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素娥  梁茂本 《医学信息》2004,17(12):861-861
α干扰素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剂.拉米夫定作为新型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新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该两种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各种急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为趋利避害.本文分析了两种药物抗乙肝病毒机制、作用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用药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CR-RFLP检测拉米夫定抗HBV感染中聚合酶YMDD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析拉米夫定抗HBV感染中聚合酶YMDD变异方法。方法 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过程中HBV DNA由阴性再次转为阳性患者及HBV DNA始终保持阳性的血清达1年或1年以上,用3对引物扩增HBV P基因的C区,扩增产物分别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酶切结果用8.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检测HBV YMDD变异,同时血清用全自动测序仪检测YMDD变异。分析比较两者结果。结果 35例病人,包括33例HBV DNA再次阳性患者,2例用药1年HBV DNA未转阴。14例病人出现YMDD变异。PCR-RFLP结果为6例YVDD变异、4例YIDD、1例YI/MDD、21例YMDD与测序一致。另3例PCR-RFLP结果为YI/VDD,即混合变异,测序报告为2例YIDD、1例YVDD,分析相应的测序图,存在混合变异。并把YIDD与YVDD变异的血清混合,行PCR-RFLP,结果与YI/VDD一致。结论 用PCR-RFLP能快速、简便、灵敏地检测YMDD变异。  相似文献   

3.
牛根良 《医学信息》2009,22(5):455-456
目的回顾性评价我院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观察治疗1年时血清转氨酶(ALT)复常、HBeAg转阴和HBV DNA转阴情况。结果在治疗1年时,120例患者ALT复常率为91.7%(110/120) 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88.3%(106/120) 血清HBeAg转阴率为56.7%(68/120)。120例患者中有13例(10.8%)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结论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连续用药1年以上时,患者肝功能复常、病毒转阴及血清学转换显著。  相似文献   

4.
HBV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阐述HBV多聚酶及其逆转录酶区C区的分子结构,YMDD基序及其变异的含义、类型及诱其发生的背景,YMDD变异病毒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分子机制,目前用于检测HBVYMDD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抗-HBV药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疗效。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日1次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一年;对照组用一般护肝药治疗。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等。结果: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程一年,ALT复常率为90.7%,HBV DNA阴转率为7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为50.0%,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为38.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情反复,ALT再次升高者治疗组为3.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例重症肝炎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拉米夫定能有效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使ALT恢复正常,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疗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第一阶段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共12周,分为拉米夫定组(n=54)和安慰剂组(n=18);第二阶段为开放研究,所有病人均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104周。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肝功、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病毒YMDD变异等。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12周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61%对6%,P<0.01),ALT持续复常率也高于安慰剂组(65%对11%,P<0.05);治疗52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为785,ALT持续复常率为39%,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8.2%和6.1%;治疗104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36%,ALT持续复常率为33%,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2.2%和6.1%。两组病人总的YMDD变异率在52周时为13.7%,104周时为39.7%。第一阶段拉米夫定和安慰剂组不良瓜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100mg/d可以迅速降低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安全性良好。但应严密监测以及时发现YMDD病毒变异引起的HBV DNA反跳。  相似文献   

7.
