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如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白三烯(LTs)具有高度生物活性,是启动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途径。PGI_2—TXA_2平衡失调与脑缺血发生有关;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可能影响循环和代谢;已证实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是血小板聚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需要钙离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PP32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缺血诱发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 5 5只 ,随机分为自然组、假手术 6、12、2 4、4 8、72小时组 ,全脑缺血再灌注 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应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 ;应用荧光定量RT PCR方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CPP32mRNA的表达。结果 与自然组相比 ,假手术各组CPP32mRNA无显著性增高 ,而短暂性全脑缺血 6小时后CPP32mRNA的表达已有增加趋势 ,缺血后 12小时增加了 5 3% ,缺血后 2 4小时增加了 2 2 3% ,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缺血后 72小时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短暂性全脑缺血可诱导海马组织CPP32mRNA的表达 ,缺血 6小时其表达开始并逐渐增强 ,2 4小时达高峰 ,72小时有下降的趋势 ;CPP32的转录增强是缺血诱导神经元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比色法和高效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大鼠手术后,第2、3、5天海马ACh和PAF含量。结果 手术后第2、3、5天大鼠海马ACh含量,在模型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AF含量两组间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ACh含量的持续降低,可能是Va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AF则可能主要参与急性脑缺血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脑缺血后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缺血性大鼠脑海马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改变及兆科蝮蛇抗栓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窒息心脏停搏组(ACA组,n=20),大鼠遭受窒息性心脏停搏1min后复苏;(2)脑缺氧预处理+窒息心脏停搏组(HP+ACA组,n=20),在窒息性心脏停搏前24 h给予大鼠1min的脑缺氧预处理4次,每次间隔5 min;(3)脑缺氧预处理组(HP组,n=20),只给予4次脑缺氧预处理。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和复苏后神经功能评分(NDS),72 h后取海马CA1区组织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ACA组相比,HP+ACA组死亡率显著降低(5% vs.30%,P0.01),NDS明显改善(P0.05),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结论脑缺氧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缺血性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何秋,王慕一,郎恩干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tetActivatingFactor,PAD是一种脂类介质,分子结构为1—0—烷基—2—乙酸—Sn—甘油—3—磷酰胆碱,分子量为1100,于1972年由Benveniste等研究兔...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海马透析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脑反复缺血再灌流羟自由基活性动态变化,探讨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Pulsinelli和Briefley4血管关闭方法,5min×3次缺血,用微透析针植人右侧海马CA1区,用水杨酸盐捕获生成稳定的加合物2,3和2,5二氧苯甲酸(2,3和2,5DHBA)。用高压液相(HPLC)电化学检测。结果腹腔内注射水杨酸盐和微管透析针内注射水杨酸盐,2,3和2,5DHBA出现相似变化。缺血期2,3和2,5DHBA稍降低,灌流20min显著增高,灌流1h升高至顶峰,持续3h。证明脑反复缺血后再灌流羟自由基显著增高,并且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结论自由基在脑缺血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在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15min。Western印迹检测海马组织pCREB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其在大鼠海马CA1区及齿状回的表达。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缺血再灌注3h,pCREB的表达至高峰,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3h海马CA1区pCREB表达至高峰,并迅速下降,于24h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在齿状回其表达较强且持久。结论脑缺血再灌注促进pCREB的表达,pCREB的表达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We used in vivo microdialysis to define the chro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ase of thromboxane and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 into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of ischemic hippocampus. The thromboxane level peaked after 20 min of postischemic reperfusion, followed by a delayed PAF response 120 min later. We conclude that cerebral ischemia causes delayed elevation of PAF in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long after the immediat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thromboxane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活化因子对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损害时病理活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及其拮抗剂对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的影响,探讨PAF致使神经细胞内[Ca2+]i超载的途径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RCMMIC阳离子检测系统,观察不同浓度的PAF以及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BN52021和非特异性拮抗剂MK801对体外培养14天的大鼠皮层神经元[Ca2+]i浓度的影响。结果5×10-6mol/L的PAF可使培养神经细胞[Ca2+]i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N52021可明显阻止PAF所致的神经细胞内[Ca2+]i超载,在此基础上加用MK801可使神经细胞内[Ca2+]i水平下降的更为明显。结论PAF可通过多种渠道致使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相似文献   

13.
