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氨甲苯酸减少体外循环后出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选瓣膜替换术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氨甲苯酸)和对照组各50例。麻醉后均从右颈内静脉插管放自体血10ml/kg,于体外循环后输回病人。研究组放血后静注氨甲苯酸(PAMBA)250mg。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PAMBA250mg。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再静注PAMBA250mg。结果氯甲苯酸组术后24h胸腔平均失血量仅为213±133ml,较对照组530±352ml减少60%(P<0.01)。结果提示使用PAMBA可减少体外循环后出血而未见血栓形成及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中、术后创面渗血不止,外科手术止血难以奏效。随着对体外循环所致出血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学者试图用药物来减少心脏手术的出血,其中以抑肽酶的研究较多,且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1抑...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出血问题是当今心脏外科和麻醉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应用去氨加压素(DDAVP)观察其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30例,其中用药组15例,对照组15例。用药组年龄39±1...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后凝血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硕曾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6):353-356
体外循环后凝血障碍心内直视手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后果和患者预后,本文就体外循环后障碍的原因及防治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TA)在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16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TA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在体外循环术中,TA组静脉注射TA,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9%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在肝素化前、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和术后24h三个时间点血小板数量、凝血指标及血浆D-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术后6h、24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结果 体外循环术后24h TA组的总失血量(250±117)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40±353)ml,且术中、术后输血量TA组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对照组的血浆D-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而TA组的D-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TA可以发挥抗纤溶作用,并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外循环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氨甲苯酸减少体外循环后失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物是推荐的心肺转流 (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之一。氨甲苯酸 (PAMBA)应用简单、有效、无过敏及干扰抗凝监测等副作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自 1999年起 ,CPB中应用PAMBA ,并对其不同剂量减少术后失血的效果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 6例心脏手术患者 ,男 19例 ,女 17例 ,术前均无肝、肾功能或凝血异常 ,1周内未服用阿斯匹林。分为三组 ,每组 12例。A组先心 8例 ,换瓣 2例 ,升主动脉置换 1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 1例 ;B组先心 6例 ,换瓣 2例 ,冠状动脉搭桥 3例 ,左心减容术 1… 相似文献
8.
氨甲苯酸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和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外循环(CPB)可致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功能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凝血因子减少等[1],均可导致非外科性出血,约3%~5%需二次开胸止血[2]其中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者占二次开胸止血数的 50%。天然抗纤溶药物抑肽酶尽管使术后出血减少 50%[3],但其价格昂贵,又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氨甲苯酸是一种国产合成的抗纤溶药,应用于CPB中能抑制CPB中纤溶系统激活而减少术后出血[4-6],本研究通过观察其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及血小板第三因子的作用,来评价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减少术后出… 相似文献
9.
黎京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8,(2)
术中用抑肽酶(aprotinin)可减少出血,但价格昂贵,又可能引起肾衰、移植的冠状血管堵塞、心梗或变态反应。早在1967年Sterns等报告用6-氨基已酸(EACA)处理心脏和术后出血并证实有效。作者按随机双盲法给心脏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大剂量EACA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研究EACA在体外循环(CPB)时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止血环酸预防体外循环后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6,(6)
作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实验评估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止血环酸(TA)对减少CPB后出血的疗效。方法:150例择期心脏手术病人平均分为三组。TA-10组:麻醉诱导后于20min内静注TA10g,随后5h内持续滴注安慰剂(生理盐水);TA-20组:诱导后静注TA10g,随后5h内滴注TA10g;对照组:诱导后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后凝血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PB)对凝血系统有多方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测定APTT、PT和ACT等指标来了解CPB后凝血系统的变化,对防治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择期心脏瓣膜替换病人33例,术前没有抗凝治疗,出凝血检查和肝肾功能正常。麻醉采用静脉芬太尼和安氟醚吸入,CPB用Sarns机,膜式氧合器。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1500ml、706代血浆500ml和各种电解质,肝素化剂量400U/kg,CPB中ACT>480秒,其它资料见 相似文献
12.
13.
14.
体外循环术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刘传绶,漆一伟,陈生龙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及渗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血小板功能与数量的降低[1]。其机制与体外循环机械性损坏、预充液稀释、输入库血、血小板微栓子形成等有关,一般持续1~3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为血液循环中存... 相似文献
15.
毕叔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5,(2)
作者为证明局部应用ATP可减少CPB术后早期的出血而进行一组临床观察,并对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病人血中及胸腔渗血中的残余肝素进行测定。45例CABG病人,年龄45~60岁,全部采用中度 相似文献
16.
翟字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6,(6)
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出血是一个多因素问题,它包括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纤维蛋白溶解和手术止血不细等。凝血酸(TA,止血环酸)是一种能抑制纤溶酶的赖氨酸同型物,其作用是防止纤维蛋白裂解和保护CPB中的血小板功能。TA能减少失血并已用于CPB手术病人。本文的目的是调查TA在减少二次换瓣或再次冠脉搭桥手术(CABG)中用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保护血小板作用及减少术后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估小剂量抑肽酶(1.5×106KIU)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及止血作用,用药组(A组n=20)体外循环(CPB)预充液中一次性加抑肽酶,对照组(B组n=20)加入同容积生理盐水。检测结果A组较B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均增高;血栓烷B2下降;ACT延长但中和效果佳;术中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降低。结论:小剂量抑肽酶减轻血小板膜受体在CPB中的损害、增强其聚集功能、减轻血小板数量下降;抑肽酶与肝素有协同作用并竞争性抑制肝素对血小板功能抑制;明显减少手术后失血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19.
叶晓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5,(2)
作者通过回顾性调查以探讨在CPB开始时采集 自体血(放血)是否可减少冠脉血管重建手术同种血的需要量。选择90例连续行冠状动静脉移植手术的成年患者,术前Hct均>33%。凡有严重肝肾疾病,止血异常,血小板减少症,胸外科手术史,术前服用过乙酰水杨酸及大手术合并症者均予除外。 相似文献
20.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0,(5)
烧伤后自由基的生成在组织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已知持续输注大剂量维生素 C的抗氧化剂治疗可减少烧伤后类脂过氧化作用、血管渗透性、烧伤和非烧伤区水肿 ,因此能减少复苏所需补液量。作者选择 37例烧伤面积占全身 30 %以上者进行这方面观察 ,均在烧伤后 2小时内入院救治 ,随机分成维生素 C治疗和对照两组 ,给林格乳酸盐溶液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和保持充分尿量排出 (每小时 0 .5~ 1.0 ml/ kg)。维生素 C治疗组共 19例 ,平均烧伤面积 6 3%± 2 6 % ,平均烧伤指数 57± 2 6 ,吸入损伤 15例 ,在 2 4小时内按每小时给予 6 6 mg/ kg维生素 C(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