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在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
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 牙合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牙合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牙合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牙合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牙合,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牙合,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Ⅲ类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小于其余3组,牙弓、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余3组;Ⅱ类错(牙合)的下切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大于其余3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与相应基骨弓长度呈中度负相关(中切牙区至尖牙区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7、-0.554和-0.489,P<0.001),而与牙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存在差异。通过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的大小可以评估相应基骨的矢状向发育情况,但改变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不足以影响牙弓长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转化侧位片探究山东地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氏Ⅱ类错患者的前牙、后牙及上颌平面倾斜度特点,比较其与正常患者的差异,为矫正安氏Ⅱ类错提供治疗思路和策略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123例正畸患者CBCT头颅造影(CCB)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成年安氏Ⅱ类患者作为实验组,34例为对照组,利用CBCT三维影像转化得到矫正前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测量,根据FH平面与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FH-MP)及SN平面与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SN-MP),将患者分为3个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实验组。选取34例安氏Ⅰ类均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测量指标的数据差异。 结果 Ⅱ类高角组前牙平面倾斜度为(14.73±3.76)°,后牙平面倾斜度为(21.42±5.77)°,两者均较Ⅱ类均角组及低角组更大(P<0.05),与对照组前牙及后牙平面之间同样有明显差异(P<0.05)。上颌第二磨牙的高度从低角组到高角组依次减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 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Ⅱ类错具有不同的平面倾斜度特征。Ⅱ类高角组前牙及后牙平面较均角组、低角组及对照组陡。其中后牙平面倾斜度的差异主要由上颌第二磨牙的垂直高度不同造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磨牙的远中移动,但是对于远移磨牙后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垂直向如何变化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垂直向上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Ⅰ类13例,安氏Ⅱ类20例,安氏Ⅲ类7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低角组10例;年龄10-53岁,平均28.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位专业正畸医师对牙齿和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矫治后牙列拥挤解除,前牙建立正常覆合覆盖,面型得到一定改善;(2)高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减小0.4°,均角组、低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增加小于1°,3组中的前下面高(ANS-Me)增加小于1 mm,治疗前后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角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点至上腭平面的距离(U6-PP)减小0.47 mm(P <0.01),均角组下颌中切牙切端至下颌平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乳牙疾病与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玉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2)
目的:了解青少年错糖畸形与乳牙疾病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市新开河小学、东林学校、旺庄中心学较1734名在校学生进行检查,错(牙合)畸形患者共695人,(男343人,女352人)患病率40.1%.主要病因为乳牙龋病、乳牙早失和乳牙滞留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乳牙疾病是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提示有效防治乳牙疾病对减少年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厦门市1198名中学生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厦门市中学生牙列错牙合畸形情况。方法于厦门市市区3所普通中学中随机抽取12-16岁中学生1198名进行错牙合调查。结果错牙合畸形发病率以Ⅱ类最高,Ⅰ类次之,Ⅲ类最低;各类错牙合构成比,双颌前突所占比例最大(28.75%);其次分别为上颌骨前突(26.89%)、牙列拥挤(18.63%)。结论厦门市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表现复杂多样,应加强对错牙合畸形的宣传教育及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背景:牙弓后段长度不足与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测量兰州地区成人个别正常牙合牙弓后段长度。
方法:在兰州地区甘肃籍在校大学生中选择18-24岁正常牙合102例(男47例,女55例),平均年龄(19.33±2.67)岁,拍摄头颅侧位片,按照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32°)、低角组(<22°)、均角组(22°-32°)3组。分别测量受试者上、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并进行性别、组内、组间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上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下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发现,男性低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显著大于男性高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以初步说明牙弓后段在发育过程中不受性别影响,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成人个别正常牙合牙弓后段长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性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的形态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27例骨性Ⅰ类错牙合、3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及27例个别正常牙合于正畸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得下颌虚拟模型,分别测量牙弓、基骨弓的长、宽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并拟合牙弓、基骨弓的形态曲线。结果Ⅲ类错牙合的基骨弓长、宽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宽度显著大于Ⅱ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的前牙牙弓长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基骨弓在尖牙间、磨牙间宽度及全牙段长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8、0.836、0.818,前牙长度r为0.395。结论Ⅲ类错牙合基骨发育过度,Ⅱ类错牙合前牙弓最长以弥补其基骨发育不足;牙弓与基骨弓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错牙合畸形患者交往焦虑的状况及治疗联盟对错牙合畸形成年人交往焦虑的影响。方法 141名错牙合畸形儿童患者96名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分别接受儿童交往焦虑量表(SASC)和交往焦虑量表(IAS)调查,并对成人组进行三期治疗联盟干预治疗,分析其干预前后交往焦虑变化。结果 1在调查中,儿童在SASC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28.43,P0.05),且男童与女童相比存在显著差异(t=3.67,P0.05);2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交往焦虑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常模,且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26.87,P0.05);3接受患患治疗联盟干预治疗患者,其交往焦虑得分低于未接受者且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接受患患和医患治疗联盟干预治疗的患者,其交往焦虑得分显著低于未接受干预治疗及仅接受患患治疗联盟干预治疗的患者(F=19.40,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能负面影响儿童、成人的人际交往;治疗联盟的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成人交往焦虑,恢复其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是因为这类错牙合类型的患者颅面部结构生长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治疗决策及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未来的生长潜力。 