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椎间盘疾患诊治中腰椎间盘造影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与磁共振显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造影及间盘造影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D)在腰椎间盘疾患的诊治中的应用并与磁共振显像(MRI)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患者298例间盘造影及CTD的结果并与MRI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男177例,女79例,年龄(39±16)岁,均有腰腿痛病史。根据间盘造影及CTD的表现将间盘分为7种类型。237例患者(257间盘)有完整MRI资料,也按MRI结果进行分型并与前面的分型进行分组对比。结果24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可直视的间盘共247个,238例(96.4%)间盘造影及CTD准确提示了间盘异常的情况。CTD与MRI的分组对比中,两种诊断方法判断间盘结构改变的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对间盘阴性间盘造影结果的预测能力有限。结论腰椎间盘造影术是一个有效、可靠和安全的辅助诊断方法。加上造影术后的CT平扫,可以获得一些其他的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有关间盘情况的临床资料。多组对比研究表明MRI与CTD之间不能相互替代。MRI可作为间盘病变诊断的筛选方法,但是,MRI对间盘病变的阴性预测能力有限,对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前相邻间盘结构是否完整的判断仍需采用椎间盘造影及CT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组及有症状组中青年颈椎间盘突出症在CT上的区别。方法搜集无症状及有症状中青年受检者300例及125例,对两组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为81.2%(102/125),突出椎间盘198节,突出程度3.63±0.20mm,椎管狭窄8.6%(17/198),黄韧带肥厚19.2%(38/198),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40.9%(81/198),无症状组椎间盘突出检出率为42.3%(127/300),突出椎间盘159节,突出程度2.13±0.11mm,椎管狭窄1.3%(2/159),黄韧带肥厚8.2%(13/159),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35.2%(56/159)。两组除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外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症状组在椎间盘突出检出率、突出程度、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等方面均较无症状组明显,颈椎间盘突出达3.6mm以上或合并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者发展为颈椎病的可能性较大,应予以早期治疗。CT可以早期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突出程度等信息,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维C形臂导航系统与CT导航系统在腰椎弓根穿刺中的准确性与操作特点。方法按照各导航系统操作要求,在同一腰椎标本上,同时在三维C形臂与CT导航引导下进行了L3、L4和L5的椎弓根穿刺,穿刺过程中同时用C形臂X线透视机进行实时检测,判断导航的准确性。总结两种导航系统的在各个环节的操作特点及其优缺点。结果两种导航系统在引导椎弓根穿刺上均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但操作过程各有其特点。结论两种导航系统均具有其独到的优势,三维C形臂导航操作比较便捷迅速,尤其适合于经皮穿刺操作。CT导航设备要求相对较少,图像清晰,更适合骨质疏松的椎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椎间盘钙化病(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的CT表现,并比较CT和普通平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16例IDC,全部病例均有CT和平片资料。观察、记录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狭窄、椎旁软组织有无受累等征象。结果:(1)16例IDC中,颈椎15例,胸椎1例。共26个椎间盘受累,其中77%为颈椎,其余为胸椎。钙化均呈结节状或斑片状。16个钙化位于椎间盘前部,8个占据全椎间盘,2个位于后部。(2)CT和平片分别发现26个和25个椎间盘钙化,CT显示钙化的分布和形态、椎管和软组织受累情况更佳。结论:CT对于钙化椎间盘细节的显示优于平片。 相似文献
5.
