NO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RCIA功能降低与体内NO增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8(LI-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3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清和CSF中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和CSF中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和CSF中IL-8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分别P<0.01和P<0.05),血清和CSF中IL-8水平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明显相关(分别r=0.39和r=0.44,均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和CSF中IL-8水平的测定,对判断病情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VCAM-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含量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测定血清VCAM-1含量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判断病灶大小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载脂蛋白E(apoE)与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以中青年脑卒中病人7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选取其大脑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43例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apoE基因型分析,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和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中青年ACI组apoE型ε3/4的频率为3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青年ACI患者中ε3/3和ε3/4亚组血清L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发现Lp(a)、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1)。病人组中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apoE基因型ε3/4与中青年ACI的发生相关,等位基因可能是中青年ACI的一种遗传易感因子。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中青年脑卒中病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p(a)、高血压、腰臀比、吸烟和有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疾病患者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了脑梗死组42例,脑出血组30例,颅脑损伤组100例,病毒性脑炎组20例,流脑组9例,脑瘤组18例,对照组50例血清MBP合董,并对其中38例脑梗死进行了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6个疾病组急性期血清M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2,0.001,0.01,0.005,0.05)。38例脑梗死恢复期含量较急性期显著降低(P<0.001)。结论:以上6组CNS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MBP含量显著升高,恢复期含量降低,组织损伤越重,血清MBP含量越高,其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实质损害的范围及严重程度。MBP含量是一项判断脑实质损害的特异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随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FIB)的影响因素,评价急性期FIB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00年1月~200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11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凝血酶法(Clauss法)定量测定起病10d内血浆FIB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通过线形回归分析评价急性期血浆FIB水平的影响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概率,分析急性期血浆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复发和死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临床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浆FIB(2.78±0.76g/L)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3.30±1.05g/L),且这一差异不受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病灶大小、感染等因素影响 (t=4.030,P<0.005)。病灶小于2cm的脑梗死中,大、小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FIB浓度无显著差别(2.78±0.72g/ L比2.95±0.77g/L,P=0.478)。急性期FIB浓度高的患者(FIB浓度为前25百分位)病后1年时的预后较FIB低者(FIB浓度在后75百分位)差,前者复发和死亡事件概率(19.2%)高于后者(6.3%),P=0.047。远期的预后情况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3.1%比14.3%,P=0.1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FIB水平在不同类型脑梗死间存在差异, 且与1年内脑梗死复发或死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与不同类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GBS组(69例).其中AIDP组(3例)、AMAN组(38例)和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组(26例)、正常对照组(26名)的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结果:急性期AIDP组、AMAN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且与病情轻重显著相关。随着临床症状的恢复.其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AIDP和A-MAN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NF-α、IL-6在GBS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在两种不同类型GBS发病中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