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卢连军  王锦玲 《医学争鸣》1999,20(6):537-54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小胶质细胞MHCⅠ,Ⅱ类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单克隆抗体OX18SWIMⅠ类抗原,用单克隆抗体OAx6检测MHCⅡ类抗原,比较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对照组MHCⅠ,Ⅱ类抗原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治疗组损伤面神经核中MHCⅡ类抗原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MHCⅠ类抗原表达两组之间则没有明显改变(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面神经核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压榨制作家兔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管灸对其面神经核NGFmRNA表达的影响,并和电针进行对比.结果:管灸组与模型组、电针组比较,管灸组NGFmRNA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较模型组均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管灸可显著增加面神经核中NGFmRNA 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面神经核NT-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压榨制作家兔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管灸对其面神经核NT-3mRNA表达的影响,并和电针进行对比。结果:管灸组与模型组、电针组比较,管灸组NT-3mRNA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较模型组均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管灸可显著增加面神经核中NT-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疗效。方法:对28例门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采取电针治疗、穴位注射、手法复位,并观察期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10的治疗,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全部治愈。结论:电针、穴位注射、手法复位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优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也是针灸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面部肌肉瘫痪导致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眼功能及外观.为了使患者尽可能早地恢复其功能,笔者运用电针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豚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及面神经核AchE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敏  黄维国 《医学争鸣》1996,17(4):248-250
研究面神经挤压损伤后运动张板,面神经核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变化。方法: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图象分析技术,对MEP和FN的AhcE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正常口轮匝肌AchE染色的MEP在光镜下呈葡萄状或斑块状的椭圆形结构,锯齿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将大鼠面神经压榨后面部行为学变化,探索简易稳定的面神经压榨建模方法;检测压榨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大鼠30只,解剖右侧面神经主干,蚊式血管钳单齿钳夹,持续1 min,设左侧为对照。术后1、7、14、21、35 d,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免疫组化观察面神经元CNT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分析。结果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即刻出现同侧面神经瘫痪,术后7~14 d达高峰,而后逐渐恢复,35 d大鼠面部对称,面瘫完全恢复。HE染色发现术后7、14、21 d损伤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1),细胞结构形态紊乱,细胞内空泡增多,核仁偏移。免疫组化发现术后7、14、21 d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NT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神经压榨是建立可逆性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简易稳定的方法。面神经压榨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CNTF蛋白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神经损伤后,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在面神经核团及外周淋巴组织的表达和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新西兰兔面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4 h4、8 h7、2 h、7 d1、4 d取出面神经核团和颈部淋巴结,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糖皮质激素受体α在面神经核团及外周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增高在面神经核中出现在损伤48 h后,颈部淋巴结出现在损伤72 h后。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在面神经核团及外周淋巴细胞胞核及胞质中,在面神经受到损伤后其表达量增高,而且神经损伤较单纯外伤可以引起较长时间的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药对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黏附分子(CAMs)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大都为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AMs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并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黏附分子,将已发现的黏附分子分为五类:①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IgSF):主要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即CD54、ICAM-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②选择素家族(SF):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其成员通过与其碳水化合物配体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滚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和针刺对两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h和针刺后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ICAM-1、P-selectin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使缺血脑区皮质、基底节区微毛细血管ICAM-1、P-selectin表达水平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电针可降低再灌注后升高的ICAM-1、P-selectin的表达(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损害有效防治作用是通过对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面神经损伤后,大鼠面运动神经元(facial motoneuron,FNM)存活情况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代谢改变。方法:制造大鼠右面神经损伤模型,应用Cresyl Violet染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计数FMN细胞,检测BDNF mRNA及其蛋白在FMN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双侧FMN数目之比及其反应产物的阳性细胞数比和灰度值百分比。结果:BDNF mRNA及其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正常面神经核各亚核,除神经元细胞外其周围胶质细胞也染色,面神经损伤后1d,损伤侧面神经核BDNF mRNA及其蛋白阳性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均快速增高;面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组FMN细胞存活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FMN可能存在BDNF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面神经损伤后这种作用迅速增强;面神经外周损伤后,未发现损伤导致的面运动神经元数目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陈炜  陈继川  姬长友  王冰 《重庆医学》2007,36(3):207-208,210