椎管腰段CT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弓根上1/3、弓根上缘的CT扫描图像上,对111个正常腰椎(男78个,女33个)椎体及参与构成椎管的后部结构进行了14项指标的测量,并选用10种指数反映它们的比例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从腰1到腰5,某些测量均值和指数均值的变化与该椎骨负重大小,距重力线远近及脊柱生理曲度有一定关系。并对腰椎椎管疾患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颈部椎间盘CT在不同椎间盘层面检出甲状腺病变的情况,提醒影像科医师在颈椎间盘CT诊断时避免遗漏甲状腺病变。方法 收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和仁和医院2019—2021年接受颈部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由2名副主任医师重点观察甲状腺并给出诊断,若有临床诊断则以临床结果为准。统计甲状腺病变在各椎间盘层面的检出率,分析单双侧、年龄、性别、良恶性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发现的各种病变类型。结果 3 677例颈部椎间盘CT检查发现甲状腺病变172例,总检出率4.68%。其中[颈椎(C)4~5:3例,C5~6:59例,C6~7:110例];对C4~6与C6~7椎间盘层面发现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单双侧及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良恶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包括:甲状腺肿128例,甲状腺腺瘤21例,甲状腺癌9例(C4~6∶C6~7为6∶3),桥本甲状腺炎8例,Graves病6例。结论 颈部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32例(33个椎间盘)手术证实的腰椎椎间盘脱出的CT图像,诊断正确率90.6%。基本征象是: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其阴影超过椎体缘,伴有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和移位,部份病例突出的椎间盘内有钙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典型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区分术后正常改变的CT表现和导致临床症状CT征象。方法:收集138例腰推间盘术后患者的资料,进行术后CT征象与时间、疗效对照分析。分别分为两组:(1)无症状组90例,有症状组48例:(2)术后3至36个月73例,术后37个月至20年65例。结果:硬膜外纤维化、蛛网膜粘连、椎间盘突出、术后椎管狭窄、小关节失稳是术后症状再现或持续的主要原因。结论:椎间盘术后症状再现的因素诸多,不能单一认为某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颈椎间盘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同一患者行常规剂量(250mAs)扫描,并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进行低剂量扫描,设置如下:BMI〈18kg/m2为90mAs,BMI18~24kg/m2为120mAs,BMI25~30kg/m^2为150mAs,BMI〉30kg/m^2为180mAs,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并比较两种扫描剂量指数和图像噪声。结果低剂量扫描比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噪声高,但不影响诊断,各组间图像质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问以及它们与常规剂量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BMI设置不同低剂量在颈椎间盘CT扫描中是可行的,不仅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还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分辨率CT成象检查225例有腰背痛及坐骨神经痛病例,检出52例椎间盘膨出(23.1%),89例椎间盘突出(35.6%)。极大部分伴有退行性骨质改变,极小部分有黄韧带增厚,所有这些均能对椎管内神经造成压迫。本组椎间盘膨出发病率也较高,作者认为对这种病征应该引起重视并要作进一步探究。对椎间盘膨出及突出与其伴随的退行性骨/软组织改变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自动式经皮椎间盘切除术(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新疗法的优越性;方法局麻下经皮穿刺进入病变部位,扩大治疗通道后,采用国产APLD治疗系统,对100例110个椎间盘进行髓核切吸治疗;结果髓核切除平均重量2.085g,平均手术时间45min。术后立即见效,经1~14个月随诊,优良率94%;结论通过与经典的开放手术比较,认为该疗法创伤小,痛苦少,费用低,疗效可靠,无并发症。是当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晓华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1997,(3)
13年中共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年龄60岁~76岁,平均65.4岁。其病理特点为腰椎退行病变发生根管狭窄的基础上髓核突出使神经受压。临床表现为明显的根性疼痛或麻痹、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以及间歇性险行。此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进路以半椎板、全推板切除为宜,疗效满意。为了取得较好疗效,提出了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腹壁紧张度。方法:将75例患者于治疗前根据自拟标准测定腹壁紧张度。结果:75例患者中,0°16例,1°22例,2°34例,3°3例,腹壁紧张度增加患者占总数78.7%。初步研究证实与通过直腿抬高检查得到的结果(75%)相当。结论:笔者认为腹壁紧张度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的有效补充,但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加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疗法,能显著提高下肢麻木的治愈率和显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麻木172例及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麻木的疗效。[方法]将1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下肢麻木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两疗程,对照组使用甲钴胺口服治疗,连续服用25天,进行疗效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和频率进行检查对比。[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7.2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4.4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F波传导速度和发生频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电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01))。[结论]电针治疗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麻木症状,改善F波传导速度和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试验组(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为(1.6±0.3)分、(20.5±1.9)分、(18.6±4.2)分,对照组为(2.4±0.5)分、(26.6±2.4)分、(16.1±3.7)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疗效优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