慢性HBV感染者HBsAg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导致慢肝病进程中自然发生的HBsAgPre-S1/S2区基因变异,均可造成HBsAg和抗-HBs^ 或双阴性共存表现,这不仅造成临床诊断疑惑,其逃逸供血筛查和血清流调困难,还可有潜伏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阴转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的慢乙肝202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简称乙肝肝硬化)55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 DNA及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YMDD变异,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基线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HBeAg(高、中、低)、HBV DNA等共10个变量作为处理因素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慢乙肝和肝硬化者HBV DNA的阴转率于3、6、12、18、24、30个月分另1为87.62%、95.04%、86.63%、82.65%、75.43%、77.27%和94.54%、98.18%、81-81%、74.35%、73.91%、63.63%,时序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联合干扰素、基线ALT水平较高、HBV DNA水平较低和基线白蛋白水平较低,与HBV DNA转阴率高相关。结论联合干扰素、基线ALT水平较高、HBV DNA水平较低和基线白蛋白水平较低可作为HBV DNA转阴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AsC)在我国广泛存在 ,但治疗一直是个大难题 ,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AsC 2 2例 ,18例完成两年随访 ,报告如下。表 1 两组HBVDNA拷贝数变化例数 (2年随访结果 )Tab .1 ChangesofnumberofcopiesofHBVDNAinthetwogroups (Resultsof 2 yearfollow up)组别Group3个月3mon下降Declined 阴转Negative6个月6mon下降Declined 阴转Negative12个月12mon下降Declin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干扰素与拉米夫定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方法 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93例,女性13例,年龄18~50岁.病程6个月至5年.治疗前2次检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过正常值2~5倍,血清总胆红素(TBiL)<34.2 mg/L,凝血酶原活性(PTA)正常.并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和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应用干扰素治疗6个月,然后分为两组:A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年;B组,仅随访1年;两组各观察18个月.观察ALT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结果 A组,治疗6、18个月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6.5%、59.6%,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2.3%、61.5%;B组,治疗6、18个月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9%、29.6%,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7%、33.3%. 结论 干扰素与拉米夫定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HBeAg及HBV-DNA阴转率显著优于单一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Lamivudine, a nucleoside analogue, has been used widely as an effective antiviral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However, the YMDD motif mutation of HBV polymerase resistant to lamivudine occurs very frequently after long term therapy. We developed an oligonucleotide chip for the detection of YMDD motif mutants resistant to lamivudine and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the muta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who had not been treated by lamivudine before. Forty patients who had not been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Serum samples were tested by the oligonucleotide chips designed for detection of wild-type YMDD motif, M552V and M552I. Samples were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d direct sequencing. M552I mutants were detected by the oligonucleotide chips in 7.5% (3/40) of chronic HBV infected patients (2 chronic hepatitis and 1 cirrhosis). The result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of RFLP. YMDD motif mutants occur as natural genome variabilit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who had not been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before. Oligonucleotide chip technology is a reliable and useful diagnostic tool for the detection of mutants resistant to antiviral therapy in chronic HB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平行分析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区S、前核心抗原pre C区、X区、聚合酶P区 12个已知的突变位点。方法 针对S、pre C、X、P区的 12个突变位点 ,设计位于乙肝病毒反义链的 2 4条寡核苷酸探针和两对PCR引物 ,探针长度为 14~ 18bp ,其 5′端连有氨基己烷和T15间隔子 ,合成后经点样仪点到醛基化玻片上。两对PCR引物分别用于扩增S与P区内的 5个突变位点和X、前C区内的 7个突变位点 ,其中上游引物含有荧光标记。不对称PCR扩增所得到的荧光标记的单链DNA与寡核苷酸阵列杂交、清洗后经扫描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在对 12个乙肝阳性样品前核心抗原C和X区的突变检测中 ,存在 176 2A→T ,176 4G→A联合突变的有 2例、1896G→A突变的 3例、同时存在 176 2A→T、176 4G→A联合突变和 1896G→A突变的 1例、未存在任何突变的样品 6例。在 12个乙肝阳性样品的表面抗原S的突变检测中 ,未发现有突变出现。部分样品的随机测序结果与寡核苷酸阵列杂交结果一致。结论 寡核苷酸芯片适于快速、平行、大量检测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及前C区突变基因芯片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核心启动子1762/1764、1814及前C区1896位点突变的特异性探针,制备寡核苷酸芯片.采用不对称PCR对该区域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后分析结果,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采用该方法检测138例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结果 该方法能够特异地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1762/1764、1814及前C区1896位点,灵敏度达1×101拷贝/μl.138例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T1762/A1764突变40例(28.99%),C1814突变11例(7.97%),A1896突变16例(11.59%).