目的 探索面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探讨局部应用NGF在面神经损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试验组分为离断吻合组和NGF治疗组,均行显微吻合,其中NGF治疗组每隔一日于局部注入8μgNGF生理盐水.并于术后2、4、8周切开观察两侧面神经颊支情况并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局部应用NGF相对于单纯的显微吻合并不能显著提高动作电位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但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神经干吻合处增粗膨大,生长良好.结论 局部应用NGF对于受损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证明了在治疗面神经损伤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内丝蛋白水解酶Cathepsin S(CS)对小鼠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CS基因敲除(CS-/-)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一侧的面神经在茎乳孔处离断,术后2、4、7、14、30、50 d取出含面神经核(FMN)的脑干进行切片,以Iba-1、Tenasin-R(TNR)、chAT抗体分别染色胶质细胞和面神经元并计数。以CS、CystanC(CysC)、Iba-1或者F4/80抗体结合反应进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HBG标记的CS、CysC和TNR抗体作Westernblot分析。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Quickprep mRNA套装进行CS、CysC的RT-PCR定量分析。结果面神经离断后7 d,野生型胶质细胞包绕神经元,但CS-/-胶质细胞仅仅接触而不包绕神经元。免染结果提示,CS出现在野生型胶质细胞,而极少出现在CS-/-胶质细胞,CysC在两组均增加,同时,CS-/-胶质细胞对TNR的降解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胶质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神经离断后,CS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增加,但CysC在两组中均增加。TNR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减少。对chAT染色的面神经元统计显示,术后50 d,CS缺失造成了神经元存活率降低,与野生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面神经离断后,CS的缺失会使神经元容易死亡,CS在激活的胶质细胞内的表达对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及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在硅小室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安  王锦玲 《医学争鸣》1999,20(1):10-13
目的:观察硅小室技术对面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形态学及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豚鼠面神经颊支缺损10mm,用硅小室桥接.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图象分析及HRP逆行追踪法,观察面神经在硅小室内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与证实神经的再通.结果:面神经损伤后第1周,硅小室内神经远、近心端再生神经分别向内生长约2.4mm;第2周,两断端神经已再通,但较细;第10周,神经接近正常.电镜显示第4周起,有髓纤维的雪旺细胞(SC)功能活跃,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第10周,再生神经基本接近正常.伤后第1~7周,损伤神经与对照组间有髓纤维数、髓鞘面积、轴突面积、G率、有髓纤维面积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显著(P<0.01).HRP逆行追踪,第10周时损伤神经再通,HRP阳性标记细胞分布于面神经核团的外侧群、中间群、背外侧群.结论:通过硅小室桥接损伤神经,在无外源性生长因于作用下,其促神经再生作用是肯定的.缺损距离10mm时,第10周再生神经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颌面部爆炸伤后兔面神经中转化神经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的变化,了解TGF—β在爆炸伤后面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用0.125gTNT当量的点状爆炸源距新西兰大白兔左面部2mm引爆致伤,于伤后6h,1,3,7,15,21d取面神经分别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伤后6h,神经纤维部分断裂,神经外膜连续.伤后1d,神经纤维广泛损伤,神经外膜仍连续,炎细胞浸润.伤后3d出现髓鞘空泡祥变,扳层分离,轴索发生广泛肿胀、断裂.7d后轴索染色不均,坏死崩解,炎症开始消退.15d时未见明显轴索再生.伤后3d时神经伤处TGF—β抗原呈阳性反应,7d时损伤处的雪旺细胞明显增多,TGF—β抗原呈强阳性反应,为表达高峰,之后TGF—β表达的量有所下降,雪旺细胞数量无明显降低.结论:TGF—β参与爆炸伤后面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TGF—β主要在髓鞘中表达,与雪旺细胞数量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并与神经损伤的组织学变化有时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BMP在外周运动神经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家兔面神经压榨伤模型,通过神经外膜下注射BMP-2,观察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图像分析定量比较与对照组面神经在轴突密度、直径和截面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侧面神经平均传导速度略快于对照侧,但统计学并无显性差异。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侧面神经轴突较对侧密、粗,并有显性差异。结论 BMP-2可能对面神经的再生过程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能确定这种作用是否能影响到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离断面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ole of extrinsic (CNTF) in the regeneration of severed facial nerve in cats. METHOD: The facial nerve in temporal bone of adult cats were severed and the severed ends were connected with CNTF or saline applied at the connec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were performed with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e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t 2, 4 and 8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wo weeks after operation, both CNTF and saline groups failed to exhibit muscular excitement by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but the amount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4 weeks, the latency of the facial muscle excitement was 7.832+/-2.695 ms in CNTF group and 16.120+/-3.516 ms in saline group,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435+/-318 vs 957+/-269, P<0.05). At the 8th weeks, the latency of facial muscle excitement was reduced to 3.125+/-0.165 ms in CNTF group and to a comparable level of 3.095+/-0.178 ms in saline group (P>0.05),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increased to 1,695+/-283 and 1,543+/-320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groups (P>0.05).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chwann cells was noted in both groups at this stage. CONCLUSION: Local application of CNTF may enhance facial early-stage nerve regeneration in adult cats, but its long-term effects remain unclea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成年猫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作用。方法 猫颞骨内面神经横断损伤后端端对合,局部应用CNTF作实验组,对照组用同等量生理盐水(SAL);于术后2、4和8周各组进行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化学技术结合免疫电镜观察及形态学分析。结果 术后2周两组电刺激面神经均未诱发面肌兴奋,有髓纤维计数实验组(834±326)、对照组(235±152)t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术后4周CNTF组,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实验组(7.832±2.695)、对照组(16.120±3.516);有髓神经纤维数实验组(1435±318)、对照组(957±269),有显著性差异。术后8周CNTF组,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实验组(3.125±0.156)、对照组(3.095±0.178),有髓神经纤维数实验组(1695±283)、对照组(1543±320),t检验(P>0.05),两组差异均无明显意义。但髓鞘厚度较均匀、结构尚完整,轴突再生明显,雪旺细胞增多。结论 局部应用CNTF在正常猫神经损伤的较早期(4周左右)有促进再生修复作用,但远期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骆文龙  张恒 《重庆医学》2007,36(12):1121-1123
目的 观察甲状腺激素在兔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25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家兔,设立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T3治疗组3个实验组.制作双侧面神经横断损伤、损伤局部硅胶管套接的动物模型;其中右侧为T3治疗组,硅胶管中注入甲状腺素溶液16~18μl;左侧为手术对照组,硅胶管中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术后4、6周取再生面神经,电镜检测有髓轴突比率和髓鞘厚度,取脑桥中下部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表达的变化,光镜下计数两种神经营养因子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电镜结果显示在术后4周和6周,T3治疗组的有髓轴突比率和髓鞘厚度均>手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周,手术对照组和T3治疗组NGF、BDNF两种分子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较之正常对照组增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T3治疗后阳性细胞数NGF、BDNF比手术对照组NGF、BDNF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面神经横断损伤后,再生室中注射T3能够促进面神经有髓轴突比率和髓鞘厚度的增加,并且增加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18只兔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外源性给予GM1,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观察面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面神经横断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2周、4周)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