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塞的CT、TCD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梅  陈雯 《北京医学》2000,22(4):211-213
目的对419例腔隙性脑梗塞患得的头颅CT、部分TCD及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脑底的动脉系统血流速度的改变。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较大,63.1%,有慢性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为复杂化、多样化。CT检查显示腔隙灶以多发为主。TCD可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定位不甚准确。结论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  相似文献   

2.
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61例,经TCD检查异常57例(93.4%),脑动脉信号消失19例,两侧可测得MCA信号47例,异常表现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减慢。提示腔隙性梗塞虽为微小血管的闭塞与梗塞,但与整个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有关,常伴有脑动脉主干的痉挛或狭窄等病变,TCD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成于CTMRI。  相似文献   

3.
魏敏 《中华综合医学》2001,2(10):875-87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内动脉血流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和28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严重程度,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塞现人血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血中凝集-纤溶活性改变,我们检测了31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和20例脑动脉硬化病人以及3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血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P〈0.01),提示在腔隙性脑梗塞发病过程中,病人血中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本文对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作用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6月收治的经颅脑CT明确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明确排除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做颈总、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塞高发病率的病理学基础和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0例经CT诊断的脑梗塞病人进行分析。腔隙性脑梗塞320例,共检出477个病灶,其中基度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271例,丘脑15例,胼胝体3例(0.9%),脑干3例,脑叶28例,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形、小楔形、条形低密度影,边缘大部分较清楚,无占位效应。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理学基础是脑内深穿动脉,属终末动脉,血管纤细,无侧支循环,该区的低血压、低血流灌注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观察49例脑血管疾病病人经血氧疗法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脑血和痉挛病人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病人血流速度增加;脑动脉硬化病人血流速度改变不大,脉动指数均改变不大。由此可见,血氧疗法能解除脑血管痉挛,能改善脑供血不足、1脑梗塞病人的脑供血情况,对脑动脉硬化病人在短期内疗效不明显。本文说明血氧疗法可以治疗脑血管疾病,而3D-TC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腔隙梗塞与胰岛素抵抗(IR) 的关系。方法 对44 例2 型糖尿病(DM) 合并腔隙梗塞患者及36 例对照者进行研究,分别测定血胰岛素(Ins)、C肽(CP) 、血糖(BS) 、胆固醇(CH) 和甘油三酯(TG) 水平以及体重指数(BMI) 。所获数据经t 检验,结果 糖尿病性腔隙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血Ins、CP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 P< 0 .001) 。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有显著关系,胰岛素抵抗是DM 性腔隙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在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对69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年龄、病程、病期不同患者之TCD改变。结果表明,相对年轻1期病人、病程短者以血流加快或正常为主;相对年长,2、3期病人,病程和者以流速减慢为主,脑梗塞者则相庆知管血流信号消失。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改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1例经CT证实的腔隙性恼梗塞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经分组比较表明:血MPV指标,腔隙性脑梗塞组和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腔隙性脑梗篡组非常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提示MPV增大是致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探讨了MPV增大在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病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雪梅  文波 《海南医学》2008,19(1):31-32
目的 探讨TCD对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利用TCD对100例经CT确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测,仰卧位测颞窗、眶窗.低头位测枕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双侧虹吸部及椎-基底动脉(BV-VA),记录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观察频谱图形变化及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 血流速度减慢的65例(占65%),血流速度增高者18例(占18%),血流速度正常者17例(占17%),同时有85%表现为脑动脉硬化改变.结论 TCD在腔隙性脑梗塞的异常检出率占83%,以大脑中、前动脉变化趋势明显,早期病例TCD较CT、SPECT为优,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特异性不高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回顾性问卷式调查,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就诊或体检的、头部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或体检头部CT显示正常的高血压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依从好者少于对照组(X^2=16.661,P=0.000),不用药者多于对照组(X^2=7.605,P=0.009)。对照组长效药物应用比例高于研究组(x^2=10.736,P=0.001)。每组中依从良好者平均血压及血压达标情况均好于依从差及不服药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依从性好、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压控制越好,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越低(P〈0.05或〈0.01);高血压的病程越长,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提示合理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物,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寇艳涛  肖慧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680-2681
