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义万  郭爽  郭婷婷  李欣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3,(10):1545+1698-1699
<正>患者女,56岁,因胸闷、发热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肝内多发低密度占位,遂转诊至本院。实验室检查:乙、丙肝均为阴性;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胸部及腹部增强CT示两肺多发感染性病变,部分为间质性病变,伴两侧胸腔积液。肝内多发大小不一、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及肿块,边界欠清,较大者横截面约2.8 cm×3.7 cm,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稍增大,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15岁.因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痛1月余,加重4 d入院.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查体:腹平坦,右下腹压痛明显,轻度反跳痛,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腹部B超示下腹部实性包块,考虑肠道肿物可能.腹部CT示腹腔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部分结节相互融合,边界不清,呈分叶状,范围约15 cm×12 cm×8 cm,CT值约15~22 HU,周围肠管受压推移,邻近肠系膜脂肪间隙欠清(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结节状强化,以周边环形强化为主,内部区域强化不明显,CT值约15~65 HU(图2),门脉期强化范围及程度进一步扩大,CT值约22~110 HU,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示病灶呈"葡萄串"样改变(图3,4).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58岁,6月前体检发现肝占位.超声检查提示肝右前叶一囊性结节,其内可见高回声团,且高回声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MRI示:肝右叶前段可见一分叶状囊性长T1长T2信号影,病灶中心可见一类圆形结节,有蒂与囊壁相连,结节T2 WI压脂序列呈均匀低信号,T1WI同相位、反相位囊内结节呈均匀高信号,结节外周可见等信号包膜影(图1~3).DWI(b=800 s/mm2)示:病变外周呈高信号,囊内小结节呈低信号(图4).经静脉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图5).  相似文献   

4.
肾癌术后肝、腰大肌转移介入治疗致脊髓损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2岁.因"左肾癌根治术后4年余,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体检:左上腹见手术瘢痕,脊柱、四肢无畸形,无感觉及运动障碍.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示,肝内散在分布多个低密度灶,最大者直径约3 cm.增强扫描时,部分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平衡期仍有强化,部分病灶无强化,呈水样密度.左侧肾脏缺如(已切除),可见银夹影.左腰大肌前缘可见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约5 cm×4 cm,中央密度更低,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环形强化(图1),诊断为左肾癌术后肝内及左腰大肌转移,肝内多发囊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病免疫抑制治疗后的播散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分析5例经临床和病理活检证实的免疫抑制治疗后播散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均发现肝多发结节病灶,其中2例伴肺部多发结节病灶,1例伴有脾脏及双肾、后腹膜区多发结节病灶。肝脏CT平扫均表现为多发类圆形等或略低密度结节影。增强动脉期表现为结节中心低密度无强化区、周边为高密度强化环,即呈"牛眼征"2例;结节均匀强化2例;结节中心小结节样强化、周边低密度环、外周环状强化1例。所有活动期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均伴有一过性高密度灌注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可见环形强化,强化范围较动脉期缩小2例、呈花环样强化2例、外周强化环消退1例。脾脏和肾脏病灶表现与肝脏类似;肺部结节表现为实性结节或伴空洞。结论血液病免疫抑制治疗后播散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该特征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胸肺型和脑型肺吸虫病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4例患儿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肺吸虫痛,均行胸部CT检查及脑部MR平扫加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肺部表现4例均见胸腔积液并胸膜下肺结节;3例见肺内蜿蜒条状密度增高影;2例见肺内斑点状模糊影;2例见肺内小结节,其中1例结节边缘见弯曲条状影,状如“蝌蚪”.