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病理类型特征、临床症状的特点及中药干预情况,探讨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及内窥镜中心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经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1198名患者,随访半年~7年,有267名复发。根据其症状、息肉的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中药干预情况,探讨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结肠息肉术后复发与患者的症状、息肉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中药干预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P=0.167,P=0.434,P=0.258)。结论患者有腹泻、便血症状,多发、无蒂、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腺瘤性及恶变的息肉易复发,口服中药干预的患者息肉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区近6年来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60岁以上)与中青年组(60岁以下)结肠息肉的特点,分析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5 291例受检者中共检出结肠息肉1 570例,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占37.5%,有大便习惯改变者51.7%,有腹痛者21.3%.老年组结肠息肉的患病率(37.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2.7%),P<0.05,两组中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P<0.01),而且老年组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65.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2.8%),P<0.01.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1).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78.4%伴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临床表现.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且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发,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083例结肠息肉患者的资料.根据检查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息肉检出率以及肠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 结肠息肉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为15.3%;结肠息肉大小以1 cm以下最为多见,各年龄组间息肉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息肉的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见(P <0.01),多部位息肉在50~79岁年龄组发生率显著高于20~49岁年龄组(P<0.01);息肉生长方式20~40岁以亚蒂为主,40岁以上无蒂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P <0.01);各年龄层息肉的病理分型均以腺瘤型息肉为主(P<0.01);各年龄层均以单发息肉为主(P<0.01),随年龄增加多发息肉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均与年龄呈一定的相关性,在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息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与结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评价其在结肠息肉筛查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我院194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结肠息肉组,另选择同期100例经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G-17水平及G-17阳性率,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诊断结肠息肉的最佳界值。再对结肠息肉组进行亚组分析,观察血清G-17水平与结肠息肉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数量的关系。结果结肠息肉组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513,P=0.000),G-17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424,P=0.000)。ROC曲线显示,G-17诊断结肠息肉的最佳界值为15.16 pmol/L,诊断敏感性为61.7%、特异性为81.2%。结肠息肉组亚组分析显示,恶性程度较高的腺瘤性息肉亚组与炎性、增生性、混合性息肉亚组相比,G-17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s炎性息肉亚组:t=3.265,P=0.002;vs增生性息肉亚组:t=2.210,P=0.039;vs混合性息肉亚组:t=2.122,P=0.034);但息肉发生部位、息肉数量与G-17水平无关。结论血清G-17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及病理类型相关,有望成为临床预测和筛查结肠息肉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及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分析236例结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结肠息肉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左半结肠为多发,年轻人以炎性息肉占多数,老年人以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为5.08%。大多数有腹痛、腹泻、便秘、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结论: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内镜监测。  相似文献   

6.
结肠、直肠息肉1 204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结肠息肉的分布、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肠镜室1998年1月~2002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直肠息肉1204例进行分析。结果:结肠、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息肉好发年龄为41~70岁。息肉的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占55.32%);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6.61%),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恶变部位以直肠息肉最多(11.19%)。结论:结肠、直肠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高且易恶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北某地结肠镜对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的112例1~18岁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该项研究中评估的临床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发病年龄的症状,息肉的识别年龄,间隔时间之间的症状和内镜诊断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息肉的特征还包括:数量,形态类型,直径,组织学和分布。笔者对人口统计,临床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治疗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12例患者中,年龄中位数为6.9岁,其中男占64.3%(72/112)。所有患者有便血的症状,只是小部分患者有腹痛症状、肛门息肉和腹泻。9.8%(11/112)轻度贫血,贫血的患者都有6个多月的便血症状,与息肉部位无关。91.9%(103/112)的患者被确定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为7.1%(8/112),0.9%(1/112)被确定为腺瘤。1.8%(2/112)的患者有结肠息肉的家族史,无结直肠癌家族史。结论该地区儿童结直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小部分患者有家族性结直肠息肉病史无结直肠癌家族史。小部分便血患者有轻度贫血。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幼年型息肉为主要病理类型,其次为炎性息肉和腺瘤。腺瘤可能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外的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者结肠息肉发病情况。方法按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以及病理学结果等因素对该院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2 485例患者结肠息肉及结肠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485例患者中结肠息肉检出率为35.6%,结肠癌检出率为5.8%,其中男性结肠息肉检出率为40.9%,结肠癌检出率为7.7%;女性结肠息肉检出率为30.5%,结肠癌检出率为3.9%。检出率随着年龄而增加,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高峰均在70岁年龄组,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1)。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次之,以左半结肠为主。结论结肠息肉是年龄相关性疾病,其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男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性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40岁以上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对40岁以上有肠道症状者应进行结肠镜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特点,为老年结直肠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经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病理学检查提示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老年患者共1272例,中青年患者861例,除外恶性肿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结直肠腺瘤的数量、大小、发生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老年结直肠腺瘤组中,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比例要高于非老年组结直肠腺瘤患者(31.2%比20.9%,P0.001)。而在非老年组中,更多的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症状(45.5%比40.2%,P=0.008;36.7%比25.6%,P0.001)。老年组患者多发腺瘤情况要多于非老年组(39.9%比31.5%,P0.001);直径≥10 mm腺瘤的数量也多于非老年组(30.0%比14.1%,P0.001);绒毛状腺瘤比例也高于非老年组(19.0%比16.6%,P0.001)。