前C区A1896突变在高拷贝组中明显高于低拷贝组(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能够准确同时检测HBVV核心启动子区突变和前C区突变,前C区A1896突变可能与HBV复制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短片段PCR-ELISA液相杂交法的建立及检测HBV 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短片段PCR-ELISA技术,检测HBV P基因C区变异位点,以了解拉米呋啶治疗过程中与HBV耐药有关突变株的产生。方法:通过定点诱变获得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对照,采用短片段PCR-ELISA方法对拉米呋啶治疗的6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聚合酶P基因的变异检测同时观察其HBV DNA的定量,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测60份血样中有8份检出突变株,经测序证实YMDD变异存在,其中4例由ATGR变为GTG,1例变为ATT,3例变为ATC,并出现HBV DNA定量反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论:短片段PCR-ELISA法监测乙肝病毒YMDD变异,其方法与一般PCR相比,时间仅为其五分之一,且具有更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环境中常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建立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环境中常见致病检测和鉴定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合成后点样的方法把自行设计合成的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经过醛基化修饰的显微镜载玻片上,制成用于致病菌检测的基因芯片。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扩增了涉及12个菌属的151株细菌的165rDNA基因片段并与基因芯片杂交,经Scan-Array3000芯片阅读仪扫描得到特异性的交杂图,归纳这些杂交图,得到一套属(种)特异的典型杂交图谱。待检的样品菌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得到的杂交结果与典型图谱比对即可判断出样品的种类。用这样的方法对从实际样品中分离的细菌进行检测,准确率表达了96.2%(25/26)。结论:该项技术的建立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推广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监督,商品检验检疫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 (PCRRFLP)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 (HBVDNA)变异。方法 收集 2 4 0例用拉米夫定治疗 5 2~ 78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 ,应用PCRRFLP方法扩增HBV 5 5 2 ,5 2 8两个基因位点片段 ,用限制性内切酶NdeⅠ ,NlaⅢ酶切分析 ,同时测定HBVDNA含量 ,并用DNA序列分析测定 3例患者HBVDNAP区基因序列 (1例野毒株 ,1例M5 5 2V伴L5 2 8M变异 ,1例M5 5 2I变异 )。结果  2 4 0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 5 2~ 78周后 ,5 1例血清HBVDNA出现YMDD变异 ,其中M5 5 2V变异 38例 ,M5 5 2I变异 13例 ,L5 2 8M和M5 5 2V同时变异 2 6例 ,L5 2 8M和M5 5 2I同时变异 1例。与定量PCR比较 ,可以测定YMDD变异的最低含量为 1× 10 4 copies mlHBVDNA序列分析结果与RLFP测定一致。结论 PCRRLFP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HBVDNA聚合酶变异的方法 ,可以用来筛查大量的血清标本 ,适宜作为临床用来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变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DN)作为佐剂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和CD4+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慢性HBV感染者20例分成两组,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各10例,用CoG ODN、HBsAg、M[CpG ODN+HBsAg]分别与同一感染者的PBMC和CD4+T细胞孵育,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两种细胞IFN-γ的分泌情况,以斑点数的多少来评价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CpG ODN、HBsAg、MECpG 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39±429、375±496;与CD4+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1±4、5±16、5±12.在免疫耐受组,CpG ODN、HBsAg、M[CpG 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61±153、375±276;与CD4+ 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0±2、2±2、4±4.在免疫清除组,CoG ODN、HBsAg、M[CoG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21、289±345、405±656;与CD4+ 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2±14、8±40、7±30.PBMC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P=0.720;CD4+ Tcell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统计分析P=0.890,两种不同细胞中与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得P=0.000.结论 在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CpG ODN不显著增加HBsAg刺激PBMC和CD4+ T细胞分泌IFN-γ,但CpG ODN对PBMC刺激效果优于CD4+T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基因耐药性变异的长期监测,验证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针对HBV3个主要的拉米夫定耐药性相关突变设计探针,制成HBV耐药寡核苷酸芯片,选取51例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基因芯片和传统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24个月的监测,观察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39%的患者在用药2年内发生了耐药性突变,使用基因芯片与传统的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并且可以在早期方便检测出混合感染。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准确,高效的检测出耐药基因变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持续有效,未发生YMDD变异,5例发生变异。无变异组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12周时,HLA—D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8周时,CD80、CD40和CD1a与治疗前比明显提高(P〈0.05)而HLA—D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83及HLA—DR降低(P〈0.05);治疗48周时,HLA-DR仍低于治疗前(P〈0.05)。无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48周时,CD4^+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变异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则无显著改变。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有效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40可随着HBV被长时间有效抑制而得到部分恢复,治疗过程中有DC表面的HLA-DR暂时降低,而后HLA—DR水平恢复和CD1a明显提高,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上升和NK细胞比例下降。而发生YMDD变异组。DC表面HLA—DR呈现持续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