脑部表现3例见颅内大小不等出血灶;2例见多发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病灶,分布于脑实质及脑室内;2例见“隧道征”;所有病灶周围均有大小不等水肿信号.结论:胸腔积液合并胸膜下肺结节、肺内蜿蜒条状密度增高影及状如“蝌蚪”的小结节是胸部较特征性的CT表现.脑实质及脑室内多发结节状或环形强化病灶及“隧道征”为脑部较特征性的MRI表现.胸部和脑部病变均具有多发及迁移性.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7岁.出现纳差、消瘦1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无发热、黄疸、腹痛、腹泻.CT显示肝内外胆管全程扩张,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扩张肝内胆管内可见多发乳头状结节影;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中等程度强化(图1,2;箭).手术病理表现:术中见胆总管直径约3 cm,张力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34岁。因腰部隐痛不适 4年余就诊。查体 :体胖 ,腹软未扪及包块 ,左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正常 ,尿常规正常。无合并结节性硬化。 4年前B超发现肝脏多发血管瘤、双肾多发占位性病变 ,性质待定。CT检查 :左肾下极、右肾上极、左肝外叶占位病变 ,其大小分别为 12 .5cm× 8.5cm、3 .0cm× 2 .0cm、5 .0cm× 5 .0cm ,境界清晰 ,主要为脂肪密度 ,CT值 -80HU ,其内见条状、结节状及网状结节影。增强后条状、结节状影明显强化 ,与同层面大血管密度相似。未见钙化影。双肾及肝实质内还可见多发性散在 0 .…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53岁.既往有脾大、血小板减少6个月.近日腹痛,以中上腹为著,出现恶心、腹泻,偶有里急后重,腹肌略紧,脾于左季肋下约6 cm. CT检查:示肝脏轮廓不光整,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脾脏异常增大,增强扫描脾脏动脉期"斑马"状强化消失,静脉期、延迟期呈逐渐强化(图2~4),其内可见多发点片样低密度区,下部可见椭圆形高密度影,约33 mm×16 mm,CT值约63 HU,无强化(图1);肝脾外围见大量液性密度影,CT值34 HU.术后MRI检查示肝实质可见多个类圆形稍长T1信号,压脂T2呈稍高信号,增强检查其边缘见环形强化,椎体多发小圆形影,增强检查环形强化(图5).免疫组化:LCA(-),CD31(+),Vim(+),CD34(+),CK(-),Ki-67约10%(+).病理诊断:(脾脏)血管肉瘤(图6)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8例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MRI扫描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异常信号。肝内病灶MRI表现分为3型:Ⅰ型,环征,MRI表现为类圆形异常信号灶,病变中心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而病变外周部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Ⅱ型,靶征,病变中央可见不规则小结节影,小结节外周可见环状或不规则状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中央小结节可见强化,其周围异常信号在动脉期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病变最外缘可见强化;Ⅲ型,单纯低信号影,MRI表现为小结节异常信号,病变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增强扫描病变边缘轻度强化,而中心低信号未见强化。结论 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的MRI表现有一定影像学特点,结合免疫功能缺陷病史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H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年龄34~58岁,均为男性.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4例呈巨块为主型,l例弥漫结节型;4例位于肝右叶,1例肝左右叶均累及;2例有子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示2例中心及周边呈结节样强化、部分间隔不强化区,2例无明显强化,1例仅中心斑点状强化;门脉期示4例周边结节状强化,1例片絮状强化向内充填,中间夹杂片状无强化区;延迟期示4例强化而中心充填趋势比较明显,1例仍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坏死区均未见强化.结论:PHA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特异性低,仍需病理检查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3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入院。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伴反酸、嗳气及黑便;体重减轻5千克,余无异常。体检:皮肤、巩膜轻度黄疸,上腹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RBC 2. 84×1012/L,HB 60. 00g/L;大便常规隐血(+++);肿瘤标记物:AFP、CEA及CA199均无异常。CT示:胃充盈欠佳,胃底后壁见一不规则混杂密度团块影,其内可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及小结节状极低密度  相似文献   

14.
