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其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应用真菌显色培养基和ApI-20CAUX鉴定到种,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结果99例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白色假丝酵母菌66株(66.7%),光滑假丝酵母菌株20株(20.2%)、热带假丝酵母菌6株(6.1%)、克柔假丝酵母菌3株(3.0%)、其它假丝酵母菌4株(4.0%)。99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酮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99/99)、100.0%(99/99)、82.8%(82/99)、85.9%(85/99)和68.7%(68/99)。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主要致病菌,但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离株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的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临床病人的标本,分析各类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125株,占67.2%;光滑假丝酵母菌32株,占8.6%,热带假丝酵母菌32株,占17.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占2.6%,克柔假丝酵母菌5株,占2.6%。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都存在耐药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咪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51.7%。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仍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3.
823株假丝酵母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临床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我院2005~2009年患者感染的深部标本进行真菌培养,采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ATB-Fungus-3微量稀释法做药敏试验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823株假丝酵母菌,菌种以白假丝酵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属检出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法和药敏试验方法,对医院感染临床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2008年期间,该医院共检出89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居前三位的有白假丝酵母505株,占56.4%;热带假丝酵母菌222株,占24.8%;光滑假丝酵母菌127株,占14.2%。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5种抗真菌药敏感率均为100%。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上述五种抗菌药物敏感率除伏立康唑仅为0.5%之外,其余均达到97%以上。光滑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率均为79.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少数抗真菌药存在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5.
女性泌尿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泌尿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对825例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经过真菌培养后确定234例为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感染,然后进行菌株分类、鉴定及10种抗生素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并将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825例标本中234例标本分离出致病性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占28.4%(234/825)。其中白色念珠菌占86.3%(202/234);异常汉逊酵母菌5.6%(13/234);光滑球拟酵母菌占2.6%(6/234);链形念珠菌占2.4%(5/234);克柔念珠菌占1.3%(3/234);热带念珠菌占1.3%(3/234);溶脂念珠菌占0.9%(2/234)。结论对于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应做真菌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真菌感染应首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灰黄霉素、益康唑、克霉唑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门诊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 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85.0%(311/366),非白假丝酵母菌占15.0%(55/366);氟康唑和克霉唑敏感率较高.结论 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氟康唑和克霉唑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在局部和全身具有强力抗真菌活性能力,通过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VCC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致病菌群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怀疑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革兰染色镜检及沙氏平板分离培养,用显色培养基和全自动鉴定仪作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结果经χ2检测,P<0.05,显示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离出60株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5.0%;其次为滑假丝酵母菌,占13.3%;药敏试验中显示,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和咪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3.3%、90.0%、81.7%、76.7%和68.3%。结论 VVC的染色镜检容易漏检,其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两性霉素B对假丝酵母菌的敏感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亦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器官移植、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医院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假丝酵母菌感染,已成为导致医院患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力严重低下或受损、抗菌药物长期使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院假丝酵母菌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对总计9 271份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检测,对检出的假丝酵母菌进行科室、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为7.6%(705/9 271),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81.6%(575/705)];假丝酵母菌感染主要分布在妇产科、皮肤科和ICU,主要来源标本为分泌物;假丝酵母菌药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结论本院假丝酵母菌检出率较高,耐药性较强。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培养、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宫颈分泌物做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过程,探寻治疗白假丝酵母菌致食物中毒的药物。方法收集16例食物中毒者吐、泻物标本及剩余饭菜,酱油。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用快速微生物鉴定系统(API)20C Aux V3.0;药敏试验用FUNGUS-11药敏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试验条。结果检样呕吐物、水样便、剩菜、酱油中检出白假丝酵母菌,食物中毒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鉴定结果,确定该次食物中毒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首选治疗药物为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院内感染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和耐药性。 