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作用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并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92例,根据MPV值均分为低MPV组(n=90,MPV<10.2 fl)和高MPV组(n=102,MPV≥10.2 fl),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随后给予维持剂量的阿司匹林(100 mg,1/d)以及替格瑞洛(90 mg,2/d),服药1周后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各组血小板抑制率,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维持12个月后,停用替格瑞洛,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d)。随访观察24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24个月后,两组患者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用双抗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司匹林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检测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血浆中血栓烷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P选择素的水平,探讨PCI后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的策略是否适合我国人群,为我国PCI术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合理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长海医院心血管病科连续入选PCI术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PCI术后阿司匹林300mg/d,服用3个月后改为100 mg/d),对入选患者分别在PCI术后住院期间,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在入选的400例患者中失访11例,其余389例中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组198例,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91例.随访3个月时共有7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3例(1.5%),高剂量阿司匹林组4例(2.1%);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7例(3.5%)和8例(4.2%),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共有11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组6例(3.0%),高剂量阿司匹林组5例(2.6%);低剂量阿司匹林组、高剂量阿司匹林组的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10例(5.1%)、11例(5.8%),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是3例(1.5%)和2例(1.0%),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上消化道症状(反酸、嗳气、上腹不适)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发生率分别是4例(2.0%)、12例(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间血浆中TXB2、P选择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PCI术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有效和安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组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耐受(表现为非严重出血或呼吸困难),探讨减半剂量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使用标准剂量替格瑞洛(90 mg,2/d)不耐受的PCI后ACS患者70例,予以半量替格瑞洛(45 mg,2/d)治疗至PCI后12个月.检测应用半...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较为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性别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和近距离放射疗法猪模型,给予不同疗程氯吡格雷,观察受试动物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方法实验对象为48只驯养杂交猪,在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1天每只动物使用阿司匹林(325mg)和氯吡格雷(300mg),术中随机一条血管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ICBT),之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325mg/d)和氯吡格雷(75mg/d)治疗。术后24h、1个月及3个月各处死一批动物模型。其中PCI后3个月处死模型被分为两组,组I接受3个月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II先接受1个月的联合治疗,后2个月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前、术后即时以及处死前抽取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RP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CRP基线水平(术前)为(50.4&#177;4.8)μg/ml。组I减少至(27.9&#177;3.9)μg/ml,组II为(56.6&#177;6.3)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PCI术后延长氯吡格雷疗程可降低血浆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浓度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本实验入选了27例正常冠状动脉者(对照组)和6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组)。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不同,将STEMI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继以20mg,1次/晚,至出院后30d)和大剂量组(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80mg,继以40mg,1次/晚,至出院后30d)。所有对象于入院后取静脉血,STEMI患者术后第3天时再次取静脉血,用于血浆ADMA浓度的测定。结果 (1)STEMI组患者血浆ADMA浓度术前和术后3d时分别为(1.36±0.34)μmol/L和(1.74±0.30)μmol/L,均较对照组(0.78±0.18)μmol/L升高。(2)STEMI组患者血浆ADMA浓度在PCI术后3d时较术前升高,分别为(1.74±0.30)μmol/L和(1.36±0.34)μmol/L。(3)STEMI患者不同剂量组间血浆ADMA浓度术后3d时,大剂量组低于常规剂量组,分别为(1.59±0.27)μmol/L和(1.80±0.30)μmol/L。结论 STEMI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且在PCI术后3d时继续升高,提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在STEMI患者PCI围术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可抑制血浆ADMA的升高,提示发挥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0mg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出现无复流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4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术前1h给予40mg阿托伐他汀,术后40mg/d,治疗14d后改为20mg/d进行长期治疗;观察组术前80mg阿托伐他汀,术后40mg/d,治疗14d后改为20mg/d进行长期治疗,两组各72例,对比两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1);两组术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取80mg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少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早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ACS行PCI术的患者102例,所有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加量组(n=54),患者入院后阿司匹林300 mg顿服,然后300 mg,每日1次,口服1个月后改为100 mg,每日1次,长期口服;氯吡格雷150 mg ,每日1次,1周后改为75 mg,每日1次,口服1年。另1组为对照组(n=48),患者入院后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以后长期按此剂量口服。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1年。两组患者其他治疗低分子肝素等方法相同。分别于PCI术后1个月、6个月时比较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基本一致,病变血管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MACE发生情况在第一个月时,加量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到达显著水平(7% vs.15%);在第6个月时,加量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vs. 17%,P<0.05)。结论: ACS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时早期增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剂量可降低PCI术后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册研究(ChiCTR2000036446)。纳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所有行先心病手术并且需要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6岁内患儿。所有入组患儿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固定剂量组3 mg/(kg·d)和剂量调控组。剂量调控组在3剂和6剂阿司匹林后分别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AA)检测。对3剂后PAG-AA>20%者,阿司匹林加量至6 mg/(kg·d); 6剂后PAG-AA仍>20%者,联用氯吡格雷0.2 mg/(k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包括死亡在内的累计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比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血栓事件与出血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接受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3 mg/(kg·d),1次/d]连续3剂后,不同个体的PAG-AA存在较大差异。