病例资料 患者女,79岁,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因腹胀4d后突发下腹部疼痛2d余为主诉入院.患者4d前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下降,未予以重视.2d前,突发下腹部间歇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出虚汗,无发热寒战,无尿频、尿急、尿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腹胀不伴有腹泻,口服止痛药物缓解不明显.于门诊给予胃肠减压,补液,止痛药物等治疗,腹痛明显缓解.因4d未解大便,初步临床诊断:急性肠梗阻.行全腹部CT平扫并增强及三维重建示:右肾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肾实质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肾皮髓质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有轻度强化,其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动脉期重建图像见右肾动脉起始部轨道样改变,见内充盈缺损低密度影,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结核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肝结核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 (1)浆膜型1例:肝包膜呈梭形增厚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内有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动脉期明显强化.(2)粟粒型8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肝内散在多发(6例)或单发(2例)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3)结核瘤型7例(病灶最大径≥2.0 cm):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较大结节或肿块,4例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结核性肝脓肿有环形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周围肝组织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环形强化或病灶内蜂窝状强化.(4)胆管炎型1例:表现为肝门部肝内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合并有腹膜后和肠系膜根部肿大淋巴结环形强化.(5)混合型1例:表现为肝包膜及邻近肝组织内低密度灶,同时具有浆膜型和结核瘤型的CT表现.结论 将肝结核分为浆膜型、粟粒型、结核瘤型、胆管炎型和混合型5种类型较合理.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强化征"、"蜂窝征"等,有助于该病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9岁,以“不明原因右侧腰背痛及盗汗6个月”为主诉就诊于本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ALT 51.6(正常参考值0~40) U/L,γ-谷氨酰转肽酶113.1(正常参考值8~ 54)U/L,HBV及HCV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AFP、CEA及CA19-9等)检测结果正常.腹部超声示肝右叶3个边界清楚的高回声结节.CT(美国GE Lightspeed 16)平扫示肝右后叶3个大小不一、呈混杂密度的病灶.其中大病灶大部分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CT值为-13.7~ 10.0 HU,其余部分呈软组织密度,主要位于病灶的下方;另2个病灶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可见弧形更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状态下肝脏真菌感染的临床和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9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免疫抑制状态下肝脏真菌感染的患者,采用16层CT机行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9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1~3个月后复查,肝、脾病灶体积缩小,病灶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结果:9例中7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2例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状低密度影,直径0.4~4.8cm,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或呈轻度~中度环形强化;其中2例可见脾内多发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肝内病灶相同。结论:CT检查能很好显示肝真菌感染,并能对抗真菌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肝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结核的CT表现.结果:肝结核分为以下四种亚型:①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增厚及胞膜下多发低密度病灶.②肝实质型5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1例、结节型3例、肝囊肿型1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弥漫肿大、密度减低并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有周边性强化,有1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混杂密度灶,特点为病灶中心密度高,周围密度低,增强扫描有轻至中度的环形强化;肝囊肿型表现为肝内单纯囊肿样改变.③混合型1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和结节型(肝实质型)的表现.④结核性胆管炎1例,仅表现胆管内积气、胆管扩张,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管型结石均未见.结论:粟粒型肝结核、肝囊肿型肝结核及早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活检证实,CT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型肝结核和晚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毕阳  代庆华  龚圣勇   《放射学实践》2012,27(3):253-253
病列资料患者,男48岁.因左眼视力下降4年,右眼视力下降3年入院.实验室检查:生长激素0.482 n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2 pg/ml,生殖激素6项均未见明显异常. CT示鞍上大小约2.7cm×3.0 cm的囊性低密度影,其左后下壁有一1.0 cm×1.4cm的稍高密度结节,边缘光整,蝶鞍无明显扩大.CT诊断鞍上囊性占位. MRI示鞍区大小约2.8cm×3.1 cm×4.0 cm的稍短T1长T2混杂信号影,大部分位于鞍上,其左后下壁见1.0 cm×1.4cm的结节影,T1WI及T2WI上均呈稍低信号,视神经受压上抬(图1、2);增强扫描示肿块边缘及结节稍有强化,病灶与鞍内垂体有明确分界(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