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条件对少根根霉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少根根霉发酵生产γ-亚麻酸(GLA)时的适宜培养基组分。方法:以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NK030037)为菌种,分别用单一碳源的高糖、低糖培养基和复合碳源培养基发酵生产GLA,提取发酵产物中总脂肪酸,并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分别对3种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产物中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以复合碳源为培养基时,其发酵产物中总脂肪酸的含量、GLA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单一碳源的高糖和低糖培养基的发酵结果。结论:适当控制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以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为复合碳源,以硫酸铵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是少根根霉发酵产GLA较适宜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心叶淫羊藿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色谱的识别,再进行分离纯化及化学成分研究,建立指纹图谱,为心叶淫羊藿活性物质筛选提供基础。方法 (1)首先是利用生物色谱技术对心叶淫羊藿提取物进行研究。(2)在生物色谱指导下用现代分离技术对心叶淫羊藿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层析分离和结构鉴定,得到七个单体化合物。(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心叶淫羊藿指纹图谱。结果 用生物色谱技术对心叶淫羊藿活性成分进行了快速分离筛选纯化,鉴定出淫羊藿活性化合物。结论 此方法简便有效,为开发淫羊藿类的功能食品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物燃料(biofuels)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综述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发酵生产乙醇、丁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包括生物质的预处理、发酵方式、生物燃料的分离以及微生物利用藻类生产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如藻类的收集、胞内脂质的提取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常规分离技术寻找赤芍中的非鞣质类的抗LPS活性成分。方法 以生物传感器技术和薄层色谱技术为指导,建立赤芍抗LPS成分的有效提取方法。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从赤芍中定向分离出具有拮抗LPS作用的活性组分。最后对其进行拮抗LPS活性的药理学评价。结果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完成了对不同产地和不同煎煮方法的赤芍拮抗LPS活性的筛选,确定出醇提法的四川的赤芍中拈抗LPS活性成分的含量最高。并从中定向分离出6个具有与Lipid A结合活性的组分。  相似文献   

5.
吴用彦  窦霞  刘涛  李冬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13-1814,1816
目的筛选苦参提取工艺研究中苦参总碱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苦参原药材、苦参醇提取液及酸水提取液中苦参总碱的含量测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测定苦参原药材、苦参醇提取液及酸水提取液中苦参总碱的含量时,滳定法所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较HPLC法低(0.92%vs.6.30%、0.72%vs.8.85%、1.53%vs.4.00%)。结论在进行含苦参原药材的提取工艺研究时,宜采用滴定法对苦参总碱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具有屏障、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均伴随有肠道菌群失调症.发酵食品是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一种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是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为了充分认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保证发酵产品质量稳定,寻找有效的微生物分离、分析方法 尤为重要.本文在简单论述流式细胞技术、PCR-DGGE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焦磷酸测序技术等微生物分离分析方法 的基础上,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力,以期为肠道菌群和发酵食品微生物的分离、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和活性炭分离提取地黄寡糖成分,优选提取纯化地黄寡糖的最佳工艺。方法:分别应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联用活性炭及单独应用活性炭分离地黄寡糖成分,以重蒸水和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并采用HPLC法测定寡糖含量,分析比较HPLC色谱图。结果:阳离子树脂-阴离子树脂-活性炭联用,10%乙醇洗脱物中主要成分为水苏糖;而单用活性炭分离,15%乙醇洗脱物中主要成分是甘露三糖。结论:阳离子树脂-阴离子树脂-活性炭联用及单用活性炭采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洗脱均可以较好地分离提取寡糖。  相似文献   

