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对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基本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因子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等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的凝血因子指标变化水平趋向相对低凝状态。结论 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对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DVT等不良反应的预防以及凝血因子指标变化水平情况具有更加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凝血因子各项指标对比,以及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心理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的a PTT、PT、TT、Fbg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 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DVT预防以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更加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七味三芎汤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不同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抗凝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七味三芎汤。评价治疗后DVT血瘀证型(气滞血瘀型23例,气虚血瘀型22例,寒凝血瘀型22例,水瘀互结型22例)的临床疗效;2组术前、术后7 d、14 d血清APTT、D-D、FIB、PT变化情况;术后7 d、14 d 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七味三芎汤对DVT不同血瘀证有效率均 60%,以气滞血瘀证疗效最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7 d、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有显著差异(P 0.05);与术后7 d比较,2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7 d的凝血指标D-D、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在术后14 d DVT发生率为6.7%,与对照组的1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与对照组的3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味三芎汤在髋部骨折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双向调节患者血清中的凝血因子表达,抑制血栓形成,还能够改善微循环,减少抗凝治疗中出血,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甲。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DVT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凝血功能显著较对照组低凝(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DVT的过程中,预见性护理的方式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降低患者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陈潇  李玲利  何凌霄  廖灯彬  侯晓玲   《四川医学》2022,43(11):1091-1096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效能。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DVT发生率为25.26%;术后1 d血浆D-D、术后3 d D-D、FIB及血栓弹力图参数DVT组均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年龄、体质指数、术后1 d D-D、术后3 d FIB、术后3 d D-D、血栓弹力图参数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P(正)<0.05);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FIB联合预测DVT的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力泵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术前10 d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观察组在静脉注射LMWH同时联合患侧肢压力泵处理。统计两组术后1个月DVT发生率,观察术后肿胀疼痛程度、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DVT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联合压力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可减轻患者肿胀疼痛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增益DVT预防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莉慧  宁宁  侯晓玲  刘晓艳  何月 《西部医学》2017,29(9):1255-1259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筛查流程图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2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栓预防措施和常规髋部骨折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血栓筛查流程图,通过D二聚体检测和RAPT(the risk assessment profile for thromboembolism) 量表对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根据D二聚体值及RAPT评估结果按照流程图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常规髋部骨折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情况、住院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日; 通过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99.63%;RAPT 5~7分, DVT发生率为0;RAPT 8~14分,DVT发生率为8.33%;RAPT>14分,DVT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近端/远端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术后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下应用血栓筛查流程图能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术后疗效,并有利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七软胶囊对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对复发率、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118例DVT阴性的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丹七软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记录两组病例住院期间经超声诊断为DVT的例数,于入院用药前、用药1d、3d、7d后检测两组病例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深静脉血栓(DVT)1年内的复发情况,并统计两组病例1年内的生存率。结果治疗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LT、PT、APTT变化程度更快更明显(P0.05),治疗组D-Dimer变化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七软胶囊对髋部骨折后DVT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且减少了手术出血风险,安全性高,作用长久,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在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1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90例髋部新鲜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三组。西药组应用LMWH,中药组应用红花黄色素,联合组患者应用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术后出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前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三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三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显著延长,且联合组明显长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下肢DVT发生率3.33%,明显低于西药组(20.00%,)和中药组(16.67%,)(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在髋部骨折术后预防下肢DVT中的抗凝血效果良好,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状况,从而使D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46例。对照组:23例,采取阿司匹林进行DVT预防;观察组:患者23例,采取LMWH钙对其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后的效果。结果采用常规药物预防DVT发生率为30.43%(7/23),对照组DVT发生率为0.00%(0/23)(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LMWH钙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地减低DVT的发生率,且无出血增多之虞。  相似文献   

12.
袁莉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553-1554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中医特殊护理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期间新余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仪联合中医特殊护理.对比两组凝血指标、下肢血流情况、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7 d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血流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血流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中医特殊护理能够改善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凝血指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丹参多酚酸盐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预防肾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肾癌患者70例,均择期手术治疗,术后35例患者使用LMWHca预防性抗凝治疗,另35例患者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2. 86%),LMWH-ca治疗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5. 71%),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D-D、Fbg、BPC、PT相当(P 0. 05);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 05),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0. 00%)低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14. 29%)(P 0. 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与LMWH-ca预防肾癌术后DVT均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但丹参多酚酸盐不良反应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叶科 《吉林医学》2015,(6):1060-106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多酚酸盐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收治的203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多酚酸盐)103例,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钙)100例,并于术后比较两组预防DVT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4 d D-dimer检测值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较对照组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用药方法均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而观察组预防效果更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临床预防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均开始实施骨科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DVT预防护理。一周后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0%(P0.05);研究组的Fbg、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均上调(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DVT预防护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5例。对照组患者施以骨折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VT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DVT形成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与预防老年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减少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36例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患者住院满意度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DVT6例,发生率为16.7%,而实验组并发DVT2例,发生率为5.6%,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2%和88.9%,两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对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护理,研究组进行术后护理。分析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合并症、术前1个月有无手术史、骨折部位和应用足底静脉泵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DVT发生率和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DVT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含合并症、术前1个月有无手术史、骨折部位和应用足底静脉泵等。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DVT发生率和住院天数,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法 选取2015-2016年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外科手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例)与研究组(n=42例)。对照组给予气压治疗,研究组在气压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凝血酶原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对于术前显著延长(P<0.05),且研究组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可有效防止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改善机体凝血功能,有助于促进术后病情恢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治疗对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DVT患者80例,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素抗凝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aPTT、Fbg、D-D等指标没有明显差距(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T上调、Fbg下调以及D-D明显增高(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肝素抗凝对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DVT治疗,效果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