剂量调控组通过增加阿司匹林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浆脂联素浓度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按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分别于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口服,PCI治疗后继续予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口服,同时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分别于入院时、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采集患者外周血,用于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检测。同时比较PCI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各指标均较人院时有所好转,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改善较小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I治疗后6个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25%‰9.375%,P〈0.05);(3)收缩压(r=-0.85,P=0.038)、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91.P=0.005)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r=-0.87,P=0.045)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负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26);(4)年龄、吸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都将增加患者PCI治疗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较高水平的血浆脂联素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则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5)40mg/d阿托伐他汀与20mg/d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并不增加横纹肌溶解或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能够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 接受PCI的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8例;分别给于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和10 mg,每晚口服.于术前、术后24小时和术后10天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MCP-1、MMP-9和PPARγ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MCP-1、MMP-9水平术后24小时较术前升高(P均<0.01),术后10天较术后24小时降低(P均<0.01),高剂量组下降更显著,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小时较术前升高(P均<0.01),术后10天进一步升高(P均<0.01),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两组MCP-1/PPARγ比值术后24小时较术前升高(P均<0.01),术后10天下降(P均<0.01),高剂量组较低剂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促进MCP-1、MMP-9、MCP-1/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小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77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药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未用替罗非班)。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时LVEF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术后30 d随访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冠脉内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较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常规组,20mg/d,n=60)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术前40mg/d×3d,术后20mg/d,n=60)。术前、术后24h检测血清不规则趋化因子(FKN)的水平,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7天检测血肌酐(Scr)、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胱抑素(Cys)等,同时分析FKN与上述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4h高剂量治疗组FKN浓度低于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术后3天高剂量组患者Scr、Cys低于常规组,而eGFR则高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67%vs.16.6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KN浓度与患者Scr、Cys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预防CIN,其机理可能与FKN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栋  苏慧 《心功能杂志》2013,(5):566-56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但血脂仍未达标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7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高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d;试药组为联合用药组:依折麦布10mg/d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TC、LDI。一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P〈0.01);与高剂量他汀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TC、LDL—C下降更明显(P〈0.05);而肝损害及肌溶解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却无明显增加。结论: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低LDL—C效果,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情况,并根据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是否存在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来个体化调整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以评价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在PCI术患者中使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82例随机分为个体化用药组(88例)和常规用药组(94例),两组术前3天起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或术前顿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两组均予氯吡格雷75 mg/d。常规用药组使用氯吡格雷75 mg/d维持至术后一年。而个体化用药组则可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是否存在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来调整氯吡格雷的用量。结果个体化用药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用药组(2/88比12/94,P〈0.01)。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比3/38,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在PCI患者中使用是有效并且安全的,而个体化调整氯吡格雷剂量能更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无论是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还是药物溶栓,抗栓始终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由于近年来一些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及美国心脏协会(AHA)相继公布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新版指南。指南指出:急性STEMI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为负荷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及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300~600 mg、普拉格雷60 mg、替格瑞洛180 mg);ESC指南更倾向于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2个指南维持量的阿司匹林均倾向于小剂量(75~100 mg/d)。新指南对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于急诊PCI的推荐力度有所下降,建议维持时间≤8 d。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2个指南均建议在STEMI行急诊PCI时使用比伐芦定,尤其是对于伴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李红宇 《山东医药》2013,53(35):46-48
目的 探讨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治疗,术后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30 d后两组患者均以75 mg/d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30 d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Lp-PLA2.随访1 a,观察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9%,对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时血浆hs-CRP和Lp-PLA2均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情况,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非糖尿病患者103例,术前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h和术后5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比例为48.2%,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年)(β=0.243,OR=1.184,P=0.028)是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更高的氯吡格雷抵抗比例。糖尿病史(年)是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