结论老年患者结直肠腺瘤较中青年患者具有更高的恶变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无症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变化,观察息肉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解放军第三○五医院行纤维结肠镜的355例无症状体检者病历资料,其中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160例。相关指标分析包括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分别比较息肉组与健康对照组、不同数量息肉组、不同部位息肉组、不同大小息肉组及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组间各指标水平的情况。结果 息肉组的TG、SUA指标水平皆高于对照组(t=2. 387,P 0. 05; t=2. 101,P 0. 05),息肉组的HDL-C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t=2. 221,P 0. 05);近端结肠息肉组的LDL-C指标水平高于远端结肠+直肠息肉组(t=2. 071,P 0. 05);大息肉组的TC、LDL-C指标水平皆高于小息肉组(t=2. 059,P 0. 05; t=2. 518,P 0. 05);非腺瘤性息肉组的TG、SUA指标水平皆高于腺瘤性息肉组(t=2. 001,P 0. 05; t=2. 341,P 0. 05);各组间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血脂、血尿酸水平升高,近端结肠息肉、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盐田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行肠镜检查并内镜摘除的80例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以及80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及血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及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癌变患者均为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性息肉组息肉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多发、黏膜表面粗糙糜烂及分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血便是腺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腺瘤性息肉具有体积大、多发、表面粗糙糜烂、易分叶、病理学易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miR-92a-3p在体检健康者、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以及结直肠癌(CR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在CR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rizol法分别对30例体检健康者、25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和40例CRC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清进行总RNA提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92a-3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CR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血清miR-92a-3p的CRC诊断效能。结果 CRC术前组血清miR-92a-3p的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腺瘤息肉组(Z=4.75,P0.01)、CRC术后组(Z=4.28,P0.01)和健康人对照组(Z=8.00,P0.01);健康人对照组血清miR-92a-3p的表达水平低于CRC术后组(Z=4.08,P0.01)和结直肠腺瘤息肉组(Z=2.70,P=0.01);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和CRC术后组的血清miR-92a-3p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0.32);血清miR-92a-3p鉴别C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99(95%CI:0.840~0.959),当cut off值为2.75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0%;血清miR-92a-3p的高低与CRC的浸润深度(Z=2.14,P=0.03)、淋巴结转移(Z=2.86,P=0.04)、TNM分期(Z=2.93,P0.01)等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密切。结论血清miR-92a-3p可能为临床上CRC的筛查、病情监测等方面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肠息肉切除术7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2005/2007年行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7~86岁。临床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23例,血便20例,大便异常35例。部位:直肠息肉20例,结肠息肉58例。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患者具有相同的遗传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生长成百成千个腺瘤性息肉,它是大肠癌的前期病变,如不行肠切除,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大肠癌。现将我院收治的四家系11例病例报告如下。家系一病例1:患者男,42岁,血便10年,极度消瘦,病逝。未治,子女追述。病例2:患者之女,40岁,血便10年。纤维结肠镜:全大肠长满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直径6cm,病理:结肠多发性腺瘤。病例3:患者之次子,36岁,血便5年。结肠镜见全大肠长满息肉,以直肠为著。病理检查提示:腺瘤性息肉。行“离断肠…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 (FPC)为肠道腺瘤 ,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偶可见腹泻 ,随着年龄的增长 ,开始出现便血并伴有粘液 ,此时表明已有癌变表现。该病早期 ( 1 0岁左右 )经钡灌肠检查发现 :在结肠、直肠部位有大小不同的滴珠隆起称息肉 ,随后息肉逐渐增大 ,数量也逐渐增多 ,直至布满整个肠壁 ,使整段肠腔无正常粘膜 ,在 30岁以后就发展为结肠癌 ,平均死亡年龄为 4 0岁。那么这种病遗传吗 ?科学研究表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即该病为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众所周知 ,人体是由许多个细胞组成的 ,而每一个细胞中都有…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6—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且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38例(774枚),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35例,中年组(45~<60岁)109例,老年组(≥60岁)194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腺瘤分布部位、数目、大小、病理类型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1.24:1,平均年龄(59.50±10.74)岁。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组成的左半结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横结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脾曲最少。三组分布部位差异无显著性(χ2=15.057,P=0.518)。直径<0.5cm的腺瘤占55.04%,0.5~1.0cm占38.24%,>1.0~2.0cm占5.81%,>2.0cm占0.90%,不同年龄组腺瘤的大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0.640,P=0.008)。山田Ⅰ型息肉出现286次(84.62%),山田Ⅱ型出现272次(80.47%),山田Ⅲ型出现45次(13.31%),山田Ⅳ型出现24次(7.10%),不同年龄组息肉形态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5.480,P=0.014)。管状腺瘤301例(89.05%),绒毛状腺瘤15例(4.44%),管状绒毛状腺瘤22例(6.51%),无蒂锯齿状腺瘤2例(0.59%),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17.171,P=0.115)。临床表现:无症状(30.47%)、腹痛(21.30%)、腹胀(16.57%)、腹泻(11.24%)、便秘(10.65%)、排便习惯改变(5.03%)、便血(4.73%),不同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χ2=8.091,P=0.764)。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论性别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均有升高。好发部位是左半结肠,最常见的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直径<0.5cm,形态为山田Ⅰ型和山田Ⅱ型,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结肠息肉癌变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癌变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6例结肠息肉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1)416例结肠息肉患者癌变42例(10.1%),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20.0%,37/154);非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低(1.9%,5/262),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结肠息肉癌变与年龄(≥40岁)、息肉直径(≥1.0 cm)有关(P<0.05),而与息肉所在的部位无关(P>0.05).结论:结肠息肉癌变与息肉的病理类型、息肉的大小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临床上对结肠息肉均应进行病理活检,并加以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分析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方法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病理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表现黏液血便、腹痛为主。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3.19%,其中肿瘤性息肉占56.92%,息肉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癌变亦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46例息肉癌变均发生在肿瘤性息肉。息肉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31%,随访大肠息肉复发率12.27%,癌变率1.92%。结论黏液血便是肠镜检查的重要指征;肿瘤性息肉与癌变有关;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息肉术后定期随诊,对早期诊治、预防大肠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