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之一,别嘌呤醇可引起药疹。重症药疹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有效的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现对2004-02~2005-02收治的6例口服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别嘌呤醇所致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燕妮 《海峡药学》1995,7(3):113-113
别嘌呤醇所致药疹具有潜伏期长.皮损反应笃重,全身症状及内脏损害多见,病程迁延反复等特点.因此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对控制药疹、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本文介绍1例别嘌呤醇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因激素使用欠妥,最终导致右眼内容物剜出的失误教训,观介绍以供同过借鉴.1.病例介绍:患者陈××,男,52岁.1994年12月24日因痛风服别嘌呤醇.1995年1月20目前后出现全身红斑丘球伴病痒,于2月6B就诊我科,诊断为别呢吟田致麻疹样型药疹.也停跟别国吟四,于息斯敏等治疗,无好转.于2月8日复诊,收住人院.体检: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丘…  相似文献   

3.
别嘌呤醇药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别嘌呤醇(别嘌醇,allopurinol)的化学结构类似次黄嘌呤,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临床可用于治疗痛风,也用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在化疗或放疗时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5.
别嘌呤醇 (别嘌醇 ,allopurinol)的化学结构类似次黄嘌呤 ,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使尿酸合成减少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临床可用于治疗痛风 ,也用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在化疗或放疗时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疹。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增高 ,由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也相应增多。别嘌呤醇药疹的病情重、潜伏期长、易复发和死亡率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别嘌呤醇药疹的特点药疹是常见的药源性变态反应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别嘌呤醇引起的13例重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例,剥脱性皮炎型5例,年龄35~75岁,平均(55.6±16.8)岁,病情重、潜伏期长、内脏受累常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病程长、死亡率高。结论别嘌呤醇容易诱发重症药疹,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对此药的应用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7.
别嘌呤醇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为临床常用的抗痛风药物之一,不良反应偶有腹泻、间歇性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增高、皮疹、齿龈出血、胃、唇及口部溃疡等,但严重的过敏性剥脱样皮炎尚少见。现将所见1例因服用别嘌呤醇而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反应,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a。因痛风po别嘌呤醇01g(上海延安制药厂,规格:01g,批号:980201)1d后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瘙痒;右眼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咽痛,发热,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收治入院。查体:T387℃,P85次/min,患者全身弥漫性分布暗红色粟粒到蚕豆大小斑疹、斑片,多数融…  相似文献   

8.
别嘌呤醇药疹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2 7例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住院的 112例其它药物所致的药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 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70 .2岁 ,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 71%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平均相当强的松 90 .5 mg/日 ,总疗程平均 35 .5天。与非别嘌呤醇药疹相比 ,老年人的发病率、重症药疹的发生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及总疗程有明显差异 (P<0 .0 1)。结论 别嘌呤醇药疹多表现为重症药疹 ,常见于老年人。治疗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较其它药疹大 ,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可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病例:患者,男,54岁。因痛风于2005年7月29日至8月17日口服别嘌呤醇治疗。8月15日起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2℃,自服对乙酰氨基酚片(百服宁)退热。8月20日晨体温升至40.2℃,双眼睑出现红肿,双手掌、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红斑及少量水疱,口服利巴韦林与清开灵,治疗期间双眼、口腔、外生殖器渐出现糜烂。8月21日口腔糜烂渐加重,进食疼痛,出现频繁呃逆、胃部不适(曾呕吐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药疹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6例别嘌呤醇药疹患者, 从性别、年龄、潜伏期、皮疹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病程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别嘌呤醇药疹多发于中老年男性, 潜伏期长, 皮疹类型以重症药疹居多, 多伴有肝肾受累,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治疗药物. 结论别嘌呤醇药疹是较严重的疾病, 及时停药, 早期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蒋献  阳眉  郭在培 《中国药业》2003,12(2):73-74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别嘌呤醇药疹,从年龄、性别、潜伏期、皮疹类型、白细胞、肝肾功能异常、治疗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别嘌呤醇药疹多发于老年男性,潜伏期长,皮疹类型多样,多有肝、肾受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结论:别嘌呤醇药疹在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要注意早期、足量、疗程够、减量缓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所致重型药疹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例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男性患者经综合处理,分别于住院29天、35天病情好转而出院,1例病情危怠而转住某省级医院进一步救治,经随访,患者终救治无效死亡.结论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其化学结构有关,是机体对别嘌呤醇的一种超敏反应,也有非变态反应机制参与,足量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应是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在近年来的报道中 ,别嘌呤醇引起的重型药疹有增多趋势 ,且较其他药物引起的药物反应有不同之处。近来我们遇到的 3例重症患者 ,其发病情况、治疗效果及转归各不相同 ,在此介绍如下。患者一 ,男 ,80a ,因全身皮疹伴发热 5d2 0 0 1年 6月 1 2日收住院。入院一周前因“上感”服先锋霉素 6号、氟哌酸、去痛片、牛黄解毒片。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 1个月。 5d前全身出现红色皮疹 ,伴瘙痒 ,逐渐增多加重。 2d前开始发热 ,38~ 39℃疑“药疹”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 :T…  相似文献   

14.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也是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减少尿酸合成并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别嘌呤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该药引起的严重药疹临床屡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人因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以"别嘌呤醇and药疹and临床分析"为关键词,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检索,提取其中有关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5项临床研究中的31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236例,女7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8.65岁,平均潜伏期为29.70d。别嘌呤醇药疹中,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52.61%,以剥脱性皮炎型发生率为最高。临床表现中发热发生率为81.52%,血白细胞数目异常占51.81%,肝功能损害占57.38%,肾功能损害占47.13%。别嘌呤醇药疹的治愈率为84.42%,病死率为6.52%。最常见的死因是肾功能衰竭,占47.83%;其次是各种感染,占34.78%。平均住院时间为32.61d。结论我国别嘌呤醇药疹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潜伏期长,重症比例大,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嘌呤醇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降尿酸药,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等,而剥脱性皮炎少见[1]。剥脱性皮炎为严重型药物性皮炎,起病急,常伴有寒战、高热,患者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炎性显著,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6年5月收治1例别嘌呤醇过敏致严重剥脱性皮炎1例,经过38d的治疗与护理,病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8岁,体重指数26.23 kg·m~(-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自服复方利血平片,血压控制尚可;有双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断疼痛病史6年,未予重视,近期发作右膝关节疼痛,于2011年9月来我院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医师开具别嘌呤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10702),用法为0.1 g,po tid。患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连续服药3周后,患者腹部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红色皮疹,伴轻微瘙痒,  相似文献   

18.
19.
王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60-261
<正>阿昔洛韦滴眼液主要成分是阿昔洛韦,说明书中没有说明有过敏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未见患者过敏,杂志上也未见报道阿昔洛韦滴眼液过敏。阿昔洛韦滴眼液过敏呈水肿性大片紫红色斑,边缘清楚,停药1~2周后皮疹逐渐消退。损害发生在阿昔洛韦滴眼液接触部位,没有全身症状,局部有瘙痒或灼痛感。我病房遇到1例,现将护  相似文献   

20.
现将我院近年来应用氨苄青霉素致药疹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9年3月-2000年8月应用氨苄青霉素而致药疹共23例,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19-50岁。所有病例用药前青霉素皮试阴性,根据病情均为单用氨苄青霉素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