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原位肝移植的重度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四组:乌司他丁1、2、3组(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术始分别给予U1、U2、U3组乌司他丁1×104、2×104、4×104U/kg持续泵入;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T0)、无肝前期60 min(T1)、无肝期20 min(T2)、新肝期20 min(T3)、关腹前30 min(T4)静脉采血,常规实验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mer),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并记录整个术程出血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量。结果与C组相比,U1组的凝血指标、失血输血量未见显著差别(P>0.05);而U2组的APTT、FIB、D-Dimer、ACT、PF等已经出现了变化的趋势,虽然除T4的FIB外其余指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显著地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0.05);U3组作用更为明显,APTT、FIB、D-Dimer、ACT、PF等指标在无肝期和新肝期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进一步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0.01)。结论乌司他丁呈剂量依赖性改善肝移植无肝期和新肝期的凝血状况,并减少术中失血输血量,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纤溶亢进和保护血小板功能,并可能参与维持促凝抑凝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骨科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不同剂量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各组在术中及术后每天分别给予2000U/kg、4000U/kg、8000U/kg乌司他丁,2次/d,连续静脉滴注6天.对照组予各时间点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各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APTT、PT、TT及FIB,术后第6天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4000U/kg组、8000U/kg组TT、PT、APTT各时间点延长较明显(P<0.05);4000U/kg组、8000U/kg组分别与2000U/kg组比较,PT、TT各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4000U/kg组与对照组、2000U/kg组比较,血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8000U/kg组分别与对照组、200U/kg组比较,血栓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000U/kg组与4000U/kg组比较,血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剂量的乌司他丁均可延长患者的出凝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延长,较大剂量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改善凝血功能和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纤溶亢进的作用。方法将40例拟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试验组,n=20)和安慰剂组(对照组,n=20)。于麻醉诱导、无肝期(门静脉阻断10 min)、门静脉开放5 min和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分别测定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记录凝血指数(CI)值;记录术中失血量和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结果门静脉开放5 min后,试验组中CI<0.8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vs14)(P<0.05);试验组患者的失血量、红细胞输注量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的纤溶系统亢进活性,并能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改善凝血功能和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纤溶亢进的作用.方法 将40例拟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试验组,n=20)和安慰剂组(对照组,n=20).于麻醉诱导、无肝期(门静脉阻断10 min)、门静脉开放5 min和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分别测定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记录凝血指数(CI)值;记录术中失血量和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结果 门静脉开放5 min后,试验组中CI<0.8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 vs 14)(P<0.05);试验组患者的失血量、红细胞输注量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的纤溶系统亢进活性,并能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5.
围体外循环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围体外循环(CPB)期凝血、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火箭电泳法、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了20例围CPB期病例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Ag);纤溶系统指标,纤溶酶原活性(plg:ac),纤溶酶活性(plm:a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c),同步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压积(HCT),结果显示,CPB开始后血小板,ATⅢ:Ag,plg:ac明显下降,而VWF、plm:ac、tpA:ac均升高,术后24h虽有恢复但仍异常,说明围CPB期存在凝血激活及纤溶活化,而纤溶过度活化是CPB术后非外科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6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于用药前(T 0)、用药后1 h(T 1)、术毕即刻(T 2)、术后12 h(T 3)四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T 1~T 3时,治疗组和对照组WBC、PLT、HC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 1~T 3时治疗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食管癌手术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对围术期食管癌病人的凝血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春晖  王松清  林辉 《中外医疗》2016,(28):118-1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直肠癌患者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方便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拟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54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其中研究组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直肠癌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用药后1 h(T1)和用药后2 h(T2)两个时间点的PT(14.25±1.51)s,(13.95±0.75)s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延长(t=3.66、3.10、3.42、2.93,P<0.05)。研究组用药后1 h(T1)的APTT(39.04±3.79)s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延长(t=2.88、3.17,P<0.05)。研究组在用药后2 h(T2)TT(19.10±0.51)s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延长(t=3.52、3.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中高凝状态,有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6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1组(U1组)、乌司他丁2组(U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1组给乌司他丁1.0万U/kg,U2组给乌司他丁2.0万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推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上。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停止后30min(T3)、4h(T4)和24h(T5)抽取桡动脉血3ml,分离中性粒细胞,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均逐渐升高,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CPB停止后24h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均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1组、U2组NF-κB活性在T2~T5均低于C组(P〈0.05);U2组NF-κB活性在T2~T4均低于U1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CPB患者PMNNF-κB的活性,且2.0万U/kg组对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比1.0万U/kg组更强。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产生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心脏直视手术中乌司他丁对激活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30例择期ECC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对照组ECC中不给予乌司他丁,试验组围ECC期给予乌司他丁100万单位(其中30万为麻醉诱导前给予,40万预充ECC机内,30万为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升主动脉后30 min(T2)、再灌注3 h(T3)、6 h(T4)及12 h(T5)各时间点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水平;并于麻醉诱导后(Ta)、ECC结束后给鱼精蛋白前(Tb)、鱼精蛋白中和后1 h(Tc)、术后24 h(Td)提取全血标本测定CD62p的表达。