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例拟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通过放置于梗死相关动脉内的球囊导管,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另外8例对照组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细胞进行移植.结果 3个月随访时,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32.4%±4.8%到16.9%±2.9%,P<0.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较小(16.9%±2.9% 比28.1%±2.8%,P<0.001).只有在细胞治疗组,梗死的心室壁运动速度明显增加(2.05cm/s±1.08cm/s到4.47cm/s±0.59cm/s,P<0.001).细胞治疗组左心室(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室壁增厚率以及梗死区心肌灌注显著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安全有效.其疗效可能与骨髓细胞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isease,IHD)。梗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由于瘢痕组织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心脏收舒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试图系统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12月至2004年3月,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这个前瞻性研究.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移植或常规治疗前、后(3个月)随访观察包括临床、实验室,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术后48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MI后平均14.6天进行.21例超选择性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4×106(2ml/次),重复注入6~8次,MBMC数平均(3.28±0.44)×107.7例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分钟感发冷,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AMI患者中15例完成移植后三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占原梗死区(40.08±8.82)%,38例AMI患者3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其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EF)增加13.01%(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再生心肌和血管,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心肌内移植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以左室扩大为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例,瓣膜置换手术当日采取髂骨骨髓20ml,同上法获得自体BMMNCs悬液备用。瓣膜置换完毕,于特定局部心肌内注入上述细胞悬液,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行门控核素心血池显像(MGBP)检查,评价患者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舒缩能力,同时监测围手术期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3+71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左室8个分区局部射血分数(rEF)亦明显升高,尤以S3~S6为著。结论自体BMMNCs心肌内移植方法简便、可靠,进一步的严格对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大样本临床实验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目前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诱导下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而且已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将其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腔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与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26例,将备好的自体BMMSCs悬液经心导管自冠状动脉注入缺血或梗死区及其周围心肌;支架置术入组(支架组)30例,经皮腔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对比观察2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症状改善、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均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新的心肌缺血及恶性心律失常;2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心功能提高Ⅰ~Ⅱ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均缩短(P<0.05),心脏收缩速度(干细胞组P<0.01,支架组P<0.05)、射血分数(干细胞组P<0.01,支架组P<0.05)及心排血量(P<0.01)均明显提高;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途径自体BMMSCs治疗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它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相比,近期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冠心病己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防治是全球性首要卫生健康问题。尽管近年来药物、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的进步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仍较高。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移植功能细胞,替代、修复或加强受损的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策略,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均有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骨髓干细胞可再生心肌和血管,重建和代替坏死心肌,既改善了血供又解决了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这一根本问题。作为缺血性心脏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原理、治疗时机和几种治疗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移植组模型建立1w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4w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细胞移植4w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Ⅷ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间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而细胞移植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胎儿和新生儿的心肌能够指导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然而到发育时期,它们的分裂能力逐渐减低。成年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已被认为是终末期分化,不能增生,在产后心肌细胞也不可逆地离开了细胞周期。尽管可以通过外来因素,如诱导骨膜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细胞周期素D1/CDK4、A2和转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而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免疫源性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特点,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种子细胞来源.国内、外学者对BMSC治疗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很多的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研究,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BMSC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所面临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方法:8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入选本项前瞻性、对照试验(其中49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33例为常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49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1年后随访临床情况及超声心动图、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和血浆脑钠肽测定结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细胞移植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肌灌注缺损面积降低,血浆脑钠肽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0.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ang WM Sun NL Liu J Zhang P Liu KY Wang Q Yang SN Wang SQ Zang Y Guo J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03-106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人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20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1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20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结果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室间隔中段室壁运动位移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也有明显改变,细胞移植组显著增加代谢可恢复心肌区占左室的比例。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寿窜功能恢复和心肌灌沣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