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马齿苋湿敷预防套管针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套管针输注甘露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患者输注甘露醇时将鲜马齿苋去根,捣烂成糊状,均匀外敷在穿刺血管上方敷贴处。如无鲜品,可将干品捣烂,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厚度约0.5cm,上敷纱布,30~40min/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72h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马齿苋预防套管针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效果肯定,是预防套管针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红花醇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患者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20%红花醇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8%,对照组有效率7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0%红花醇湿敷治... 相似文献
3.
利百素凝胶预防甘露醇快速静滴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百素凝胶预防甘露醇快速静滴引起静脉炎的效果。方法: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快速静滴20%甘露醇时,用75%乙醇纱布湿敷穿刺点局部,研究组患者于静脉穿刺前15-30 min及快速静滴20%甘露醇后,用利百素凝胶在穿刺点局部及沿静脉走向各涂擦一次。观察记录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3.33%,16.67%,(P<0.05)。对照组及研究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76.67%,2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百素凝胶能明显减少甘露醇所致静脉炎及疼痛。 相似文献
4.
精细过滤输液器对静脉滴注甘露醇致静脉炎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在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9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5例,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对照组45例,使用普通过滤输液器.结果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4.4%,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5.
红花酒精湿敷治疗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静脉炎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20%甘露醇是一种强有力的高渗性脱水、降颅压、利尿药,在临床上治疗中广泛应用。反复静脉滴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表现为输液部位疼痛、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置管静滴甘露醇时保护患者静脉的有效措施。方法:将60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甘露醇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湿敷组和对照组。湿敷组: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采用75%的酒精沿血管走行湿敷于穿刺点近心端,联合使用马铃薯切成片每日三次敷贴该处。对照组:应用甘露醇时穿刺静脉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湿敷组静脉炎发生率降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在静脉穿刺置管静滴甘露醇时用酒精纱布湿敷局部,联合应用马铃薯片敷贴,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乙醇湿敷联合喜疗妥乳膏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醇湿敷联合喜疗妥乳膏外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160例静脉化疗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第一次静脉化疗给予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试验组在静脉滴注化疗的同时采用75%的乙醇纱布湿敷至注射结束后1~2h,再应用喜疗妥乳膏涂抹。观察2组静脉化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和静脉炎的发生时间肢体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静脉炎出现延迟,疼痛程度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乙醇湿敷联合喜疗妥乳膏外用能有效减轻化疗所致静脉炎,其疗效确切,方法简单,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50%硫酸镁湿敷预防红霉素静滴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静滴红霉素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于输入红霉素时在留置针穿刺点前近心端3~4 cm处放置一块浸有25%硫酸镁的湿纱布,外加保鲜膜覆盖保持湿润.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 观察组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优对照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3.3%,其中Ⅱ、Ⅲ度占36.8%,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63.3%)(P<0.05).观察组的留置天数为(3.91±0.51)d,对照组的留置天数为(2.30±0.57)d(P<0.05).结论 硫酸镁湿敷能有效降低静滴红霉素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延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干预静脉滴注甘露醇的温度及外敷云香精减少或推迟静脉炎的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输液前温热甘露醇1h,局部放置热水袋,外敷云香精。对照组常规静脉输入甘露醇。结果:干预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66%,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3.33%,两者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通过干预甘露醇的温度,外敷云香精可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章利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99-10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甘露醇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甘露醇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对静滴20%甘露醇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磺酸粘多糖组和硫酸镁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多磺酸粘多糖组治愈率明显高于硫酸镁组。结论:多磺酸粘多糖在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中安全、简便、患者舒适度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硫酸镁湿敷。 相似文献
14.
15.
甘露醇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液体制剂之一,其作用与功效目前尚无其他药物可以取代,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引发静脉炎,静脉炎是一种由于将浓度过高、刺激性过大的药物输入至静脉或静脉管道所引发的一种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相关研究发现甘露醇是引发静脉炎症最为常见的一种药物,本文对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作为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敷在预防小儿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儿童输液室需静脉留置针持续输注甘露醇患儿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外敷预防,试验组采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敷预防。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严重程度,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试验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1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7.14%),且静脉炎发生严重程度及静脉滴注疼痛程度也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敷可以有效预防小儿甘露醇静滴所致静脉炎,减轻穿刺部位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康惠尔透明贴与乙醇湿敷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76例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8例应用康惠尔透明贴,对照组88例应用75%的乙醇湿敷.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7%(x2=11.57,P<0.05).结论 选用康惠尔透明贴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75%的乙醇湿敷,方法简单,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半边莲加醋湿热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用留置针输注20%甘露醇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输注甘露醇前30min和输注后1h给予半边莲加醋湿热外敷。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和留置针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4.00,P<0.05),留置针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半边莲加醋湿热外敷能有效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19.
程素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5):39-41
目的 探讨周围静脉输入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去甲长春花碱)时有效预防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的方法。方法 选取周围静脉输入去甲长春花碱的肿瘤化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湿敷组及非湿敷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漏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75%乙醇湿敷可有效降低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性。结论 此方法值得在是人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花酒精湿敷对静滴20%甘露醇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静脉炎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0例静滴20%甘露醇的病人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湿敷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以红花酒精纱布湿敷穿刺静脉上方,静滴完后继续湿敷半小时。常规组仅按常规操作。结果湿敷组静脉炎发生率(10%)明显少于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44%),P〈0.01。结论红花酒精湿敷对静滴20%甘露醇引起的静脉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