此外,于ECC前、后抽取动脉血气监测肺泡动脉血氧梯度(A-aDO2)。结果两组血清中PMNE的浓度在T2、T3、T4、T5各时间点都明显高于T1时间点(P〈0.01),U组的PM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b、Tc、Td时间点两组CD62p的表达明显高于Ta时间点,但是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较对照组,U组的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在ECC过程中乌司他丁可以通过PMNE的释放从而减轻肺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并没有起到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的肺保护剂在兔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5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体重约2 kg)随机分成三组,即沐舒坦(30 mg/kg)组(组Ⅰ,n=5),抑肽酶(10万K IU/kg)组(组Ⅱ;n=5)和乌斯他丁(1万U/kg)组(组Ⅲ,n=5)。在开胸后和ECC停机30 m in后取兔肺组织,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肺组织术前、术后病理变化,并比较三组间的不同;同时将肺组织制成匀浆、并于ECC前、停机、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和停机后30 m in抽取兔血清测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结果三组光镜下观察均可发现ECC后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性细胞侵润。组Ⅲ上述改变明显少于其他二组;电镜观察发现可见肺泡Ⅱ型细胞微绒毛大部分消失;板层样小体呈空泡样变。组Ⅰ和组Ⅱ上述改变明显;术后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组Ⅲ明显低于组Ⅰ和组Ⅱ;兔血清中TNF-α和IL-8停机后30 m in时组Ⅲ明显低于组Ⅰ和组Ⅱ。无论是肺组织匀浆还是血清中,MDA在三组间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乌斯他丁较沐舒坦和抑肽酶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Sonoclot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监测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0例ECC下行CABG病人,在全麻诱导前(T1)、停机并用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2)及手术结束(T3)时抽取血样,检测血小板功能和ACT、PT、APTT、Fib、TT、Hb。结果:与T1比较,T2和T3的PT、APTT、TT延长,Fib下降,ACT延长,CR、PF下降,T3与T2比较凝血时间缩短。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较为准确地监测ECC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使用肝素涂层管道(HCC)对血小板计数(PLC)、抗凝血酶Ⅲ(AT-Ⅲ)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 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n=8)和对照组(UCC,n=15)。分别在ECC前、ECC60min、肝素中和后30min、60min及术后1d测定血小板计数(PLC)、AT-Ⅲ、GMP-140的浓度及术后1d出血量。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转流后微栓过滤网上沉积物的附着情况。结果 对照组PLC在转流中、术后1d显著低于HC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GMP-140浓度在ECC60min、中和后30min、60min显著高于HCC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d的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AT-Ⅲ值无显著性差异;HCC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光洁,网眼边缘清晰,偶见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对照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可见纤维蛋白沉积,网眼边缘模糊,有大量白细胞及少数活化血小板粘附。结论 HCC在ECC中对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较好地改善ECC装置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对小儿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室间隔缺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常温(35℃以上)和浅低温(32℃)下手术纠治。在ECC前、ECC结束和术后20h检测S100蛋白浓度。用近红外线光普法(MRS)测量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色蛋白(HbD)及氧化型细胞色素aa3(CytOx)。结果两组S100蛋白都在转流结束时明显升高,术后回落,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前期可见浅低温组HbO2高于常温组,升温后浅低温组HbO2显著下降,低于常温组(P〈0.05)。浅低温组CytOx在整个转流过程中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常温转流对于简单心脏病手术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神经系统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6.
环磷腺苷葡胺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环磷腺苷葡胺心肌停博液对围术期心肌酶学、病理学及临床的影响,探讨其在ECC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在首次灌注液中加入环磷腺苷葡胺180 mg,对照组沿用4℃的4∶1含血停搏液。分别于ECC前、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术后6 h、24 h、48 h共五个时点采集动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观察围术期临床指标及心肌病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KMB、LDH和cTnI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指标及心肌病理变化均支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脏停博液中加入环磷腺苷葡胺可在ECC中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采用浅低温、高流量、高灌注压的方法,并于麻醉后定时检测血糖,以普通胰岛素0.15~0.3 u/kg控制血糖在8~12 mmol/L,避免使用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升高血糖的药物。结果体外循环40 min时血糖升至(10±1.1)mmol/L,单次或多次应用胰岛素后,转中血糖控制在(11.3±2.1)mmol/L,除2例患者外,均自动复跳,未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术前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减少或避免体外循环的应激和损伤,平稳控制血糖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临床剂量异丙酚对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氧自由基所致的肺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30例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于ECC前(T1)、腔静脉开放5 m in(T2)、30 m in(T3)、60 m in(T4)时测定桡动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计算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呼吸指数(R I)。结果C组Cs、Cd在T2,T3,T4较T1及同时间点的P组明显下降(P<0.05),C组R I在T2,T3较T1及同时间点的P组明显升高(P<0.05),T4与T1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P组。C组SOD T2,T3,T4显著低于P组(P<0.05),MDA显著高于P组(P<0.05)。T2,T3,T4两组MDA显著高于T1(P<0.05),但是P组升高的程度不如C组。结论临床剂量的异丙酚可能通过减少ECC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轻ECC所致的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中康斯特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灌注动物模型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大耳白兔,体重2.5-3Kg,随机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体外循环+HTK液肺动脉灌注组)。于麻醉后、复跳60min、90min时抽取血样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浓度。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作干湿比检测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MPO、MDA和IL-6在复跳60min、90min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90min时差异显著(P〈0.05);IL-8浓度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肺组织干湿比低于对照组(P〈0.05);光、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HTK液肺动脉灌注能明显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体外循环所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 iolip in antibody ACL-Ab)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手术前、后血清ACL-Ab并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后血清ACL-Ab水平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前、后检测ACL-Ab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