8.
产黄青霉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浓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876丝状菌发酵培养基中主要碳源为葡萄糖,由于碳源对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及青霉素合成都有较大影响,因此测知发酵过程还原糖浓度变化趋势对青霉素发酵过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还原糖测定方法 1.菲林法:方法见文献[1]。 2.DNS法:原理为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共热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成一定比例关系,简称DNS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分析中药复方二至丸及其组成药物的经肠吸收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分别观察不同溶剂提取时提取液在ILC色谱柱上的色谱保留与分离,同时对在ILC色谱柱上保留的槲皮素及芹菜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从ILC色谱柱保留峰的数目和峰面积两方面观察,墨旱莲的75%乙醇提取优于水提取。二至丸75%乙醇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9.6μg.g-1,芹菜素的含量为2.7μg.g-1。墨旱莲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2.8μg.g-1,芹菜素的含量为3.8μg.g-1。女贞子提取液中槲皮素的含量为9.1μg.g-1,而芹菜素用ILC未检测到。结论:槲皮素和芹菜素是二至丸中主要的可在ILC色谱上保留的成分,其中槲皮素来源于两个组成药物女贞子和墨旱莲,芹菜素仅来源于墨旱莲。槲皮素和芹菜素可能是二至丸的经肠吸收活性成分。固定化脂质体色谱有望成为中药及其复方肠吸收成分的初筛选和定量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引言过去对某些工业上重要真菌的遗传操作,主要着重于采用突变和筛选以提高其所希望得到的代谢副产物的发酵效价。虽然在许多场合已证实这种手段极为成功,但是最近由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突进以及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生长的体内或体外遗传基因转移技术的急速发展,促使工业上必需采用新的生物工艺以改进发酵操作。在突变和筛选工作的开发中,性和可利用增殖系统的缺乏是一种阻碍因素,但是在工业真菌中,运用准性和有性循环进行的各种研究,已获得某些成功。几年前,对包括真菌在内的一些微生物变种的遗传上的修饰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22):3079-3083
目的:探索液态发酵法合成雪峰虫草活性物质的基础工艺,为雪峰虫草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方法:利用液态发酵技术对雪峰虫草菌丝体进行培养,并通过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控制来实现活性物质的高效合成。以雪峰虫草菌为出发菌株,分别考察不同碳源(蔗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不同氮源(蛋白胨、酵母浸粉、酵母浸膏、硝酸钠、硝酸钾和尿素)、不同维生素B(维生素B1和复合维生素B)和不同初始p H(p H为4、5、6、7、8、9)对雪峰虫草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胞内多糖、虫草酸、胞内三萜合成的影响,进而筛选最佳培养基成分。结果: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最佳维生素B为维生素B1,最佳初始p H为8。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浸粉、添加0.1 g/L维生素B1和初始p H为8时可得到较高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积累水平。结论:雪峰虫草可在液态发酵体系高效积累代谢产物;可通过发酵过程优化控制,实现该菌株细胞生长和活性代谢产物合成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从中国南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的放线菌SCSIO 07745中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并对相应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方法:提取菌株SCSIO 07745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Hiseq和PacBio SMRT技术进行基因组测序;通过对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鉴定菌种;以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发酵产物并利用正相反相柱层析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并对合成该化合物的基因簇进行定位分析,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结果:该放线菌被鉴定为糖多孢红霉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sporeamicin A(1)和erythromycin A enol ether(2)。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发现该菌株基因组DNA为线状,含有31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基因簇3可能负责红霉素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结论:筛选得到了1株产生红霉素类化合物的海洋糖多孢红霉菌S. erythraea SCSIO 07745,为红霉素类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同时,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其蕴藏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来自深海的海水、海泥样品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并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并研究活性菌株c2b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从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真菌,并采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人体慢性艇性白血病细胞(K562)为筛选模型对分离得到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c2b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渡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深海来源的样品中共分离获得29株真菌,其中7株具有细胞毒活性;从c2b活性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1~6),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N-乙酰色氨(1),chrysogine(2),过氧化麦角甾醇(3),5,8-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22-dien-3β-ol(4),cerevisterol(5)和(4E,8E)-N-[(2'R,3'E)-2'-hydroxy-3'-hexadecenoyl]-1-O-β-D-gly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e(6),其中化合物3,4对小鼠乳腺癌细胞(tsFT210)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顶孢头孢霉菌(cephlaosporiam acremonium)281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头孢菌素C在合成培养基中生物合成的某些特点。首先考察了糖和多元醇对生长及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的影响,证明该菌株能很好地同化各种糖和醇,在培养24小时,所有碳源(除蔗糖以外)都能使生长达到很高的速度,但抗生素的合成水平却有所不同。在利用蔗糖、淀粉和麦芽糖时,该菌合成头孢菌素C能力最强,因此这三种糖均可作为头孢霉菌培养基的碳源。  相似文献   

15.
逆流色谱技术在植物药活性部位分离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逆流色谱技术在用于植物药活性部位分离上的优势。方法 :利用逆流色谱技术结合体外药效实验对植物药各分离部位进行筛选。结果 :筛选得活性部位 ,并分离得单体化合物 ,纯度可达95%。结论 :与经典分离方法相比 ,逆流色谱技术能快速、高效地确定植物药的活性部位。该技术在中药新药开发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是一种活性指导下的快速靶向追踪分离、筛选活性成分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耗时短、灵敏度和专属性高,常应用于抗细菌、抗真菌、抗氧化,以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活性天然产物的筛选。笔者对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样品预处理分离富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制药、食品、环境、商检、化工等领域.固相萃取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液相色谱(LC)、质谱(MS)法等分离检测手段联用,从而实现样品在线预处理,使其在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药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简要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在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根据生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ureofaciens)在分批发酵时能影响四环素类抗生素(金霉素和四环素)产量的几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推导出生物合成动力学的数学模式。在以蔗糖为碳源时,利用这些模式,可以获得最佳化的发酵状态。菌体的生长速率受到培养基中糖的限制和产物(金霉素和四环素)的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水苏糖的含量差别以及水苏糖对肿瘤的抑制活性。方法:从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提取水苏糖并计算含量;用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水苏糖体外对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观察水苏糖与环磷酰胺合用对小鼠H22肝癌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中水苏糖含量依次为26.45%、9.16%、5.98%;MTT法和台盼蓝染色法实验结果均表明水苏糖对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水苏糖对HepG-2人肝癌细胞作用比SGC-7901人胃癌细胞作用更明显。环磷酰胺与不同剂量水苏糖合用对H22小鼠均有抑制作用(P<0.05),抑瘤率分别为57.59%、68.06%和76.44%。结论: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最高,其次是生地黄,熟地黄中含量最低;水苏糖体外对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苏糖能明显增强环磷酰胺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在食品、医药及生物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因此高效和高灵敏度的蛋白质分离分析成为现代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现代色谱技术、色谱光谱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集成化技术在蛋白分离和分析中最新应用及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