目的:探讨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2型糖尿病腔梗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糖尿病伴腔梗病变患者及不伴脑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伴腔梗病变患者升高更为明显;经治疗后随血糖下降上述脂质水平降低,但伴腔梗病变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TG、TC、ApoB100水平升高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与2型糖尿病腔梗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 (TCD)与CT对腔隙性脑梗死检测相关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患者同时行TCD与CT检测 ,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T显示的 90 .6 3%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 ,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表现为脑血管的平均收缩速度、反弹高度、缓慢指数明显降低 ,而压力指数、紧张度、血管负荷指数明显增高 ;两种检测显示密切 ,诊断相互补充。结论 :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 ,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方法选取72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分别经颞窗、枕窗常规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72例患者中TCD正常5例(6.9%),异常67例(93.1%)。主要为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减慢、血管杂音、血管音频消失。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TCD检查发现脑血流有显著改变,对脑梗死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复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分析 TCD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 MCA 区 ACI患者122例,分别行 TCD、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MR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比较TCD与MRA检测MCA的结果。根据MRI将122例患者分为大面积CI组、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CI组,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MCA异常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TCD诊断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是82.8%,与MRA的符合率是81.8%;TCD检测不同面积CI患者的MCA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别;122例MCA区梗死患者和34例MCA狭窄性患者的梗死类型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为最常见类型。结论① TCD检测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MRA的相符性较好;② MCA狭窄性梗死多引起腔隙性、分水岭区或深穿支供血区梗死,较少引起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③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低灌注可能是MCA狭窄性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危薇  汪静秋  徐志彬 《海南医学》2012,23(8):102-10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的特点。方法选取88例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均进行TCD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TCD频谱图改变79例(89.77%),与梗死灶相对应的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9例(21.59%),减慢或频谱信号消失64例(72.73%),脉动指数增高51例(57.95%)。结论 TCD可检测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反映血管功能状况,可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脑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性梗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方法:分析6例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头颅MRI均显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连续3~7个层面新鲜梗死灶。病灶长径1.9~4.0cm,符合豆纹动脉供血区巨大腔隙的诊断。结论:巨大腔隙的机制、病因、治疗及预后均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对影像表现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病例,应鉴别巨大腔隙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腔隙性脑梗死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参数。方法 :采用经颅多谱勒 (TCD)对 30 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各主要动脉进行测定。结果 :30 0例腔隙性脑梗死TCD表现 :血流速度缓慢、供血不足 6 5 % ,血流速度异常增高 2 2 % ,血流速度正常 13%。结论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以双侧血流速度峰值对称性下降为主 (P <0 0 5 ) ,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由于侧支循环建立 ,血流速度峰值多正常 (P <0 0 5 ) ,腔隙性脑梗死引起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的病因多为高血压 ,TCD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必要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仪(TCD)在急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脑血流监测的意义。方法:观察40例急诊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期脑血流动态变化规律;观察疾病发展变化与脑血流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20例中5例受累血管信号消失,但其余各受检血管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良好,15例受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低于对侧同名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的1/2~2/3以下;20例中8例测到受累血管的侧支循环血流。脑出血组20例中在急性期均可监测到一侧的单只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增高,血流速度增高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2~7d内达到高峰。结论:TCD为急诊快速筛查脑动脉狭窄提供了可能,为血管狭窄、闭塞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评价代偿动脉和患侧脑血管血流速度,从功能上反映侧枝血管代偿的实际情况。可对急诊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定位,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增高的多普勒频谱信号的血管,即为出血受累血管;可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监护,以确定血管痉挛发展程度,血流速度越来越高,表明出血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