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都存在极为显着的节律丧失现象,包括体温变化节律性的丧失,心跳节律性的丧失,排尿节律性的丧失等。虽然在这些节律性丧失已经在生理水平和行为学水平得到反复的证实,但其分子机制仍然没有得到认识。近年来,一系列的节律基因逐步得到发现,包括Per1,Per2,Per3,Bmal1,Clock,Cry1,Cry2等。这些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相互调节构成网络,从而在分子,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产生节律。本研究使用MPTP处理C57小鼠,而制备出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制模成功5天后,连续24小时,每隔4小时,处死小鼠。取小鼠大脑,纹状体,心脏,肝脏。  相似文献   

3.
生物体内的生物信息受两种因素的调控:一种是遗传调控,另一种是表遗传调控。遗传学信息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质的模板;而表遗传学的信息提供了何时、何地和何种方式应用这些遗传学信息的指令[1]。近年来,表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普遍关注的前沿。毒理学的研究揭示外源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饶平  熊伟  高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1):1487-1490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的反复性、阵发性剧痛,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一种较难完全治愈的疾病,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TN。关于原发性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已经发现多种神经类物质和TN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从分子方面对TN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旨在为TN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35%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一旦出现复发和转移则其治疗及预后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对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组织病理学水平,但是常规染色病理检查对于淋巴结微小的转移病灶易于漏诊,并且常规病理组织学无法确定存在于血液中的微量肿瘤细胞,而血循环及淋巴系统中微转移病灶的存在,提示肿瘤己不再局限于原发灶,有发展为远处转移的可能。因此,临床上需要找到一种有价值的标志物,从而对分子遗传学改变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癌症引起的厌食症和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萍  崔银珠  边强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3):171-174,178
癌症引起的厌食症和恶病质(CAC)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可能由代谢异常、宿主免疫系统产生致炎细胞因子、体循环中肿瘤产生的分解代谢因子、摄食减少等因素引起。在众多治疗药物中,孕激素类药物被认为是目前治疗CAC最有效最安全的药物。此外,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还有沙利度胺、己酮可可碱和褪黑激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因子的释放;另外还有克仑特罗,其可作用于肌肉并拮抗蛋白质的消耗。 研究提示,CAC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合成孕激素类药物如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也可合用抗氧剂与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学智 《首都医药》2012,(21):12-12
本刊讯日前,北医三院与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跨学科合作研究成果发表,该成果揭示了心力衰竭的关键分子机制。2012年9月14日,心血管基础研究最高专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循环研究》)特别为一项来自中国的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成果配发述评,高度评价该发现揭示了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机制。此研究成果是北医三院徐明等与北大生命科学院王世强教授实验室、中科  相似文献   

8.
结肠炎相关肠癌是在炎症性肠病背景下发生的大肠癌,可能是由于肠道慢性持续性炎症导致组织异型增生并最终癌变,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结肠炎相关肠癌因其高死亡率和治疗困难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应用药物进行化学防治可降低癌变风险。本文就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病机制及化学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对肿瘤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预防和抑制作用,本文就茶多酚对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痛风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痛风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的研究概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分别归纳分析了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与人体肝、脾、胃、肾的关系,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与人体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的关系。同时,分别总结分析了中、西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结论在此基础上,认为结合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从调节肝、肾、脾、胃功能入手,从中医药和天然药中寻找并开发出疗效明确、毒副反应少的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尤其是治疗慢性痛风的中成药,对痛风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海立  蔡晋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509-151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s)是新生儿先天缺陷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存活的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孕期自发流产率为5%~10%[1,2]。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大约占CHDs的33%[3]。随着心脏发育生物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认为,原发成形素的任何一点的破坏都将导致VSD。VSD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可以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小鼠模型对研究肿瘤基因特征、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理论成为肿瘤研究的新热点。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调控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对转基因小鼠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调控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约40万。中国房颤患病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据此估计全国房颤患者在1000万以上。房颤主要是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房颤的最重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因此对房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与房颤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的探索也逐步展开.从而可以从更深层次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现就近年对房颤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 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生期足月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 ,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已取得很多进展。1 脑组织生化代谢障碍1.1 能量代谢障碍 :已知脑的能量代谢最为旺盛 ,氧耗占全身一半左右 ,脑组织本身不能贮存能量 ,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葡萄糖的持续有氧代谢 ,一旦缺氧时间长 ,可使线粒体结构异常 ,外形肿胀 ,外膜完整性受到破坏 ,其功能区的嵴发生断裂 ,甚至空泡变性 ,同时细胞摄取氧的功能也受到影响 ,脑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处于淤滞状态。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7,(36):5049-5052
目的:为中药麻黄汤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麻黄汤的中药组分进行分析,建立其中药组分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的方法筛选其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相关靶点进行预测,探索其治疗伤寒证的分子药理学机制。结果:麻黄汤中约含有723个化合物,其中麻黄约含有236个,桂枝约含有115个,甘草约含有287个,杏仁约含有85个。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共筛选出43个活性化合物,相关的18个作用靶点主要与舒张血管作用、肾上腺素样作用和促进平滑肌收缩作用有关。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口服生物利用度预测、类药性分析和靶点预测相结合,明确了麻黄汤中的活性化合物是通过舒张血管、促肾上腺素效应和促平滑肌收缩等作用发挥治疗伤寒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19,(9):1386-1390
肿瘤免疫(IO)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并在多个适应证中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针对IO产品开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面临许多转化医学方面的挑战,其中动物实验对人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性较差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特定免疫表型的小鼠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肿瘤患者的系统免疫状态和肿瘤微环境,因而广泛应用于IO候选分子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本文简略回顾了目前IO研究中常用的小鼠模型,着重对免疫检查点药物研究中常用的小鼠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非临床研究的建议,供读者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杨原 《沈阳部队医药》2006,19(6):426-428
黏液瘤综合征是一多发肿瘤和着色斑病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心脏和皮肤黏液瘤、痣、内分泌病、内分泌肿瘤和非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没有确定,但可发生在不同种族。诊断至少要有一个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家族史,没有明显家族史的病人必须有两个典型的临床表现[2]。Atherton等提出NAME这一描述术语(naevi痣、atrial myx-oma心房黏液瘤、myxoid neurofibromata黏液性神经纤维瘤、ephelides雀斑)[3]。Koopman和Happle[4]对同一家族的二代人进行研究,同意NAME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983年Rhodes等[5]报道了一个13岁女孩与以前的报告有类似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肺炎主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以肺为衣原体鼻内或静脉接种Icr小鼠,通过不同时点(60天内)处死动物,观察其肺部的病理改变。结果: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后,Icr小鼠可以产生肺部感染,特征性病理改变是斑片状间质性肺炎,早期(7天以内)病变较重,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泡沫细菌堆积;后期(14天以后)病变开始减轻,以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浸润为主,并逐渐转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静脉接种后的肺部改变与鼻内 种类似,但病变程度要轻得多,两者的差别在发病早期更为明显。结论:给Icr小鼠接种肺炎衣原体可以产生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的肺部感染,鼻内接种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