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转课堂从国外的引进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堂外,把知识内化放在课堂内,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刚刚起步,设计和应用适合中医药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课堂教学效果势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翻转课堂模式的一般概况,微课的应用优势以及...  相似文献   

2.
3.
将MOOC与中药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基于MOOC的中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解决目前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效果,改善课堂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法 以2012级(对照组60人)和2013级(实验组69人)口腔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教学效果的差异。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用率和 ±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评价体系也有所区别,对照组综合成绩构成比为课堂表现(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实验组综合成绩构成比为课内外表现(3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60%)。对照组课堂表现成绩为14.78±4.27,实验成绩为14.49±4.49;实验组课内外表现成绩为22.19±7.21,实验成绩为7.12±1.33;两组免疫学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49.01±7.28);对照组(46.32±7.44)]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更具优势。问卷调查显示翻转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68.18%, 45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68.18%, 45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56.06%, 37人)、对知识的掌握(46.97%, 31人)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但喜欢并接受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仅占三成。 结论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是以网络在线课程、翻转课堂以及在线交流平台为核心内容,通过网络课堂教学结合线上作业、测验、讨论和考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优化的课程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儿科学》网络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眼视光技术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翻转课堂重构了教学结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除了能提高学习效率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是符合新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之一。文章结合眼屈光检查课程对此进行了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7.
药物分析实验课程对于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分析了传统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以银量法测定苯巴比妥原料药的含量这一实验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并进行了教学反思.实践表明,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8.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信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数据结构与算法》传统教学中由于理论与实验的脱节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丧失,动手能力差,学习成效不理想.因此,文章将基于CDIO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础医学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精心准备多元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因材施教,有效监管教学过程,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为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以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儿科2019、2020级规培生30名为对照组,2021、2022级规培生30名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30学时的儿科规范化培训,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考核结果,实践考核(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技能操作、人文沟通)评分,培训前后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MSALAAS)]评分、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评分,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考核优良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技能操作、人文沟通等实践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MSALAAS、CT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翻转...  相似文献   

11.
中药鉴定学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经验,从多媒体教学结合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结合实地教学、实验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传统理论结合前沿学科等多个方面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完善中药鉴定学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借助"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新模式,采用学生演讲讨论、提交论文等综合性拓展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综合考评体系。实践证明,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多种资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益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学的主干课程,又是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各科过渡的桥梁。通过"药性-功效-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授课模式的运用,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者统一、递进的关系;通过"期中考试-饮片识记-期末试卷"三位一体考试模式,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认知了常用的中药材饮片,增加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科《中药学》教材的内容构成,是中药理论体系表现的主要形式,但近20年来的教材易版,一定意义上只是改变着理论体系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因为新概念新理论的形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发现而改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而不能够达到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和重新建立概念的目的。通过三种版本教材内容体系的比较,在探讨理论构成系统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中药学理论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CAI动态化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CAI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CAI动态化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CAI动态化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临床中药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现状及今后发展之路,发表了见解。指出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学科,又具临床性质。当前它在药物数量、新药开发、单味药研究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着理论研究及复方研究相对不足,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今后的发展之路,离不开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及中药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目前应把中药实验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手段要高起点,要多学科大协作。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CAI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CAI动态化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CAI动态化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但现今某些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药性理论在指导临床研究方面的作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断增加,降低了用药的安全性。通过探讨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与临床用药的关系,同时加以举例说明熟知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强调在中医药学习中对于药性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常用中成药的药性知识普及,这些都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药炮制学》SPSL教学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SPSL教学法的可行性,对SPS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学生书面考试成绩和教学法综合评分均以SPSL教学法为高,表明SPS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各种教材皆谓《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认为1892种只是《本草纲目》的“纲”数,实际收载药物应为3440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