方法 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酵母样真菌,用VITEK-Ⅱ(生物梅里埃公司)生化鉴定仪、API20c生化鉴定试纸条和念珠菌显色琼脂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进行酵母样真菌菌种的鉴定,应用ATB Fungus3 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96株酵母样真菌,可分为6个种,包括白色念珠菌40株 (41.7%)、热带念珠菌36株 (37.5%)、光滑念珠菌13株 (13.54%)、近平滑念珠菌5株 (5.21%)、克柔念珠菌1株 (1.04%)、挪威念珠菌 1株(1.04%)。各种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呈现不同的敏感性,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为100%,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则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 结论 基因间隔转录区分子生物学分析结合传统培养和生化方法,可有效提高假丝酵母菌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医院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有增多趋势。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重要的假丝酵母菌来源科室。6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是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体外药敏试验提示部分假丝酵母菌出现了唑类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培养标本中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体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白假丝酵母菌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白假丝酵母菌分布比例在粪便中最高,占43.6%,咽拭子次之,占26.2%;白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6~8、0.125~4、1~128、0.5~1以及1~32μg/mL,耐药率分别14.5%、19.4%、16.5%、0.0%、1.9%。结论对AIDS患者进行多种标本类型的真菌培养可提高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可作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159例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与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假丝酵母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以探讨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假丝酵母菌属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不能鉴定的采用ID32C鉴定板条、ATBEXPRESSION鉴定系统鉴定;ATBFUNGUS2药敏板条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共分离159株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占74.8%,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0.7%;痰液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最高,占52.8%;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占72.3%;假丝酵母菌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两性霉素B(97.5%)、5-氟胞嘧啶(91.8%)、伏立康唑(83.0%)、氟康唑(77.4%)、伊曲康唑(59.7%)。结论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对5种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5.
酵母菌的NCCLS药敏试验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9~2011年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采用科玛嘉培养基进行菌株鉴定,采用ATB Fungus 3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比较3年白色假丝酵母菌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2009~2011年白色假丝酵母菌标本来源无明显变化,痰液标本均占70%以上,其次为尿液标本约占10%。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敏感度高。对氟康唑耐药率小于1.0%,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1.0%,对伊曲康唑耐药率约为3.5%。结论本地区白色假丝酵母菌主要来源为痰液与尿液,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酵母样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重要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非处方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等的广泛使用,肿瘤患者、HIV感染者的日益增多,介入性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广泛开展,临床真菌感染迅速增加,并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不断产生耐药性,因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对临床感染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重要作用。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假丝酵母菌鉴定及MIC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郑皓  李文革  古文鹏  陈小萍  卢金星 《疾病监测》2018,33(12):1042-1047
目的 分析分离自树叶、树皮和腐殖质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比较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的进化关系,为流行病学调查及有效控制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17年9月采集云南省境内环境标本,分离培养提取菌株DNA进行转录间隔区测序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氟康唑药敏实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利用eBURST分析菌株亲缘性。 结果 采集环境标本200份,分离光滑假丝酵母菌3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0株。 13株环境分离株均对氟康唑敏感。 3株光滑假丝酵母菌的序列型均为ST3,10株热带假丝酵母菌被分为7个二倍体序列(DST),包括4个新DST型(DST813 ~ DST816)。 eBURST分析显示,光滑假丝酵母菌均为CC3型,CC730是热带假丝酵母菌环境株的主要型别。 结论 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存在相同的起源株。 树叶、树皮或腐殖质中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是人类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筛检门诊妇科就诊的19~49岁阴道分泌物异常及阴道清洁度Ⅲ/Ⅳ度患者655例,进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655例标本培养出病原菌518例(79.1%),混合感染207例(31.6%),共检出病原菌6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5株(46.9%),革兰阴性菌141株(22.4%),假丝酵母菌193株(30.7%),以白色假丝酵母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多见,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育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菌群复杂,重视阴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假丝酵母菌感染与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港森  宋秀宇 《检验医学》2008,23(4):444-446
假丝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中通常存在于口腔、呼吸道、肠道及阴道黏膜上,当机体发生正常菌群失调或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各种假丝酵母菌病,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近年来,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在医院感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其耐药性日益突出,尤其是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株不断出现,加上临床实验室未能提供快速、有效的药敏结果,对耐药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这都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