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运动通路损伤后,肢体运动所反应的激活脑区的特异性改变,并用功能磁共振表达出来,初步探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MRI技术及Brain-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左上肢主动运动脑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及左侧小脑;而偏瘫组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右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大脑的苍白球、扣带回。结论偏瘫组较正常组出现更多的锥体外系及次级运动区的激活,从而推测脑梗死后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分析针刺“益智调神”穴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揭示针刺治疗AD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将60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30例,脱落2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每次2.5~5 mg,每日1次,治疗4周后每次加量至10 mg;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针刺“益智调神”穴方(百会、四神聪及双侧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两组均治疗6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整体认知功能;采用rs-fMRI分析两组患者(针药组11例、西药组12例)治疗前后左侧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FC)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AS-Cog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MMSE评分高于西药组、ADAS-Cog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西药组患者左侧海马与左侧梭状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双侧颞上回、右侧顶上回之间FC较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双侧肢体康复治疗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患病7天内即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中,健患侧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FMA)的影响。实验组均给予双侧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患侧肢体康复训练,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每例患者入组时、病程1个月时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1个月ADL能力和FMA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中,双侧肢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刺头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石现  左芳  田嘉禾 《针刺研究》2005,30(3):167-170
目的:研究针刺百会、曲鬓穴对中风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法,运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以及电针治疗3周后的大脑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变化。结果:①针刺的即刻效应: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运动前区及顶上小叶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发生了明显的代谢功能改变,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②3周后效应:患者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仍有改变,仍表现为糖代谢增高的区域集中于健侧,代谢减低集中于病灶侧。结论:电针头穴百会与曲鬓可以升高或降低双侧大脑的运动功能区域中葡萄糖的代谢,从而可能诱导与运动相关的某些区域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促进运动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偏瘫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娇  谢卉  阳文浩  李智  阮班魁 《中医杂志》2011,(20):1763-1765
目的比较巨刺针法与常规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中渚、髀关、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治疗组对健侧和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对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根据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阶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复合针法可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风促通灸对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CST)结构的影响,探讨中风促通灸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50例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于百会、水沟及患侧尺泽、内关、委中、三阴交等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风促通灸治疗,穴取百会、神阙及双侧足三里。针刺及中风促通灸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全段、大脑皮层、内囊后肢、大脑脚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上肢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双侧内囊后肢及病灶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健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287-1291
目的:以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载体,从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采用BOLD-fMRI成像技术,以10例健康被试者(A组)和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比较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与A组健康受试者ReHo的异同。结果: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功能区ReHo存在差异;治疗后基底节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等区域ReHo发生动态变化。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脑功能区异常,基底节区是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是中风患者静息态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是针刺治疗中风患者重要的调制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改善中风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加分期针刺治疗,根据Brunnstrom分期法、Fugl-meyer(FMA)评分法于治疗前、治疗90天后评定并记录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得到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胃动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胃动康口服,对照组给予保胃康六味木香胶囊口服,均以6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均显著升高(P< 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动康能显著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报道,为今后科研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从单穴针刺、多穴针刺、针药并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耳穴按压、皮内针疗法、闪罐疗法、综合疗法及其他疗法等方面,对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报道。结论:认为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操作简便,治疗无痛苦,费用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其实验性研究及临床作用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骨科患者诊治过程中,功能锻炼逐渐成为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伤肢功能恢复及患者身心健康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中心理状态变化,焦虑与F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按罗马Ⅲ标准前瞻性分析FD患者65例和正常对照者31例的HAMD他评抑郁量表,HAMA他评焦虑量表变化.结果: FD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FD患者心理状态异常与FD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消化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消化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予消化片,每日5片,每日3次餐前服;对照组30例,予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餐前服。2组均2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7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消化片具有促进消化、促进胃肠排空、增加消化酶分泌的作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鑫  林小妹 《中医临床研究》2010,2(22):117-117,119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眩晕、肩臂痛或瘫痪及其他一系列综合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该病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因颈项部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  相似文献   

17.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晶  彭伟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36-339
功能磁共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可以对大脑的高级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其出现为针灸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综合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功能性便秘的影响作用。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给予高纤维膳食,适量饮水、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一般治疗方法。治疗组予以大黄胶囊1粒bid,并进行腹部穴位按摩,按压中脘、天枢、大横、关元,疗程为4周。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排便困难评分、粪便性状、腹胀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腹胀评分、排便时间较治疗前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坠、不尽、胀感评分于治疗前后相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泄浊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功能性便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有效的治疗功能性便秘途径。方法:将2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治疗组采用济川煎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福松(聚乙二醇4000)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9%。结论:运用济川煎并随症加减治疗功能性便秘有着良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姚树坤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疗效卓著,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颇具心得。姚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治疗应中西合璧,先明确诊断,再予辨证论治,病机以湿热阻滞肠胃为主要特点,治疗应清化湿热、疏调气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