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冬云 《光明中医》2011,26(1):171-171
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满气,阴气与阳气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灵枢》云:"生而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相似文献   

3.
4.
中医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而预防疾病又以养生为先。早在《内  相似文献   

5.
商铁刚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10-231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其具有以下特点: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恬愉为务、治未病等为养生特点。现代研究认为,长寿,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养生之道并付诸行动,定会享遐龄而尽天年。  相似文献   

6.
商铁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10-231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其具有以下特点: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恬愉为务、治未病等为养生特点.现代研究认为,长寿,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养生之道并付诸行动,定会享遐龄而尽天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医重要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夏季养生的论述及后世医家的相关阐释的整理分析,从夏季精神调理、夏季起居安排及夏季饮食摄养三方面来探寻《黄帝内经》夏季养生之道,得出在精神调理上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在起居安排应夜卧早起,阴居避暑;在饮食摄养上应适于寒温,春夏养阳、省苦增辛。这样方能顺应夏季阳气生长旺盛的变化,充分调节自身阳气,达到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医禁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措施。养生之时,要"法于阴阳",宜忌关系正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忌"。禁忌所限定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黄帝内经》中的禁忌理论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从治病防病、养生延年的角度,教导人们什么不该做、不能做,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和体验,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很重视长寿、养生之道,并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不同角度总结了五个层次的长寿养生理论,可以概括为:明阴阳四时之道,养恬淡虚无之德,精神内守,真气充实,形色端正.\"道-德-神-气-形\"五位一体,指导人们获得具有生命质量与价值之长寿.这些古典的生命智慧是古人生存经验的总结,保障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生息,未来也可以为...  相似文献   

10.
和于术数,也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之一,主要讲的是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下分释之。 和于术数的出处与含义 出处:和于术数,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帝内经》关于血虚病机的理论。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的探讨以及血虚病机方面的研究,探求传统中医学中血虚理论的精髓。结果: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血虚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整的描述中医学中关于血虚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研究工作做一些的补充,同时对现在中医临床血虚疾病方面的治疗提供借鉴。结论:《黄帝内经》中对于血虚理论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医学血虚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养生,即保养生命,颐养天年。《内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医学专著,在养生方面论述较多,其内容广泛,方法具体,行之有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对健康及寿命的期望在提高,传统的治疗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康复医学。《内经》的养生学  相似文献   

14.
傅慧婷  余小萍 《河南中医》2013,33(2):168-169
《内经》有关五脏咳传变规律的论述与临床咳病的发病规律有异,即五脏咳不一定是咳病的初期阶段,五脏久咳未必移于六腑,五脏久咳可以引起脏脏相连.  相似文献   

15.
七情所诱发的情志疾病内因为患者本人,外因为医者治疗。患者要做到恬淡虚无、乐观向上、修身养神;医者要重视四诊尤重望与问,把握人格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内、外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内因是七情调摄过程中的根本,外因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防病与治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书中涵盖医患沟通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标本关系、关注医患双方的精神心理活动、个体化诊疗、患者健康教育及医者无过等理念,对于当今医者的医疗活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现今的医生应从《内经》中汲取营养,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和健康教育服务,避免医疗过错,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的眼病,病因可分为病理性病因和医源性病因两个方面。病理性病因又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多为正气亏虚,外因多属外感六淫。医源性病因主要为针刺手法操作不当。  相似文献   

18.
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对临床遣药制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某些药物还具有淡涩二味,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对于药物五味属性,梅氏认为最初形成只是药物本身的一种味觉感官刺激,随后逐步发展成为用  相似文献   

19.
韩玉强  王国斌  戴慎 《光明中医》2009,24(10):1858-1859
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卫生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作为一部奠基性著作,它不仅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诊法治法,还包含了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它从形神统一、天人合一、未病先防、合理饮食、不妄作劳、调畅情志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养生.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简要分析<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浅析《黄帝内经》论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归纳《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有关耳的论述,分析并总结了耳与脏腑经络、运气等的关系,以及耳病的病因病机,说明《黄帝内经》为中医耳科奠定了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