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的影响特征,探讨针刺阳陵泉穴促进中风偏瘫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例中风偏瘫患者和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阳陵泉前后的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的方法对提取的感觉运动网络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激活的脑区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针刺阳陵泉后中风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成分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右扣带回、右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右舌回、右小脑山坡以及左楔前叶和左顶上小叶,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右额上回、左额中回、左额下回、左额内侧回、右额内侧回、左颞上回、左楔叶、左楔前叶。[结论]针刺阳陵泉穴可通过调节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增强感觉反馈对运动输出的作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2.
林逢春 《光明中医》2020,(21):3420-3422
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联合化瘀汤对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病房的8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阳陵泉联合自拟化瘀汤治疗,采取Fugl-Meyer评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针刺阳陵泉联合自拟化瘀汤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祝春燕 《光明中医》2020,(14):2120-2122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接收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包括改善循环药、营养神经、降糖、控制血压等,同时进行常规功能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对症治疗,包括急性期针刺、恢复期针刺、后遗症期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生存质量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价,2组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环境评分均较治...  相似文献   

4.
搜集并总结针刺阳陵泉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不同针刺深度、生理状态等因素对针刺阳陵泉穴激活脑区的影响;2)针刺阳陵泉穴所激活脑区的特异性;3)阳陵泉穴与其他穴位配伍所激活脑区的差异对比。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针刺阳陵泉穴可激活特定的脑区,如双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等及双侧眶回、右侧颞下回等区,从而起到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功效,在治疗胆系疾病及中风等病症中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巧玲 《河南中医》2007,27(10):88-88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为主的一种病证。起病急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应尽早进行训练,促进康复,减轻残疾[1]。笔者运用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早期患者206例,取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缺血性中风病人外关穴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对脑部功能区激活/负激活的作用。方法: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6例,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针刺过程中接受fMRI扫描,所得数据由SPM2分析、比较。结果:与留针状态比较,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外关穴捻针时,激活的脑部功能区为BA7、10、17、18、19、31、39、40区和小脑前、后叶,负激活的脑区为BA1、4、22、45区。结论: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能较为特异地激活主管感觉的脑区,负激活主管运动的脑区,可能是外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运动通路损伤后,肢体运动所反应的激活脑区的特异性改变,并用功能磁共振表达出来,初步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MRI技术及Brain-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左上肢主动运动脑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及左侧小脑;而偏瘫组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右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大脑的苍白球、扣带回。结论偏瘫组较正常组出现更多的锥体外系及次级运动区的激活,从而推测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普通针刺治疗的同时接受腹针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普通针刺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与腹针配合普通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但以腹针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结合阳陵泉穴温针灸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直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科诊治的创伤性膝关节僵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研究组另给予等速运动训练结合阳陵泉穴温针灸治疗,对照1组另给予等速运动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屈曲度、伸直度、屈伸弧度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伸肌群和屈肌群PT、PT/BW、AP值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三组治疗后H/Q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治疗后H/Q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等速运动训练结合阳陵泉穴温针灸治疗膝关节僵直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密切相关。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以默认网络为基础的多个连接网络,它们共同构成脑功能网络,负责人的记忆、认知、运动等,而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反映分离脑区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特定功能脑区间的连接异常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作为近年脑功能的研究热点,能够通过检测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同步性来观察区域网络功能连接情况。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有效调节脑网络间功能连接、促进脑区和默认网络的结构重组,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网络连接的研究是探索中医药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脑功能机制的新契机,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工具。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围绕中医药对缺血性卒中脑功能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阳陵泉穴治疗。分别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AS与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屈曲度与伸直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分别为(120.4±17.9)%、(-3.1±0.8)%,均高于对照组的(92.5±5.9)%、(-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针灸阳陵泉穴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运动的效果与机理。方法:将60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左阳陵泉(左穴组)、右阳陵泉(右穴组)和双阳陵泉组(双穴组),每组各20例,在B超下观察3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的影响。结果:左穴组、右穴组和双穴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均有明显作用(P<0.05),但3组间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阳陵泉与右阳陵泉对胆道系统有同样的效应,故临床不宜只取右穴,而忽略左穴,也不必左右双穴同时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动态扫描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脑功能区的变化,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中渚穴引起的脑内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额叶、颞叶、小脑和枕叶,阳陵泉穴引起的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枕叶、小脑、额叶和颞叶.结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均可以引起双侧听觉、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和双侧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兴奋,这可能是临床治疗相关病症的中枢作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转筋的效果。方法123例转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理疗组41例和西药组41例。治疗组运用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阳陵泉穴位注射治疗,理疗组运用四肢气压循环治疗,西药组予口服碳酸钙D。片治疗,治疗10次后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O%,理疗组总有效率为65.9%,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3.4%。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与理疗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阳陵泉穴位注射治疗转筋总有效率优于理疗和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刺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治疗,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研究观察到针刺阳陵泉、外关、足三里等脑卒中康复常用穴后,出现运动皮质重塑、脑区连接改变和神经网络变化等,提示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脑皮质活性,促进脑功能重组,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刺调节脑皮质功能活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病灶部位、健侧和患侧的选取以及不同取穴方案均能引起神经影像上的差异。众多研究结果在体现针刺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疗法特点的同时,也提示了基于“神经调控”开展针刺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针刺阳陵泉缓解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γ—氨基丁酸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针刺阳陵泉为主作观察组 ,针刺足三里为主作对照组 ,观察了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 (CSF)γ-氨基丁酸 (GABA)的影响。结果 :临床抽搐控制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但总有效率无差异 ;对 CSF中 GABA的影响 ,观察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 ,同时能提高 CSF中 GA-BA的浓度。  相似文献   

19.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晶  彭伟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36-339
功能磁共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可以对大脑的高级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其出现为针灸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明确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脑功能区域低频振荡振幅的特征性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无针刺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分析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受试者脑功能区的低频振荡振幅值差异以及患者针刺前后低频振荡振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海马、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顶上回等脑区;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右侧楔前叶、额中回等脑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足临泣穴后低频振荡振幅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右侧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脑区,显著减弱的脑区为左侧楔叶、楔前叶等脑区。结论:针刺足临泣穴对无先兆偏头痛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起特征性调节作用,这可能为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