全脑缺血后PAF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分别应用放免法和Fura-2/AM荧光法测定海马组织中PAF、突触体游离钙(「Ca^2+」i)浓度。结果 缺血20min后,PA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再灌注240min时已降至对照组水平,再灌注480min后出现迟发性升高。对应「Ca^2+」i值随所观察的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Tetrandrine(钙拮抗剂)能明显降低再灌注480min时PAF和「Ca^2+」i水平。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主后,PAF的异常代谢与「Ca^2+」i水平密切关联,协同参与了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梗死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其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缺血oh、3h、6h、24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于栓塞同时大鼠脑室内分别给予GDNF和生理盐水5μL。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Caspase-3的表达、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GDNF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神经元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特别是海马区神经元在GDNF组无明显损伤;GDNF组(Caspase-3表达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GDNF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抑制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病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其受体(PAFR)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性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干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用高效薄层层析法测定大脑皮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PAF含量、RT-PCR检测PAFR基因表达。使用原代野生型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系统,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PAF组和PAF 拮抗剂组,应用碘化物/钙黄绿素染色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侧的大鼠皮质在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 PAF含量(单位为ng/g)分别为13·71±1·23、17·90±1·14和17·89±1·54;PAFR基因表达(单位为密度)分别为0·5892±0·1222、2·0512±0·1519、2·0168±0·1653,缺血再灌注6h、12h组缺血侧皮质PAF含量及PAFR基因表达与缺血对侧、再灌注3h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在进一步的体外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中,PAF组、PAF 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92±1·39)%和(18·94±1·18)%,与空白对照组[(10·23±0·59)%]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PAF 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与PAF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是由PAF及其受体介导,用PAFR拮抗剂进行干预,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Wistar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应用具有强力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作用的中药山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脑梗塞,通过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组织含水量、血浆粘度及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等指标观察,发现山醇能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CBF,减轻脑水肿,降低血浆粘度,减轻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肿胀,减少核的坏死溶解,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 G 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 4 血管闭塞脑缺血模型, T U N E L 方法原位标记 D N A 片段,观察脑室内注射 N G F 后海马 C A1 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使用 N G F 后 3d 海马 C A1 区 T U N E L 阳性神经细胞数为神经细胞总数的13.9% ±11.6% ,与缺血对照组(21.3% ±13.7% )比较显著减少( P< 0.01)。结论 外源性 N G F 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内自由基动态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 11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17组 ,假手术组 7只 ,缺血组—缺血 3h组 ,缺血 3h分别再灌注 1h、2h、3h组各 7只 ;治疗组 (即在缺血前 30分钟给予GBE 5mg/kg、10mg/kg、15mg/kg ,腹腔给药 )—缺血 3h ,但缺血 3h分别灌注 1h、2h、3h组各 7只。动物模型参照Zivin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并加以改进。结果 比较缺血组和治疗组 ,可见给予GBE后能明显减少丙二醛 (MDA)的产生 ,增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 ,SOD的测定采用黄嘌呤法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peroxi dase ,GSH PX)生成和释放 ,5mg/kg组与 10mg/kg、15mg/kg组间有显著差别 ,而后二者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GBE可通过增强SOD和GSH PX的合成、释放 ,降低MDA的合成、保护缺血的神经元 ,且与用药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变化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插线较模型组浅,不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观察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6 h、24 h、48 h、72 h和7 d缺血半暗带AIF的表达,同时利用TUNEL法观察对应区域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6 h在缺血半暗带区AIF阳性细胞显著增加,再灌注48 h达到高峰[(130.47±11.32)个];各时相点均可见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以再灌注48 h最多f(118.53±11.67)个];各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致AIF表达增加.并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