目的:综述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和基骨弓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malocclusion,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dental arch,basal arch,growth and development,mixed dentition,tongue,etiology,jaw”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以“错牙合、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基骨弓、生长发育、替牙期、舌、病因、颌骨”为中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最后纳入64篇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分析与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是儿童牙合发育异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类型,其颌骨、牙弓、基骨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②颌骨、牙弓、基骨弓作为特殊的颅颌面复合体有相同的增长变化趋势,具有协同性。③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的上、下颌骨生长速率与年龄和骨龄相关,颌骨长度的增长在不同生长高峰期的速率也有差异,一直持续到患儿成年。④正确预测生长发育高峰期,抑制骨性Ⅲ类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⑤由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具有复杂性,因此及时发现上、下颌骨、牙齿、牙列及咬合关系等异常发育的情况,正确诊断,早期矫治,适时干预对于引导儿童颅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⑥目前对于儿童牙弓、基骨弓生长发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牙合,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一旦开始治疗,就不能继续观察其生长发育特点,因此未来还需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生长发育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https://orcid.org/0000-0002-3486-3651 (高丽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人颅底的生长发育研究提供正常的颅底结构测量数据和参照标准;初步分析颅底生长发育趋势和特点。方法:对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颅底标本诸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对其进行相互比较和纵向分析。结果:颅底在不同发育阶段各有其趋势和特点,蝶枕角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小,但性别之间无差异,颅前窝诸结构变化幅度最大,颅中窝的变化相对最小,11项测量指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各异。结论:观察测量数据可为人颅底生长发育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蝶枕角、耳眼(FH)平面可作为颅底生长发育的观察测量指标和参照平面。 相似文献
12.
13.
14.
Summary The relationships of VII and VIII cranial nerves and related arteries are reviewed in 26 preparations by microdissection techniques. These vessels may be grouped in large (AICA, PICA), medium (LA, SA, CSA, RPI) and small calibre (vasa nervorum, radicullar and medullar branche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structures in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 vestibular neurectomy and cross-compression syndromes is discussed. Vascular loops and elongated arteries are normal structures present at birth.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AJ Roemmers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5.
Scott Lozanoff 《Anatomical record (Hoboken, N.J. : 2007)》1992,234(4):618-624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raniofacial growth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relies on computerized re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measure changes in for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computerize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in mice. Ten 1-day-old non-littermat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was dissected free from surrounding connective tissues. Eleven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from these cartilages. Twenty developmentally equivalent mice were collected and fixed with either glutaraldehyde or formalin and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from each specimen was subjected to computerized reconstruction. The corresponding 11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from these mode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surements recorded from the computerized mode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recorded directly from the actual anterior cranial bases. 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ons were considered accurate. An analysis of the coefficients of error revealed that measurements derived from the computerized model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recise than those recorded directly from the actual tissue. The computeriz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ethod provides accurate and precise models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in young mice.© Wil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解剖标本。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棘孔、耳蜗导水管、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是显示咽隐窝与咽旁间隙位置关系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CT三维重建在侧颅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侧颅底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健康成人在Picker5000全身CT机上行连续轴位扫描,将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输入Voxel Q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表面阴影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侧颅底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正常侧颅底孔、裂和重要的骨性标志。重建的结构可整体显示或切割后单独显示,两均可在三维空间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论 三维CT能立体而直观的显示侧颅底骨性结构,有利于侧颅底外科手术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和志愿者10名,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标本和CT连续扫描图像,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进行侧颅底三维重建。在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在标本及影像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咽隐窝至茎突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和(9.80±1.54)mm、(4.05±0.85)mm和(4.24±0.90)mm、(31.48±2.45)mm和(32.02±2.66)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等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SSD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侧颅底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并可进行距离的测量。结论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是显示咽旁间隙的最佳方式和SSD三维重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侧颅底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颞下窝径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可分为隆起型(占66.7%)和低平型(占33.3%)。岩下窦开口部位有三种类型。Ⅸ脑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Ⅹ、Ⅺ脑神经多位于其内侧。Ⅺ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关系密切,可分三种类型。颈内动脉水平段距鼓膜张肌平均为2.2mm,距脑膜中动脉和下颌神经分别平均为6.8mm和6.9mm。结论:避免手术损伤后脑神经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辨认清楚后明视下操作。鼓膜张肌、脑膜中动脉、下颌神经是预测和辨认颈内动脉水平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